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卿(1887-1960):字慶祿,1887年生於陝西省三原縣。童年時就讀於三原縣毛氏私塾,同于右任先生是同學,兩人關係密切、友情甚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立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省三原縣
- 出生日期:1887年
人物生平,革命歷程,
人物生平
1903年(清光緒29年),在陝西鄉試中,於任右中舉人,張立卿中貢生(舉人備取)。次年,于右任因所著《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遭清廷嚴令追捕而亡命上海。張立卿知悉後,棄功名於不顧,趕赴上海追隨於右任先生。後在於先生開導下,1905年,他東渡扶桑,留學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東京,張立卿經常與陝西籍留學生、同盟會會員井勿幕等聯繫,當時張立卿18歲、井勿幕19歲。
革命歷程
1906年秋,同盟會陝西分會在東京成立,張立卿與井勿幕、趙其襄等參與籌備成立大會,成為第一批陝西籍同盟會會員。會後,他積極主動完成分會布置的各項革命工作。同年9月,于右任先生由上海到東京考察日本新聞事業,並募集回滬辦報的經費,張立卿極表支持,毅然將變賣家產所得的留學費用三百多銀元全部捐出,並與于右任一起回國辦報。于右任回國在上海辦報期間,張立卿一直負責總務工作,長達七年之久。
1911年5月,張立卿由滬回陝,與同盟會陝西支部長井勿幕等一起聯絡各界進步人士,發動民眾,為推翻滿清政府做準備,共同促成陝西光復事業。1911年10月22日,僅在武昌首義12天之後,張立卿和張鳳翔、張聚庭等一起參加了西安起義。
1917年12月,郭堅、耿直在陝西周至縣樹起“靖國軍”旗號,在陝西開始護法倒陳(陳樹藩)。不久,張義安、鄧寶珊又在三原起義回響。數月後,靖國軍雖然占有相當大的地區,但各將領各自擁兵,缺乏統一領導,軍事上難以配合行動。為此,1918年4月,胡景翼、曹世英等高級將領商議決定派張立卿、王子文為代表赴上海請于右任回陝,主持靖國軍大計。張、王到上海後于右任知道張立卿是老同盟會會員,早年在東京時就和孫中山相識,就寫了一封信,派張立卿赴粵晉謁孫中山,並面述陝西靖國軍的具體情況請求餉械相助。張至粵後,孫中山親自接見,慰勉有加,並於同年4月30日任命張立卿為大元帥府參議。同年6月26日,孫中山因舊桂系軍閥陰謀改組軍政府而憤然宣布辭去大元帥職務,乘日本“近江丸”輪船離開廣州取道日本到上海。張立卿同船離廣州去上海。
在上海,張立卿經常出入歸法租界莫里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孫中山寓所,請示工作,完成交辦任務。1919年1月,孫中山因西北革命急需人才,乃派張立卿回陝西轉交他寫給於右任先生的親筆信,並手書“天下為公”條幅贈張立卿紀念。這對張立卿而言,既是一種榮譽,更是極大的鞭策……張立卿由滬回陝後,轉交了孫中山致於右任的親筆函件,並傳達了孫中山的口頭指示。後張立卿被于右任留在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任職。
1921年下半年,靖國軍內部發生分歧,于右任先生移居三原北郊里堡半耕園,身邊除少數參謀、秘書和警衛人員相伴外,賓客寥落,不少人不敢入其門。張立卿則不以為然,時常把外面的新動態告訴于右任,並聽取於的指示。于右任對張立卿說,胡景翼是同盟會會員,人本質上是好的。他希望張立卿留在胡部,以利今後對胡工作。為此,張立卿乃留胡部——陝西第一師任高級幕僚。
1924年12月4日,孫中山應國民軍電請,偕夫人宋慶齡乘輪船抵達天津。張立卿以國民第二軍駐天津辦公處處長和老同盟會會員、老部下身份,率員到碼頭迎接。不久,國民二軍南下,胡景翼出任河南省軍務督辦,張立卿也改任安陽縣縣長。後又在河北省寧津、沙河等縣任縣長,直到抗日戰爭開始。
抗戰期間,張立卿深居簡出,靠變買家產和作些小買賣維持家用,決不與日偽合作。抗戰勝利後,于右任安排張立卿為監察院專員。不久,張立卿改任國民黨上海市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委員兼秘書,當時監察委員形同虛設,實際無事可做,他便以文章書法消磨時間。1947年下半年,張立卿因不滿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而辭職。改任上海工業會秘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張立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留用,先後在市工商聯和一些行業公會任職,直到1960年8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