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中國台灣男導演、製片人)

張英(中國台灣男導演、製片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英(1919-?),男,1919年12月出生,四川富順縣永年鎮人,後來定居台灣。中國台灣導演、製片人,曾任台灣舞台劇協會理事長、香港南海電影公司董事長、南海劇團團長。參與執導的作品《阿里山風雲》、《文天祥》、《浮生夢》等。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主要成就,

早年經歷

張英是四川富順縣永年鎮人,出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後來定居台灣台北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我國著名劇作家陳銓、電影導演孫瑜這兩個富順人對他的影響較大。他從幼年起就喜歡文藝,對當時從事電影拍攝的同鄉鄭用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很嚮往,常同母親一道在城內藥王廟看黑白無聲電影。
1938年1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成立由洪深兼任團長的教導劇團,招考第一期團員,張英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到重慶報考,從此走上了戲劇道路。在洪深老師的培養下,張英顯出了他的藝術才華。
1939年,教導劇團巡迴公演洪深編劇的四川方言喜劇《包得行》,張英擔任主角,先後演了80多場,居然在成、渝等地演紅了,他被稱為洪深的得意門生
1946年,經洪深介紹和電影《火燒紅蓮寺》主角高梨痕的推薦,張英進了上海國泰電影公司任編劇、副導演。
1948年,張英在中國旅行社發行的《旅行》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台灣吳鳳和吳鳳廟的文章,講述的故事很感人,適合拍成電影。於是,張英和客座編劇張徹商量,讓張徹先寫故事提綱,並率部分人員去台灣,收集有關資料再進行創作,這便有了《阿里山風雲》劇本。張英在趕拍完電影《荒園艷跡》後,隨即率吳驚鴻藍天虹、陳雲華等男女演員及攝影師、錄音師去台灣和張徹會合。他們先到阿里山,發現山區缺乏拍片條件,後經花蓮戲院經理協助,才在花蓮找到合適的場地。

個人生活

妻子曾芸,曾在《阿里山風雲》中飾演山地婦女葛娜。

主要作品

《阿里山風雲》、《文天祥》、《浮生夢》、《包得行》、《荒園艷跡》、《火燒紅蓮寺》
副導演
十步芳草(1948)
導演
荒園艷跡(1949)
阿里山風雲(1950)
小情人逃亡(1957)
懸崖(1958)
虎姑婆(1960)
大俠梅花鹿(1961)
孤女的願望(1961)
孤鳥淚(1962)
賭國讎城(1964)
天字第一號(1964)
一江春水向東流(1965)
做鬼也風流(1965)
假鴛鴦(1966)
西貢無戰事(1967)
小情人與大逃犯(1968)[導演/製片人]
感情的債(1969)
牛郎織女(1969)
鵲橋相會(1977)
製片人
方世玉(1972)
封神榜(1975)
關東五大俠(1978)
百戰保山河(1978)

主要成就

據統計,從1950年到1988年,張英導演了42部舞台劇和幾十部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