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兼職
國際有機宇宙論學會常務理事,並且是該學會所辦的同行評審期刊BIOCOSMOLOGY-NEO-ARISTOTELISM的編委會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及其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和工程哲學兩個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原理學會理事等。
研究領域
從事馬列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問題、西方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等的教學與研究,近年來尤其注重馬克思主義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申辯;馬克思與懷特海、海德格爾、萊布尼茨等的比較研究;持續進行由其本人率先開啟的工程現象學追問、工程技術的社會批判、工程價值與倫理等工程哲學研究;主張科學技術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自然辯證法就是科學技術學、工程是具象化的STS;在形態學視角下首次給出人類一般的工程演化形態:從“工程1.0”到“工程4.”,從“自在工程”到“自在自為工程”。
科研項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工程的實踐哲學研究”(09YJA720032),2012年度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統戰基地項目、民建北京市委課題“跨學科視野中的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BJMJLY2012001);曾主持並完成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20070410473)、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06ZFG72001)等,系“全球視野中的科學與精神”國際項目主要成員、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成員,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部級以上項目。
出版著作
已出版著(譯)作多部,新近出版學術專著《歷史與實踐:工程生存論引論》(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2017年獲得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入選北京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者文庫;《回歸工程的人文本性——現代工程批判》(2018年版,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譯著《自由與生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此外,近年還參加多部學術著作的撰寫,如《工程哲學》(2007)、《基督教與中國》(2008)、《工程社會學導論:工程共同體研究》(2010)、《技術哲學的追思》(2012)、《京師哲學發展年度報告》(2012)、《科學、技術與社會》(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等。
學術論文
(一)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比較研究
1.張秀華:《現代實踐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研究》(CSSCI,權威期刊),2015(3)。
2.張秀華:《“做”以成人:人之存在論問題中的工程存在論意蘊》,《哲學研究》(CSSCI,權威期刊),2017(11)。
3.張秀華(第2作者):《實踐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自由理論》,《河北學刊》(CSSCI),2010(5)。
4.張秀華:《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技術學》,《理論探討》(CSSCI),2012(7)。
5.張秀華:《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生態文明”的生存論根基》,《理論探討》(CSSCI),2009(7)。
6.張秀華、馬翠明:《科西克“人與世界關係”闡釋的實踐基質》,《理論探討》(CSSCI),2014(3)。
7.張秀華:《時間視域與歷史視域的融合:海德格爾對馬克思哲學的回應》,《江海學刊》(CSSCI),2012(3)。人大書報中心的《哲學原理》2012第9期全文轉載。
8.張秀華:《馬克思與萊布尼茨的中國觀之比較》,《北方論叢》(CSSCI擴展板),2015(7)。
9.張秀華:《回歸與超越:萊布尼茨與懷特海的有機宇宙論之比較》,《哲學研究》(CSSCI,權威期刊),2016(5)。該文被作為重點文章封麵點題。
10.Zhang Xiuhua,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Views on China of Leibniz and Marx.第九屆國際萊布尼茨大會文集(第3卷),2011.
11.Zhang Xiuhua,On the Organic Cosmology of Leibniz and Whitehead.Vortrage des ×.Internationalen Leibniz-Kongresses(Ⅱ),2016.
12.張秀華:《從有機、有序到和諧與文明——懷特海與馬克思的機體思想之比較》,《雲南大學學報》(社科版,中文核心),2017(1)。該文被作為重點文章封麵點題。
13.張秀華:《馬克思與懷特海精神實踐之比較》,《理論探討》(CSSCI),2017(1)。封二做了作者推介。
14.張秀華:《在場的他者——馬克思與懷特海的他者之維》,《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7(7)。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19期觀點摘編。
15.張秀華:《生態文明的形上學奠基:馬克思與懷特海的聚合》,《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10(12)。
16.張秀華:《建設性後現代視野中的科學與信仰問題》,《哲學研究》(CSSCI。權威期刊),2011(5)。
17.張秀華:《華麗轉身:擁抱後現代生態文明:第四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綜述》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10(6)。
18.張秀華:《過程哲學的生態文明意蘊》,《光明日報》,2011.01.04。
19.Zhang Xiuhua,etc.,The Mind in Process: the Mean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 on the Mind Ecology Studies.BIOCOSMOLOGY–NEO-ARISTOTELISM,2015(1).
(二)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社會批判以及現代性問題研究
20.張秀華:《科學與宗教關係探究的新進路——對近年中美科學與宗教學術會議的分析》,《清華大學學報》(CSSCI),2013(3)。人大書報中心《科學技術哲學》2013年10期,全文轉載。
21.Zhang Xiuhua, Yao Tianyu, Xu Wenjun, Zhai Yujia,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Relevance Toda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17(5).
22.張秀華:《科學、技術與法對話的前提批判》,《理論探討》(CSSCI),2011(3)。
23.張秀華:《科學、技術與法對話的基本路徑》,《自然辯證法通訊》(CSSCI),2011(8)。
24.張秀華:《工程:具象化的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13(9)。
25.張秀華:《歷史辯證法視閾下的工程及其文化走向——從“暴力的邏輯”到“自由的邏輯”》,《馬克思主義研究》(CSSCI,權威期刊),2012(2)。
26.張秀華:《西方工程技術與宗教關係的闡釋范型及其局限》,《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14(11)。
27.張秀華:《信仰與工程》,《江海學刊》(CSSCI),2006(2)。人大書報中心的《哲學原理》2006年第8期全文轉摘。
28.張秀華:《工程價值及其評價》,《哲學動態》(CSSCI),2006(12)。
29.張秀華:《工程的生存論闡釋》,《光明日報》(學術版),2011.11.15。
30.張秀華:《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06(12)。
31.張秀華:《海德格爾生存論的工程之思》,《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07(7)。
32.張秀華:《哲學的生存論轉向及其對工程研究的意義》,《理論探討》,2007(8)。
33.張秀華:《從生存論的觀點看和諧發展的工程觀》,《光明日報》(學術版),2007.11.20。
34.張秀華:《走向後工業工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CSSCI),2008(1)。人大書報中心的《科技哲學》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35.張秀華:《工程倫理的生存論基礎》,《哲學動態》(CSSCI),2008(7)。
36.張秀華:《工程共同體的本性》,《自然辯證法通訊》(CSSCI),2008(12)。
37.張秀華:《工程共同體的結構及維繫機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
38.張秀華:《工程共同體的社會功能》,《科學技術與辯證法》(CSSCI),2009(4)。
39.張秀華:《工程共同體的本性》,《科學技術哲學》(CSSCI),2009(2)。
40.張秀華:《工程哲學視野中的“工程4.0”》,《光明日報》,2015.11.14。
41.Zhang Xiuhua,TOWARDS ENGINEERING 4.0:A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BIOCOSMOLOGY AND NEO-ARISTOTELISM. BIOCOSMOLOGY–NEO-ARISTOTELISM,2016(1).
42.張秀華:《國內工程技術哲學研究的新走勢》,《理論探討》(CSSCI),2013(9)。
43.張秀華:《建設中國學派的工程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08(1)。
44.張秀華:《現象學視野中的現代工程與都市文明》,《蘭州學刊》,2016(11)。
45.張秀華:《工程與現代性》,《自然辯證法研究》(CSSCI),2012(7)。
46.張秀華:《基督教與西方和中國的現代性》,《學術與探索》(CSSCI),2008(1)。
47.張秀華:《“中國夢”的幾種張力關係》,《光明日報》(學術版),2013.8.4。
(三)關於大學生成長與思政課教學研究
48.張秀華、馬翠明:《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深層原因探析:基於現代性批判與跨學科視野下的解讀》,《人民論壇》(中文核心),2013(33)。
49.張秀華:《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才過程的規律與動力機制探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核心),2014(4)。
50.張秀華:《論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不容忽視的一個維度》,《北京教育》(高教),2012(11)。
51.張秀華:《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建設的思考》,《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9)。
榮譽獎勵
代表作:《歷史與實踐——工程生存論引論》(2011年版,2017年獲得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回歸工程的人文本性——現代工程批判》(2018年版,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譯著:《自由與生存》(2007);主持北京市、教育部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3次獲省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6年被授予全球“過程研究傑出獎”,2016—2017獲得校級優秀教師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