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肝

張肝,醫學名詞。它是系統發育到一定階段的動物胚胎早期分化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肝
  • 性質:醫學名詞
解釋,參考書目,

解釋

它是系統發育到一定階段的動物胚胎早期分化形成的。肝結構和功能複雜,幾乎參與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其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約有500種以上;所以,人們把肝叫做“綜合性高效率的生化工廠”,也被譽為“物質代謝中樞”。肝的再生能力很強。
發生和結構系統發生 
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等的細胞僅有極原始的分化。待進化到了扁形動物,才開始出現能產生消化酶的腺細胞。發展到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其原腸胚的中腸向外膨大形成盲囊,並逐步分化成為能分泌消化酶的、具有消化、吸收、貯存和分泌等功能的腺體,叫做“肝胰”,其中結構緻密部分叫“肝區”,結構疏鬆部分叫“胰區”(見胰)。昆蟲綱的情況也大體類似,其內胚層演化而來的中腸,分為3~4分段,分別叫做第1~4胃,向外突出部位形成2~6個胃盲囊。原索動物代表──文昌魚在系統發育過程中處於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階段,它的受精卵發育4~5天后,消化管中部向外突起,形成盲囊性結構,即較原始的肝。脊椎動物與環境的物質交換更為複雜,肝進化更趨完善,魚類、兩棲動物到哺乳動物的肝結構和功能是大同小異的。
胚胎髮生 
人胚第四周,前腸末端腹側壁內胚層細胞增生,向外長出一囊狀突起,叫做肝憩室,它是肝、膽囊和膽管的始基。肝憩室發育增大,長入橫膈內,其末端膨大分為頭、尾兩支。頭支細胞增生形成許多不規則的細胞索,即肝索。與此同時,橫膈內的卵黃靜脈和臍靜脈在肝內也分支形成血管網。肝索逐漸發育成肝板,血管網分化為肝血竇,橫膈內的間充質分化為肝間質。肝憩室的尾支發育成膽囊和膽囊管,肝憩室和十二指腸相連線的部分發育成總膽管,其開口最初在十二指腸的腹側壁,隨著十二指腸的轉位,以及腸右側壁的生長較左側快,總膽管開口漸移向十二指腸背內側壁,並與胰導管合併。形態與結構 脊椎動物的肝由兩葉或多葉組成。人肝有4葉,肝下附有膽囊。肝內有毛細血管和毛細膽管也叫膽小管,進入肝的有門靜脈和肝動脈,出肝的有肝靜脈和膽管。肝的表面覆蓋一層漿膜,其下是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組成的纖維囊,有肝門處增厚,隨血管和肝分支進入肝實質,構成肝支架,將肝分隔為許多肝小葉。每個肝小葉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稜柱體。中軸有一條中央靜脈,周圍肝細胞呈放射狀長索樣,排列成肝索,或呈立體板狀結構,叫做肝板,這些結構彼此吻合,連線成網。肝索之間的血管腔隙叫竇狀隙。相鄰肝細胞凹陷形成膽小管,匯集成膽管,它運送肝細胞所分泌的膽汁。竇狀隙相當於其他組織的毛細血管,管壁主要由具有內吞作用的內皮細胞構成,這些細胞間空隙較大,通透性高,易與肝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竇狀隙內含有吞噬作用的星形細胞,也叫庫普費爾氏細胞,肝依靠它攝取和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竇狀隙還含有脂肪貯存細胞。來自肝動脈和門靜脈的血液經竇狀隙流向肝小葉內的中央靜脈。(見彩圖)李瑞端繪肝內有淋巴管,位於竇狀隙與肝細胞之間有肝淋巴間隙,也叫迪塞氏間隙,它接受肝產生的大量淋巴,特點是其中含大量血漿蛋白。幾個相鄰的肝小葉間三角形或橢圓形區域內,有一組管道,即肝小葉間的動、靜脈,肝小葉間膽管(肝管分支)和肝小葉間淋巴管以及神經纖維集中通過門區。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進入肝,和血管、膽管伴行於結締組織內。肝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其數量和體積約占肝實質的70~80%。細胞呈不規則的多面體,體積較大,內有許多細胞器。其中光滑內質網量為粗糙內質網的2~3倍,含有參與脂類、膽汁酸合成及生物轉化的酶類,是各種藥物和毒物的代謝場所。粗糙內質網表面的核蛋白體參與蛋白質合成。肝細胞中的溶酶體含許多水解酶類,它還具有吞噬、貯存、消化異物及運輸代謝產物的作用。線粒體的數量多,約占細胞體積的20%,其中含有與細胞呼吸有關的酶,以及三羧酸循環和脂肪氧化等酶。高爾基器的體積約占細胞的10%,主要分布在核和膽小管之間,其功能與合成蛋白質,貯存、加工和排出脂蛋白,分泌、濃縮、輸送及排泄膽汁等有關。肝細胞的圓形過氧化酶體(微體)數量僅次於線粒體,約占細胞質體積的1~2%,成群分布於滑面內質網附近,內含占微體蛋白質40%的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故對體內代謝過程產生的過氧化氫有解毒作用。此外,微體還有胺基酸氧化酶,黃嘌呤氧化酶等。膽 汁味苦的有色液體,由肝分泌。顏色因動物種類不同而異,決定於膽色素的種類和濃度。肝最初分泌的膽汁叫做肝膽汁,水分較多,約占96~97%,固體物較少,約3~4%,故較稀。在消化間期,由於總膽管末端括約肌的緊張性高,阻力大,因此肝膽汁大量進入舒張的膽囊內,膽囊能吸收水和電解質等,從而使肝膽汁濃縮,貯存於膽囊內而被濃縮的膽汁叫做膽囊膽汁。膽汁的成分 膽汁的有機成分主要為膽鹽、磷脂、膽固醇、膽色素、蛋白質和粘液等,它們占膽汁固體物總量的60%以上。肝可從膽固醇合成兩種膽汁酸,即膽酸和鵝脫氧膽酸,兩者約占膽汁酸總量的80%,其餘的20%為脫氧膽酸。這些游離膽汁酸與甘氨酸和牛磺酸結合形成各種結合膽汁酸,它們在腸內常以膽鹽(鈉鹽)形式存在。膽汁酸在腸管下段受細菌作用,變成脫氧膽酸和石膽酸隨糞便排出。肝的星形細胞分泌膽紅素葡糖醛酸脂。膽紅素主要來源於紅細胞崩解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的鐵卟啉化合物分解產物為膽色素,主要是膽紅素,膽綠素是膽紅素的氧化產物,為鳥類膽汁中的主要色素。此外尿膽素原或糞膽素原是膽紅素的還原產物,通過氧化作用產生尿膽色素或糞膽色素。膽青素和膽褐素則由膽綠素氧合而來。膽汁中含膽固醇,肝合成膽固醇的能力很強,肝每日把膽固醇氧化成膽汁酸的量約占全身膽固醇代謝總量的一半,另一半膽固醇作為膽汁成分,經膽道系統進入膽囊或排入小腸。膽汁中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如食物中膽鹼供應不足,會使肝合成的卵磷脂減少。在膽汁中,膽汁酸、卵磷脂和膽固醇及鈉可以聚合起來成為聚合體叫微膠粒。膽汁中的粘液為糖蛋白,膽汁中還含少量激素、酶和尿素。膽汁中的無機物以鈉、碳酸氫鹽和氯最多,其次為鉀、鈣、鎂和硫酸鹽。有微量磷酸鹽和可檢量的鐵、銅、鋅等。膽汁中電解質的成分與其流速有關,當流速加快時,HCO3-濃度明顯升高,而Cl-濃度下降。儘管膽汁流速、電解質組成與收集膽汁樣品的時間等有明顯的差異,但各膽汁的滲透濃度卻無明顯變化,而與血漿的容積摩爾濃度(osmolarity)基本上相同,這與膽汁中形成的、大的微膠粒有關,因為微膠粒的分子顆粒大而滲透活性很低。膽汁的形成 肝膽汁按其產生的部位可分為毛細膽管膽汁和導管膽汁。前者由毛細膽管(即肝細胞)分泌;後者則由膽管系統(包括膽管和小膽管)的上皮細胞分泌。肝膽汁如按其形成過程是否依賴膽汁酸,可分為依賴膽汁酸部分(BADF)和不依賴膽汁酸部分(BAIF)。肝細胞能產生這兩部分膽汁肝細胞都能分泌。肝細胞主動轉運膽汁酸到毛細膽管內,使毛細膽管內形成一定的滲透壓,從而驅使水和電解質進入膽小管。肝細胞的這種主動轉運與其膜上載體有關,此載體耦聯轉運Na+和負離子(膽汁酸和HCO3-等)進入細胞,也與肝細胞側膜的鈉泵有關,鈉泵可將細胞內Na+泵至細胞間隙維持細胞內外鈉濃度的梯度,以便於載體耦聯轉運Na+和負離子進入細胞內部。此外相鄰肝細胞膜連線處的緊密連線也起重要作用,血漿中的Na+和水可用滲透壓差而通過緊密連線進入毛細膽管。緊密連線作為帶負電的生物屏障,還可阻止毛細血管內的負離子逆向擴散到血液。雌激素可使緊密連線的通透性增加(見細胞間連結)。膽管和毛細膽管的上皮細胞也分泌水和電解質,但不分泌膽汁酸。導管膽汁的形成機制可能也涉及到離子的主動轉運和酶促反應。促胰液素可刺激導管膽汁的分泌量增多,其中HCO3-的濃度增加,但這一反應受碳酸酐酶抑制劑醋唑磺胺的抑制。膽管系統還可以重吸收水和電解質,從而使肝膽汁濃縮,這種重吸收作用在膽囊切除後表現得更為明顯。
膽汁的作用 
促進脂肪的消化 其機制如下:
①膽汁酸和磷脂均為有效的乳化劑,使大分子脂肪乳化成直徑3~10微米的脂肪微滴,從而增加了脂肪受酶作用的表面積。
②膽汁乳化脂肪也就增加了脂肪-水的界面,從而有助於脂肪酶發揮作用。
③脂肪酶裂解脂肪為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後,這些水解產物又可反饋地抑制脂肪酶的活性。然而,膽汁中的膽鹽,磷脂可與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聚合成為微膠粒,使脂肪水解產物的抑制作用喪失。
④胰液中的輔脂酶只有膽鹽存在時,才能與脂肪酶結合,從而防止膽鹽對脂肪酶的表面破壞作用。促進脂肪分解產物的吸收 在小腸上皮細胞的表面有一靜水層。脂肪分解產物如脂肪酸和甘油一脂必需通過靜水層,才能到達吸收細胞的表面而被吸收,然而脂肪酸是不溶於水的,但它可與膽汁中某些成分聚合成溶於水的微膠粒,從而使脂肪酸等通過靜水層的速度增加100~200倍,這就有利於脂肪的吸收。中和胃酸 肝膽汁pH為7.2~7.7,膽囊膽汁pH為5.6~7.4,當pH為1~2的胃酸進入小腸與膽汁相遇,就有一部分中和。
膽汁分泌的機制 
膽汁酸可抑制肝合成新的膽汁酸。在正常情況下,每次膽汁酸的腸肝循環中,如果膽汁酸回肝的量減少,肝合成膽汁酸的速度就加快,膽汁酸池仍可以保持於正常,如果膽汁酸回肝的量增多,肝合成膽汁酸的速度將減慢。故肝合成膽汁酸受膽汁酸的負反饋控制,但是,如果向血管內注射膽汁酸或膽鹽,則有利膽作用,即使膽汁分泌量增加,這是由於大量膽汁酸被肝細胞攝取,轉運入毛細膽管所致。肝內的某些代謝產物如膽色素則通過膽汁而排出體外。膽汁分泌受膽汁酸、神經和胃腸激素的控制。膽汁酸是一種有效的利膽劑,脫氧膽酸的利膽作用最強。肝分泌的膽汁酸來源於腸-肝循環和肝內重新合成的膽汁酸。正常情況下,膽汁排入小腸,約有95%的膽汁酸在迴腸末段被重吸收,被吸收的膽汁酸被肝細胞攝取轉至毛細膽管。此外還可影響肝合成膽汁酸,肝細胞合成膽汁酸的限速酶是膽固醇7-α-羥化酶,膽汁酸可抑制該酶的活性。新合成的和由血液轉運來的膽汁酸,再進入膽管系統,排入小腸。被腸特別是迴腸末段吸收入血液,又轉運至肝,這種循環過程叫做膽汁酸的腸-肝循環,每次循環約有3~4%的膽鹽進入結腸,被細菌分解,隨糞便排出體外。調節膽汁分泌的胃腸激素以促胰液素作用最為明顯,促胰液素作用於膽管系統的上皮細胞,使其分泌水和碳酸氫鹽,而膽鹽含量不增加,這種利膽作用叫做水利膽。膽囊收縮素也能刺激膽汁分泌,它引起膽汁中水和碳酸氫鹽量的增加,其作用與促胰液素相似但較弱。此外,含硫酯基的17肽胃泌素、雨蛙肽、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也都有些利膽效應。切斷狗頸部迷走神經,使其變性,4~5天后,再刺激迷走神經的外周端,可見肝膽汁分泌量稍有增加。假飼狗只引起胃液分泌而無膽汁分泌,說明在自然情況下迷走神經對肝膽汁分泌的刺激作用很弱。
代謝功能在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 
肝細胞除合成自身的蛋白質外,還能合成血漿蛋白,包括白蛋白、纖維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各種脂蛋白、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Ⅸ和Ⅹ,補體和各種運載蛋白,如銅、鐵和某種激素的運載蛋白。肝在胺基酸的分解代謝中也起重要作用,胺基酸的脫氨、脫羧、脫硫及轉甲基作用,都在肝內進行。含氮物質轉變成尿素也主要在肝內進行(見胺基酸代謝)。
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肝是調節血糖濃度相對恆定的重要器官,當血中葡萄糖濃度升高時,肝即將葡萄糖合成肝糖原,並貯存起來;反之,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肝糖原即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以維持血糖的正常濃度。肝對以葡萄糖為重要代謝燃料的組織供應葡萄糖,供應途徑有兩:一為肝糖原分解;另一為通過糖原異生作用,產生6-磷酸葡糖,然後在肝內的6-磷酸葡糖酶的催化下轉變成葡萄糖。肝是糖原異生作用的主要器官,這種作用常在食物中糖供應不足或激烈的肌肉活動時發生。肝還可將單糖如甘露糖、果糖和半乳糖轉化為葡萄糖。肝也是體內糖變脂肪的主要場所,但所生成的脂肪不能在肝內貯存,而是與肝細胞內的磷脂、膽固醇及蛋白質一起形成β脂蛋白入血,轉運到其他組織內貯存或利用。在脂類代謝中的作用 肝能利用血脂合成脂蛋白,還能產生酮體。肝細胞的脂肪酶能水解吸附在肝細胞表面的三酯醯甘油(即脂肪),游離脂肪酸進入肝細胞,再合成脂肪,轉而組合成脂蛋白,並以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形式入血,如合成發生障礙,脂肪將在肝內積聚,形成脂肪肝。肝氧化脂肪酸產生大量乙醯乙醯CoA,脂肪酸氧化產物乙醯CoA,也可以兩兩結合生成乙醯乙醯CoA,然後轉變成乙醯乙酸,部分被還原成β-羥丁酸,另一部分經脫羧生成丙酮,三者統稱酮體。乙醯乙酸和β-羥丁酸可被肝外組織再利用,而丙酮則經肺或隨尿排出。酮體生成的生理意義主要是:①在脂肪酸氧化分解生成酮體的過程中釋放較多的能量,以供肝代謝和完成各項功能的需要;②酮體是一些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可作心、腎、骨骼肌等的良好能源。肝所分泌的膽汁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吸收。此外,肝還能合成磷脂和膽固醇,並能將膽固醇轉變為膽酸,作為合成膽汁酸的原料。肝可以排泄膽固醇,也可將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這是體內膽固醇的兩個主要去向。
在膽色素代謝中的作用 
肝細胞攝取膽紅素的能力很強。膽紅素在血液中與血漿蛋白結合成複合體,轉運到肝,幾乎全部被肝細胞攝取。進入肝細胞的膽紅素與特定的載體蛋白結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酯(通稱結合膽紅素)。膽紅素在內質網經結合與轉化後,變成極性較強的水溶性化合物,再經高爾基器、溶酶體的作用,最後排入毛細膽管,成為膽汁的一個組成部分。膽紅素由細胞排出是一主動過程,需要消耗能量,是肝內膽紅素代謝的限速步驟。膽紅素隨膽汁進入腸腔後,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被還原成尿膽色素原和糞膽色素原。小量尿膽色素原被重吸收入血,經血液帶至肝,被攝取後,小部分以原形排入膽管,這一過程叫做膽色素的腸肝循環。少量尿膽色素原經體循環由腎排出,故尿中有尿膽色素原,經氧化成尿膽色素,使尿呈茶黃色。大部分糞膽色素原隨糞便排出體外,氧化成褐色糞膽色素。在維生素代謝中的作用 肝所分泌的膽汁酸鹽是脂溶性維生素被腸吸收的重要條件。維生素A、D、K、B2、PP、B6、12等主要貯存於肝,而以維生素A的貯存量最多。肝細胞能將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將維生素D轉化為25-羥維生素D,它是維生素D活化的重要步驟之一。許多B族維生素也主要在肝內轉變為酶的輔基或輔酶,參與物質代謝。例如由維生素B1變成輔羧化酶(焦磷酸硫胺素),由維生素B2合成黃酶的輔酶(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及黃素腺嘌呤單核苷酸),由維生素PP合成輔酶Ⅰ和輔酶Ⅱ,由維生素B6合成磷酸吡哆醛,由泛酸合成輔酶A等。肝還能將脫氧抗壞血酸還原為維生素C,從而有利於維生素C的利用。(見維生素)在激素代謝中的作用 肝是滅活激素的主要器官。所滅活的激素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性激素等類固醇激素。此外,胰島素、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及抗利尿激素等也主要在肝內滅活。血液中類固醇激素進入肝,在肝細胞內可被氧化,還原或羥化而失去活性,形成17-羥或17-酮類固醇化合物,並可與葡糖醛酸或硫酸結合成酯,小量從肝排出,大部分隨尿排出。許多胃腸激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血管活性腸肽等入血後,都通過肝門靜脈到肝,但肝並不是這些胃腸激素滅活的重要器官。生物轉化功能肝是體內重要的生物轉化器官。它能使毒性大的物質轉化為毒性小的物質,把溶解度低、不易排出的物質改造為溶解度大,容易通過膽汁或尿排出的物質。它可對體內產生的氨、從體外進入的醇、藥物和其他物質進行轉化,其轉化的方式為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例如,它使許多非親水物質如膽紅素和類固醇激素羥化,易溶,從而隨尿和膽汁排出;結合的方式最重要,結合劑主要有葡糖醛酸、硫酸、乙醯輔酶A和甘氨酸等。同一種毒物或藥物入肝後,隨情況不同存在著解毒與致毒兩種可能,這主要決定於毒物的性質、劑量和肝本身的功能狀況。如連續引入必需由肝細胞代謝的藥物,將誘導代謝它們的有關酶合成增多。再生在正常情況下,很少見到肝細胞的分裂相。但在肝受損傷後,特別是在肝部分切除後,可見到大量肝細胞出現分裂相。例如鼠肝的再生能力就很強,切除2/3的肝以後,1~2天即可見到大量肝細胞分裂增生。切除後一個月左右,肝即可恢復原來體積。肝細胞分裂是以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為前提的,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與肝的部分切除量有關,肝切除得越多再生出現越早,並且再生的速度越快。肝的再生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①血液供應和蛋白質供應是否充足;
②也受激素的影響,如切除腎上腺和腺垂體,肝的再生就發生障礙;給予生長激素、脫氧皮質激素或胰島素,可促進肝再生。關於切除部分肝後再生的機制,現在認為受抑素的影響;抑素可特異性地抑制肝細胞分裂以維持肝細胞數量的相對穩定。肝被部分切除後,肝細胞所產生的抑素驟然減少,從而導致肝細胞的分裂增加。

參考書目

F.F.Beck(ed.),TheLiver:NormalandAbnormalFunction,MarcelDekker,Inc.,NewYork,19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