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學(1939—),雲南曲靖市宣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感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福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曲靖市宣威
- 出生日期:1939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61年雲南大學物理系畢業。歷任信息產業部四川壓電與聲光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科技顧問,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技術顧問,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會士、理事、敏感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北京專業委員會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北京郵電大學和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十二所博士生導師,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候補執行委員和第十屆執行委員。
主要貢獻
60年代領先日本兩年發明銻錳鋯鈦酸鉛壓電陶瓷,突破了一般壓電陶瓷機械品質因素高機電耦合係數必然低的“常規”,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70年代用該材料研製的壓電陀螺改變了陀螺由高速轉子構成的傳統概念,和機械陀螺相比,抗震強度和壽命分別提高100倍和1000倍以上,成為東風31號中遠程飛彈和052等艦船不可替代的新型陀螺。
在航天、航空、艦船和兵器領域廣泛套用,形成軍工產業,2002年軍工訂貨達4千萬元,獲部特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
80年代在研製壓電氣流陀螺中,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氣體擺”現象,並建立了相應理論,氣體擺慣性感測器已形成一門新學科分支,產品在艦船、兵器和機器人等領域廣泛套用,獲200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美國隨後亦研究該類感測器,但其專利落後張3年。
1990年研製的“壓電石英水平姿態感測器”和“水下機器人觸(熱)覺感測器”均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發明專利。“壓電學”、“機器人技術及其套用”、“現代壓電學”和“壓電晶體陀螺”等6部專著為壓電慣性感測器奠定了理論基礎,被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選作研究生教材,“壓電學”和“機器人技術及其套用”分別獲1998和2002年中國圖書獎。
培養碩士24人,博士12人。
獲獎記錄
他發現“氣體擺”現象,從而提出“氣體擺”新原理,並根據這一原理髮明了氣體擺式傾角感測器和氣體線加速度感測器,獲2001年國家發明二等獎。利用他發明的“銻錳酸鉛壓電陶瓷”研製成功的壓電晶體速率陀螺和壓電射流速率感測器等慣性器件,在航空、航天、艦船、兵器和機器人等技術領域廣泛套用。他提出“載體水平姿態改變相當於給石英晶體施加應力,可得到水平姿態變化與石英晶體頻率的關係”,並研製成功壓電石英水平姿態感測器,已廣泛用於檢測和自動控制系統。他對生物壓電性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人體由電偶極子組成,在電場作用下電偶極子轉向電場方向並尚電場方向移動……”的學術觀點,並根據這一觀點發明的電場治療儀能縮短骨短骨傷癒合期的1/3-1/2,治療陳舊性骨折、骨不連、軟組織損傷、頸椎病、肩時炎、關節炎療效顯著,被譽為“張氏治療儀”,產品出口到德國、瑞典、印度、義大利、加拿大、新加坡、美國、阿根廷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他先後獲國家發明獎等國家級獎5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24項,中、英、美發明專利16項。主要著作20部,其中《壓電學》(上下冊)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機器人技術及其套用》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由於張福學教授的突出業純績和項獻,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授予他“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79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2003年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