張西河鄉

張西河鄉

張西河鄉位於天鎮縣城東13公里,東與河北省懷安縣相毗,南與南高崖鄉、米薪關鎮相鄰,北與逯家灣鎮相連,西與玉泉鎮相接,有天鎮“東大門”之稱。該鄉交通便利,張(家口)同(大同)公路橫貫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西河鄉
  • 外文名稱:Zhangxihe Township
  • 別名:河底 ;清水村
  • 行政區類別:縣以下行政區領導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聖家莊村、麻黃塄村、代家屯村等
  • 政府駐地:張西河村
  • 電話區號:0352
  • 郵政區碼:038201
  • 地理位置:中國山西省東北端
  • 面積:85.21平方公里
  • 人口:9248人(2017年)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黑龍寺山林,便行橋,鵝蛋池.張西河漢墓群
  • 機場:大同雲岡機場
  • 火車站:天鎮站
  • 車牌代碼:晉B
行政,經濟,資源及生態,歷史,黑龍寺山林,便行橋,

行政

張西河鄉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全鄉有丁元夭村、聖家莊村、周家山村、劉伸屯村、朱家屯村、深溝夭村、上營村、下營村、鄔家夭村、安家夭村、姚明莊村、肖牆村、許家夭村、史家夭村、麻黃塄村、馬家夭村、劉全莊村、張小堡村、細巴溝村、張西河村、張東河村、吳家灣村、代家屯村、大橋村、丁家煙村等21個建制村,常住人口9248人(2017年)。地形為山區環抱平川呈C狀。版圖面積8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6萬畝。林地面積近1000畝,牧草面積3.7萬畝。
張西河鄉

經濟

張西河鄉的經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的無公害糧食(如優質玉米、血點紅穀子等優質雜糧)和無公害綠色蔬菜(如夏山藥蛋、青椒、蔥頭、南瓜、芫荽等)大批量進京,深受北京市場的青睞。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年平均生產磚塊1000萬塊左右的磚廠有6座對資源破壞嚴重;招商引資的3座造鐵廠,導致無證開礦滿地都是,人員傷亡不少通通沒有上報;石材開發加工廠(場)3家,到處濫挖。隨著落實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力度加大,養牛業很難發展壯大。

資源及生態

張西河鄉有豐富的特色資源和產品,有質地優良的花崗岩礦;有品位較高、面積較大的赤鐵礦;有黃苓、柴胡、知母、甘草等13種野生藥材。緊靠黑龍寺林場建有礦區大山千瘡百孔讓人傷感,山上森林簇成片,盡收眼底。林中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的野生蘑菇,有狍子等7種野生動物都已經很少見了。大東山、大南山退耕還林還草3萬多畝北風過如同萬馬過、野雞成群結隊進了村民的肚子,充分顯示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張西河張西河

歷史

張西河鄉 位於縣治東,北傾逯家灣鎮,南仰谷大屯、米薪關,西與城關鎮毗連,東和懷安縣為界。民國初年為一區,民國27年(1938)為偽清水村。1948年為六區,1954年分為盛家莊、朱家屯、張西河、姚明莊鄉。1958年歸張西河人民公社,1984年復為鄉。總土地面積116.6平方公里,南高北低,為黃土丘陵區,有草地35779畝。無霜期115天至120天。水源不足。傳統作物以穀子、山藥蛋、黍子為主,次為莜麥、高粱,新增玉米。境內東南溜冰台北麓有黑龍寺林場,朱家沙溝源於境內。張同幹線公路橫穿全境,路經4村。境內清代設義學1所,民國有兩級國小1所,1990年有中學1所、國小24所,獸醫站、衛生院各1所;有雲母和鐵礦及糠醛廠。鄉治張西河,因傍古道日漸繁盛;民國27年(1938),為偽清水村治。1948年後,一直為區、鄉、人民公社駐地。迄止1990年駐有供銷、廣播、郵電、糧食、稅務、食品、公安等部門縣屬分支機構7個。
張西河鄉行政地圖張西河鄉行政地圖

黑龍寺山林

黑龍山正名溜冰台山,位於張西河、谷大屯、南高崖三鄉交界地帶,因山中有寺名曰黑龍寺,故當地人又稱黑龍山。黑龍寺林場位於黑龍山北麓,出縣城東經張西河鄉不過四十多里的路程,乘車三四十分鐘即可到達。但若繞道南行,就要到南高崖鄉,進十字河村,然後翻過整個山體黑龍寺山林是根據黑龍寺廟而得名的。整個山林距縣城20多公里,由黑龍寺林場管護。林場場部林區在黑龍背山上一至六溝,占山地面積36310畝。
“黑龍背”山是俗稱,實際是天鎮第二峰溜冰台主峰北麓。清末民國初,天然樺林長滿一至六溝,由於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圍民眾砍伐,僅民國年間就有兩次。但樺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樺、紅樺、山楊、山柳、山杏、小葉楊、青楊、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黃刺玫、玫瑰、桃叢等30多種,以及高山草甸的羊草等。還有菌類植物松蘑菇、樺蘑菇、草蘑菇、巨型馬勃(大的有臉盆大小)、茯苓、茯神、豬苓。整個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織如毯。遠遠望去,墨綠起伏,如同一條黑龍,所以俗稱“黑龍背”。民國29年(1940年)前後,偽天鎮縣政府又栽雲杉100餘畝。
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有護林員1人,看管此山林。1960年正式成立國營黑龍寺林場,管護再生樺林,又開始人工栽育小葉楊,在山場植落葉松、油松等,黑龍寺山林得到更好的管護更新,有林面積上升到36000餘畝。林內有黑龍寺遺址一處,其不遠處半山腰有“龍眼泉”二個,相距不遠,再旱不涸,再澇不溢,寺廟和尚、上山放牧牲畜再飲不竭,人們說是黑龍的“龍眼”。六條溝,溝溝有清溪滲流。林草之間,有飛禽走獸20多種,黑翅鷹、山燕、喜鵲、紅嘴鴉、麻雀、大灰雀、黃雀、雉、雉雞、半雉、蜥蜴、蛇、獾子、黃鼬、貓頭鷹、花背鼠、狍子、鼢鼠、山狸、啄木鳥、原鴿、鷓鴣、兔等。夏秋之季上山,花香鳥語,溪水潺潺,更兼林綠草密,空氣清新,十分宜人。
黑龍寺“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遺址仍有部分磚瓦,一隻碾磙。“黑龍雙泉”在遺址東半坡上。林木蔭蔽,清澈見底。

便行橋

該橋坐落於天鎮縣張西河鄉大橋村,又名“通惠橋”,是建築在村東和村西兩座橋的總稱,明朝時是大同府、宣化府運送物資、傳遞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遊牧部落開展茶馬布匹等邊境貿易的主要通行地之一。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建成現在的便行橋和東橋。經考古人員測量,現在的便行橋長17米,高9.33米,基厚8.3米,上寬6米,跨徑3米。東橋長6.67米,是大(同)張(家口)公路橋涵之一。西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橋拱石碹,橋身磚砌,橋面石鋪,橋額有“便行橋”字樣。橋面兩側有石板欄桿,石桿21對,每根上端雕一個石獅,石欄板上有雕刻花紋,至今保存完好。從此往北走,丁家煙村西南有一堡,雖比不上保平堡壯觀,但保存整齊完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