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散文隨筆年編14:芳心似火(2008)》里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衝動,今天看非但不儘是羞愧,而且還引起作者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
基本介紹
- 書名:張煒散文隨筆年編14:芳心似火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32
- 作者:張煒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煒散文隨筆年編14:芳心似火(2008)》是張煒三十多年裡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賓士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作者簡介
張煒,當代著名作家。1956年出生於山東龍口,原籍山東棲霞。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園》《懷念與追記》《柏慧》《家族》《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等,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等,短篇小說《玉米》等,散文《融人野地》等,詩集《皈依之路》等。有《張煒自選集》(6卷)、《張煒文集》(6卷)、《張煒文庫》(10卷)等多種文集出版。另有專著《楚辭筆記》《芳心似火》等。《聲音》《一潭清水》分別獲1982年、1984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九月寓言》獲上海第二屆中長篇小說大獎一等獎、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並被評為“90年代最具影響力圖書”,《刺蝟歌》2007年獲由美國政府頒發的傑出成就獎。作品在海內外獲獎30多項,被譯成英、法、日、德等多種文字。《古船》人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被法國教育部和巴黎科學中心確定為全法高等考試教材及必讀書目。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何為芳心
人生如長戀
古代智者
人和芳草
不熄的丹爐
齊國怪人
徐福
向東方
第二章
古登州
安靜的力量
一些不嚴肅的人
遊走
許多狐狸
一隻大烏
海邊五神
東萊和西萊
第三章
棋形不好
性情和衣衫
點心和千年膏
羞澀
袖中藏物
千年宣
虛妄的美食
第四章
對不起它們
一棵樹
三返和定居
贈香根餅
砸琴
失燈影
龜又來
第五章
中醫難覓
百草和文章
書生
商人舉賢
隱士的兒子們
土語考
無言與詞費
民族鑲了金邊
第六章
踏歌聲
偉大的木車
東夷之東
三月不知肉味
東方與西方
冰冷的實用主義
積累之難
一條不歸路
第七章
懷念齊國
殘忍和氣派
華車和酒杯
最繁華的都市
最老的凱恩斯
稷下學宮
曠世大言
第八章
稱霸者
古老的公社
好色的國王
狂歡的集團
恣意的代價
與對手跳崖
陽火與陰毒
美好的月光
附:
關於個性和想像力
閱讀:忍耐或陶醉
東部:美城之鏈
濟南:泉水和垂楊
時代之盅和東夷之風
寫作,我們這一代
告訴我書的訊息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代後記)
附:散文總目
第一章
何為芳心
人生如長戀
古代智者
人和芳草
不熄的丹爐
齊國怪人
徐福
向東方
第二章
古登州
安靜的力量
一些不嚴肅的人
遊走
許多狐狸
一隻大烏
海邊五神
東萊和西萊
第三章
棋形不好
性情和衣衫
點心和千年膏
羞澀
袖中藏物
千年宣
虛妄的美食
第四章
對不起它們
一棵樹
三返和定居
贈香根餅
砸琴
失燈影
龜又來
第五章
中醫難覓
百草和文章
書生
商人舉賢
隱士的兒子們
土語考
無言與詞費
民族鑲了金邊
第六章
踏歌聲
偉大的木車
東夷之東
三月不知肉味
東方與西方
冰冷的實用主義
積累之難
一條不歸路
第七章
懷念齊國
殘忍和氣派
華車和酒杯
最繁華的都市
最老的凱恩斯
稷下學宮
曠世大言
第八章
稱霸者
古老的公社
好色的國王
狂歡的集團
恣意的代價
與對手跳崖
陽火與陰毒
美好的月光
附:
關於個性和想像力
閱讀:忍耐或陶醉
東部:美城之鏈
濟南:泉水和垂楊
時代之盅和東夷之風
寫作,我們這一代
告訴我書的訊息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代後記)
附:散文總目
後記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
會議開到這會兒,就到了被討論者致辭答謝的時候了。不過我想,自己按程式說一番感謝的話,還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膠東的一個說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來參加會議實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謝,還是說說心裡話吧。
我從很早就開始寫作,摯愛文學,不可救藥和沒有來由地愛著,愛得很深。以前我也說受過哪些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個他人可以理解的話頭而已,實際上更多的是沒有來由地愛著。從1975年就開始發表作品,到現在已經寫了快四十年,累計發表字數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字,還不算練筆的幾百萬字。
仍然由於特別愛文學,對與之關連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嚴,有放不下的牽掛。我自己缺點和弱點很多,卻對人性、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環境、道德狀況,要求很高,甚至還有點苛刻。對黑暗的東西不能容忍。我在許多時候是憂慮和不滿的,有時竟然非常憤怒。情緒激烈時,表達上常常是衝動的。同時也深深地熱愛著一些事物,對自然,對友誼,對各種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柔情。因為童年的艱辛,我特別不會忘記並且一直感激著來自他人的善意和幫助。
最近因為要編輯虛構作品之外的文字,這才仔細統計了一下,發現竟然積下了四百多萬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說類文字。這個字數太大了一些,讓我覺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發現自己說得太多,這並不好。從一般規律上看,一個從事虛構的作家,最聰明的做法是少說一點,因為說得多了,一方面會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作品可詮釋的餘地就越來越少了,整個作家也就變“小”了。形象總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說多了,就會局限解釋的空間。
那會兒一度想改變這個狀況,就是以後儘可能地少寫散文。可是心裡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悅和憤怒,只想看到什麼趕緊提醒一下。我知道這樣做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責任感的驅使。當然還要想到生活和寫作的意義,並且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並不僅僅是為了寫虛構作品。結果後來還是決定讓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儘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實地一路走去。面對這個危險的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必因為服從什麼文學策略而硬性地改變自己。
說到運用文學策略,一個作家還是小作了。一個人寫了那么多,苦心經營如此,又大多來自艱辛的底層,怎樣對待社會、讀者,怎樣對待評論家、漢學家,怎樣對待外國人,心裡都該是十分明白和熟練的。做好這一切並無更大的難度,起碼比用心寫好幾部長篇容易得多。這一類聰明和機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這樣做就要遷就許多,違心許多,天長日久必會造成內傷,說到底這與從小對文學的深愛是相牴觸的。
人的文學誌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寫作來換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賺錢、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讚譽和獎項,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比較起來,還有另一些目標放在那裡。如果是一個基督教作家,要他來回答為什麼寫作,他可能回答是‘‘為了榮耀上帝”。我們大多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我們卻會明白這回答中包含了怎樣的深意,是很高的志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么我是怎樣的?總結一下,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名利心在一點點淡去。回憶刻苦寫作的這些年,許多時候只是受沒有來由的一種深愛的力量支配著,寫個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將一一篇幾百字的東西在紙上落實好,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尚且還要費不少的工夫——如果這樣較真地寫上千萬字,不能不說是一種辛苦。可是這種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悅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個傻子,只要活到了四十多歲,就一定會深刻地感受到絕望。所以也就是這種沒有間斷的寫作,這種勞動,安慰了我激勵了我,讓心靈維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淪。就因為不停地思索和閱讀,讓我知道了人世間還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懷。我必須說,寫作無論如何令自己不滿意,還是讓我變得比過去善良了,比過去好了。文學既然對我有了這樣的意義,就該感激文學,它是多么重要。
除了文學使自己成長、幫助了自己,還覺得留下的這些文字雖然謬誤不少,但其中的多數還是有助於這個世界的,就是說它們有助於這個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質的提高。它這方面的作用哪怕只有一點點,但因為是良性的,所以也還是有點意義的。
從如上來看,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看,文學之於我既是這樣,也算很好地走向了、實踐了一種志向。可見這並不需要文學策略,而只需依照從一開始就發生的愛的初衷走下去就行,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我的成績微不足道,但這個過程,對我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愛文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愛”字可以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現在看來,文學人士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念頭,比如機會主義傾向、虛榮心,都是不愛造成的。現在一些刊物的問題、寫作的問題、出版的問題、評論的問題,常常出現一些讓人大不如意的狀況,也大都是不愛造成的。如果真正愛、深深地愛,也許整個情形就會好得多。
隨著寫作歷史的延長,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比過去寬容。我漸漸知道不寬容的主因,就是太以自己為中心了,不願離開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他人外物。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或許比人和動物的差異還要大,只是讓差不多的眉眼衣著和語言方式給掩蓋了罷了。人太多了,人群當中真的會有各種不同,甚至充滿奇蹟。要理解一個人,就得知道他的出身、絕然不同的經歷,包括一些生活細節,甚至是神秘血緣等。我願意努力去體會別人的行為,找到自己的方向。寬容的結果當然不是變得更圓滑、更沒有原則,而是變得更加逼近真實,更加有立場。
我越來越懷疑“線性時間”,不再簡單地相信人類社會能像生物界那樣進化,如達爾文主義。人性決定的社會絕沒有那樣簡單和機械,而是十分複雜。如果不能打破“進化”的觀念,無論對生活和人性的批判或讚譽,都可能不中要害,膚淺簡略。可是我們的文學表達,就常常自覺不自覺地陷入這種進化論的思維。
能夠始終保持對文學熱愛的初衷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樸素,才會找到真實。一個人相信永恆的真理,相信這種尋找的意義,就是信仰。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持續的、不能間斷的,這看上去就必然有些笨拙。我以前引用過他人的一句比喻:“大動物都有一副平靜的外表。”這樣說,絲毫也不敢隱喻自己是一個“大動物”,而只是表明了對大動物的力量、自信和專注的喜愛。是的,只有黃鼬一類小動物才那么機靈跳躍,窺視多變。在這方面,大動物是做不來的。
已經寫了近40年,27歲左右動手寫《古船》,後來被要求反覆改動,出版時已是兩年以後了。30左右歲還寫了《九月寓言》,以及大批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現在共寫了19部長篇、幾十部中篇和一百多部短篇。可是今天卻不見得比當年寫得更好——寫作就是這樣,一邊前進一邊後退,獲得就是丟失。對一個創作者來說,並不一定是越寫越好。但僅就工藝和技術層面來說,或許應該有起碼的清醒。記得畫家畢卡索說過,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拉斐爾的能力,繪畫技藝十分成熟,可惜後來一輩子努力做的,就是怎樣才能畫得像小孩子一樣。
這樣說,當然也不會被誤解成狂傲到自比畢卡索的地步,這兒不過是說贊同這樣的看法,即藝術技法和工藝層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最難的,在藝術這裡,一直有比技藝重要得多的東西,是它決定一個人將來能走多遠。
《你在高原》寫了22年,有四五百萬字——它最初長達五百多萬字,應出版要求縮為今天的長度。但長度並不說明更多,好才是目的。不過它畢竟呈現了相對長的一段生命河流。時間給予的一些認識,難以靠其他方法比如能力之類彌補。出版後有人擔心它太長無法閱讀,只是樸素的擔心,總歸不是文學爭論。說到閱讀和理解,以前的八部長篇不太長,都是在心裡煎煮多年、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稿紙_上的,有點像刻鋼版的感覺。那些長篇讓我傾盡心力。可是閱讀它們的時候,難道會更容易嗎?事實並非如此。那些作品對我的重要性來說,像《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剌蝟歌》等,僅就個人所能達到的完美度和深速度而言,絲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學作品對讀者和作者全都一樣,它從來不是一個長度問題,而是一個心靈問題。
今後會一直緩慢而有耐心地寫下去。無論如何,這樣寫到最後,或許會擁有自己的一個文學世界。也只有這樣,朋友們才會高興。
(2011年12月10日,標題為整理時所加)
會議開到這會兒,就到了被討論者致辭答謝的時候了。不過我想,自己按程式說一番感謝的話,還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膠東的一個說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來參加會議實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謝,還是說說心裡話吧。
我從很早就開始寫作,摯愛文學,不可救藥和沒有來由地愛著,愛得很深。以前我也說受過哪些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個他人可以理解的話頭而已,實際上更多的是沒有來由地愛著。從1975年就開始發表作品,到現在已經寫了快四十年,累計發表字數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字,還不算練筆的幾百萬字。
仍然由於特別愛文學,對與之關連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嚴,有放不下的牽掛。我自己缺點和弱點很多,卻對人性、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環境、道德狀況,要求很高,甚至還有點苛刻。對黑暗的東西不能容忍。我在許多時候是憂慮和不滿的,有時竟然非常憤怒。情緒激烈時,表達上常常是衝動的。同時也深深地熱愛著一些事物,對自然,對友誼,對各種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柔情。因為童年的艱辛,我特別不會忘記並且一直感激著來自他人的善意和幫助。
最近因為要編輯虛構作品之外的文字,這才仔細統計了一下,發現竟然積下了四百多萬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說類文字。這個字數太大了一些,讓我覺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發現自己說得太多,這並不好。從一般規律上看,一個從事虛構的作家,最聰明的做法是少說一點,因為說得多了,一方面會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作品可詮釋的餘地就越來越少了,整個作家也就變“小”了。形象總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說多了,就會局限解釋的空間。
那會兒一度想改變這個狀況,就是以後儘可能地少寫散文。可是心裡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悅和憤怒,只想看到什麼趕緊提醒一下。我知道這樣做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責任感的驅使。當然還要想到生活和寫作的意義,並且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並不僅僅是為了寫虛構作品。結果後來還是決定讓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儘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實地一路走去。面對這個危險的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必因為服從什麼文學策略而硬性地改變自己。
說到運用文學策略,一個作家還是小作了。一個人寫了那么多,苦心經營如此,又大多來自艱辛的底層,怎樣對待社會、讀者,怎樣對待評論家、漢學家,怎樣對待外國人,心裡都該是十分明白和熟練的。做好這一切並無更大的難度,起碼比用心寫好幾部長篇容易得多。這一類聰明和機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這樣做就要遷就許多,違心許多,天長日久必會造成內傷,說到底這與從小對文學的深愛是相牴觸的。
人的文學誌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寫作來換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賺錢、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讚譽和獎項,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比較起來,還有另一些目標放在那裡。如果是一個基督教作家,要他來回答為什麼寫作,他可能回答是‘‘為了榮耀上帝”。我們大多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我們卻會明白這回答中包含了怎樣的深意,是很高的志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么我是怎樣的?總結一下,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名利心在一點點淡去。回憶刻苦寫作的這些年,許多時候只是受沒有來由的一種深愛的力量支配著,寫個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將一一篇幾百字的東西在紙上落實好,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尚且還要費不少的工夫——如果這樣較真地寫上千萬字,不能不說是一種辛苦。可是這種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悅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個傻子,只要活到了四十多歲,就一定會深刻地感受到絕望。所以也就是這種沒有間斷的寫作,這種勞動,安慰了我激勵了我,讓心靈維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淪。就因為不停地思索和閱讀,讓我知道了人世間還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懷。我必須說,寫作無論如何令自己不滿意,還是讓我變得比過去善良了,比過去好了。文學既然對我有了這樣的意義,就該感激文學,它是多么重要。
除了文學使自己成長、幫助了自己,還覺得留下的這些文字雖然謬誤不少,但其中的多數還是有助於這個世界的,就是說它們有助於這個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質的提高。它這方面的作用哪怕只有一點點,但因為是良性的,所以也還是有點意義的。
從如上來看,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看,文學之於我既是這樣,也算很好地走向了、實踐了一種志向。可見這並不需要文學策略,而只需依照從一開始就發生的愛的初衷走下去就行,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我的成績微不足道,但這個過程,對我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愛文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愛”字可以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現在看來,文學人士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念頭,比如機會主義傾向、虛榮心,都是不愛造成的。現在一些刊物的問題、寫作的問題、出版的問題、評論的問題,常常出現一些讓人大不如意的狀況,也大都是不愛造成的。如果真正愛、深深地愛,也許整個情形就會好得多。
隨著寫作歷史的延長,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比過去寬容。我漸漸知道不寬容的主因,就是太以自己為中心了,不願離開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他人外物。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或許比人和動物的差異還要大,只是讓差不多的眉眼衣著和語言方式給掩蓋了罷了。人太多了,人群當中真的會有各種不同,甚至充滿奇蹟。要理解一個人,就得知道他的出身、絕然不同的經歷,包括一些生活細節,甚至是神秘血緣等。我願意努力去體會別人的行為,找到自己的方向。寬容的結果當然不是變得更圓滑、更沒有原則,而是變得更加逼近真實,更加有立場。
我越來越懷疑“線性時間”,不再簡單地相信人類社會能像生物界那樣進化,如達爾文主義。人性決定的社會絕沒有那樣簡單和機械,而是十分複雜。如果不能打破“進化”的觀念,無論對生活和人性的批判或讚譽,都可能不中要害,膚淺簡略。可是我們的文學表達,就常常自覺不自覺地陷入這種進化論的思維。
能夠始終保持對文學熱愛的初衷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樸素,才會找到真實。一個人相信永恆的真理,相信這種尋找的意義,就是信仰。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持續的、不能間斷的,這看上去就必然有些笨拙。我以前引用過他人的一句比喻:“大動物都有一副平靜的外表。”這樣說,絲毫也不敢隱喻自己是一個“大動物”,而只是表明了對大動物的力量、自信和專注的喜愛。是的,只有黃鼬一類小動物才那么機靈跳躍,窺視多變。在這方面,大動物是做不來的。
已經寫了近40年,27歲左右動手寫《古船》,後來被要求反覆改動,出版時已是兩年以後了。30左右歲還寫了《九月寓言》,以及大批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現在共寫了19部長篇、幾十部中篇和一百多部短篇。可是今天卻不見得比當年寫得更好——寫作就是這樣,一邊前進一邊後退,獲得就是丟失。對一個創作者來說,並不一定是越寫越好。但僅就工藝和技術層面來說,或許應該有起碼的清醒。記得畫家畢卡索說過,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拉斐爾的能力,繪畫技藝十分成熟,可惜後來一輩子努力做的,就是怎樣才能畫得像小孩子一樣。
這樣說,當然也不會被誤解成狂傲到自比畢卡索的地步,這兒不過是說贊同這樣的看法,即藝術技法和工藝層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最難的,在藝術這裡,一直有比技藝重要得多的東西,是它決定一個人將來能走多遠。
《你在高原》寫了22年,有四五百萬字——它最初長達五百多萬字,應出版要求縮為今天的長度。但長度並不說明更多,好才是目的。不過它畢竟呈現了相對長的一段生命河流。時間給予的一些認識,難以靠其他方法比如能力之類彌補。出版後有人擔心它太長無法閱讀,只是樸素的擔心,總歸不是文學爭論。說到閱讀和理解,以前的八部長篇不太長,都是在心裡煎煮多年、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稿紙_上的,有點像刻鋼版的感覺。那些長篇讓我傾盡心力。可是閱讀它們的時候,難道會更容易嗎?事實並非如此。那些作品對我的重要性來說,像《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剌蝟歌》等,僅就個人所能達到的完美度和深速度而言,絲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學作品對讀者和作者全都一樣,它從來不是一個長度問題,而是一個心靈問題。
今後會一直緩慢而有耐心地寫下去。無論如何,這樣寫到最後,或許會擁有自己的一個文學世界。也只有這樣,朋友們才會高興。
(2011年12月10日,標題為整理時所加)
序言
這是我三十多年裡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賓士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衝動,今天看非但不儘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即那個東部海角。那裡曾經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海口不遠,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於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裡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必定連線著萬松浦、開始於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並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鹹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記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個辛苦勞作的下午,我疲憊不堪地走入了萬松浦的叢林。當時正是溫煦的春天,飛蝶和小蟲在潔白的沙土上舞動躥跑,四野泛綠,鼻孔里全是青生氣息。這時我的目光被什麼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樹棵嫩芽,它們呈深紫色向上茂長,四周是迎向春陽的新草與灌木……我一動不動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氣將我團團籠罩,恍惚問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從頭開始,興奮與感激溢滿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裡說:你永遠也不要離開這裡,不要偏移和忘卻——這就是那一刻的領悟、感知和記憶。
那是難忘的瞬間感受。也就是類似那個春天下午的一種莫名之力、一種悟想,時不時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並用以抵禦生命的蒼老、陰鬱和頹喪。多少年來,萬松浦一直伴我吟喔,伴我長旅——它的意義,它與我、與我一生勞作的關係,若以傳統詩歌中的比興手法而論,那么更多的是“興”,而不是“比”。它總是明亮著和激勵著我的整個勞動。
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編年,更是一部絲綹相連的心書,一部長長的書。它們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發於萬松浦的根柢之上。
2012年3月9日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衝動,今天看非但不儘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即那個東部海角。那裡曾經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海口不遠,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於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裡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必定連線著萬松浦、開始於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並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鹹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記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個辛苦勞作的下午,我疲憊不堪地走入了萬松浦的叢林。當時正是溫煦的春天,飛蝶和小蟲在潔白的沙土上舞動躥跑,四野泛綠,鼻孔里全是青生氣息。這時我的目光被什麼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樹棵嫩芽,它們呈深紫色向上茂長,四周是迎向春陽的新草與灌木……我一動不動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氣將我團團籠罩,恍惚問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從頭開始,興奮與感激溢滿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裡說:你永遠也不要離開這裡,不要偏移和忘卻——這就是那一刻的領悟、感知和記憶。
那是難忘的瞬間感受。也就是類似那個春天下午的一種莫名之力、一種悟想,時不時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並用以抵禦生命的蒼老、陰鬱和頹喪。多少年來,萬松浦一直伴我吟喔,伴我長旅——它的意義,它與我、與我一生勞作的關係,若以傳統詩歌中的比興手法而論,那么更多的是“興”,而不是“比”。它總是明亮著和激勵著我的整個勞動。
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編年,更是一部絲綹相連的心書,一部長長的書。它們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發於萬松浦的根柢之上。
201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