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益是陝甘寧邊區時期關中分區新正縣長舌頭區(三區)雷莊鄉(一鄉)人,1903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清益
- 別名:義倉模範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3年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義倉模範”,奮鬥歷程,加入共產黨,建校對抗外敵,認真對待工作,以身作則,張清益對義倉的管理,方法實施,動員功效,同名作者,
“義倉模範”
11歲時,父親丟下一大堆外債,留下他和年僅8歲的妹妹及母親,棄世而去。為了養家餬口,張清益被寄居在堂兄家裡,過著出賣勞動力的僱工生活。14歲時,其堂兄想把他的已許聘給人的妹妹悔婚再賣,名義上說是為了給清益娶上媳婦,但被他堅決拒絕了。從此,清益就和堂兄鬧翻而離開了其家。當時他家的光景更加難以維持,清益就一面挑賣一些青果之類的東西急解燃眉,一面到附近的尚家塔開荒種地。
奮鬥歷程
加入共產黨
1933年,張清益的家鄉雷莊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進行了土改,他除祖上遺留的7畝地外,又分配了30畝。這樣就打下了他翻身的基礎。他從一個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的僱工一變而成為一個擁有自己土地、自主支配生活的主人,所以從心底里對黨和政府抱著無限感激和忠誠之心,積極參加並努力完成黨和政府分配給自己的各項工作。由於工作成績突出,當年就被全鄉民眾推選為鄉蘇維埃主席。在工作中,他一貫忠實、積極、勇敢,即便是在蔣介石胡宗南部隊及地方反動武裝對邊區的多次“圍剿”時,他也從不動搖、消極,始終不屈不撓地為革命工作。經過了嚴酷鬥爭的實際鍛鍊,193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6年,胡宗南部隊“圍剿”關中蘇區的時候,張清益的家鄉被敵人占領了,紅軍、游擊隊暫時退到了山里,進行游擊活動。一些人動搖、逃跑了,但張清益堅定不移,堅守工作崗位。“白軍”多次詰問他“游擊隊在哪裡?有沒有共產黨?”而他始終靈活應對,沒有說出一句對革命不利的話。
建校對抗外敵
面對嚴酷的“白色恐怖”,為了利用合法形式開展工作,他在村里辦起了一個保立學校,聘請一位自己的同志當教員,自己擔任學校管理員。他常常偷偷地冒著危險在夜裡給山裡的紅軍游擊隊送飯送糧食。有一次,村里來了4個地下黨的同志搞工作,不料突然闖來十幾個“白狗子”。眼看在白天這幾個同志不能逃脫,有被敵人逮捕的危險,張清益立即張羅安排掩藏,並巧借言詞支走了“白軍”,終於保護了同志們的安全。滑稽的是敵人臨走時竟還對清益說:“現在紅軍一個都沒有了,你們好好過日子吧!”
認真對待工作
張清益採取這樣的方式工作了半年以後,家鄉又被紅軍收復了,他擔任了支部書記,以後又歷任區蘇維埃主席、土地委員、文化委員等工作。由於他在各個崗位上盡心負責,所以在民眾中享有崇高威信。他鄉里發生的大小事情,都要他來評斷,鄉政府工作有了困難,也都來請示他。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許多人總是送給他不少禮物,於是民眾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作“革命老先生”。但民眾越是對他尊重和愛戴,張清益越是顯出一個黨員的先鋒模範表率作用。1941年徵收公糧的時候,他出外到別的村征糧去了,因為他家種的麥子都凍死了,本村人存心讓他少出,就只給他分配了5斗公糧。他回來後找到有關負責人說:“我和張延榮的地畝種得一樣多,為什麼人家6斗,我出5斗呢?”大家說明了原因,他堅決不聽,自動又加了2斗。這時全村還有1石公糧沒有分配下去,由於他的模範行動,感動得大家都自動地加了一些,1石公糧不幾天就繳齊了。
以身作則
張清益自己是苦出身,親身遭受過許多痛苦。民國18年(1929)大饑荒,他親眼看見許多窮人餓死的餓死,流浪的流浪。從那時起他就琢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能在好年頭積蓄一些糧食以防備災荒呢?1943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發動“大生產運動”,號召邊區人民多開荒、多生產。這時,他琢磨防備年荒的事在過去國民黨豪紳地主當道的時候很難辦到,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是完全可以辦得到了。可是他還不知道這就叫作“義倉”。後來他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他的堂兄,堂兄對他說,這種積蓄糧食防備年荒的儲蓄,就叫作“義倉”。從此,他才知道了這個名詞。到了春季布置開荒的時候,他就急著想創辦義倉,就跑到新正縣委去請示。縣委書記史梓銘積極讚揚並鼓勵他辦好這件事。回來後,他信心十足,首先召集了黨小組會議進行討論,做通了反對者的思想,隨後召集村民大會討論通過了創辦義倉的決議。當即決定全村開義倉田20畝,所有15歲以上、50歲以下的勞動力,每人規定全年出義倉工5天。到了3月,全村32個勞動力一齊出工,就開墾了25畝義倉田,全部種了糜子;全年開荒、鋤草、收打共花了200多個工,共收得4石義倉糧。
張清益對義倉的管理
方法實施
對義倉的生產和管理,有一套很切合實際的辦法:當開荒耕種的時候,他在鄉上組織了一個義倉生產委員會,領導耕種義田,所收糧食全歸義倉所有;秋收後即組織義倉管理委員會,管理義倉糧食。具體管理辦法有5項:
(一)各村義倉借糧,須經管理委員會通過,在村民大會上批准,方得借出。
(二)借糧時間,規定為每年四五月青黃不接之際,秋收後不借出。
(三)參加開義田者,借糧1斗,加利1升;不參加開義田者,借糧1斗,加利3升。移難民借糧,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甚至可以不加利息予以優待。
(四)半年借糧,本利秋收一併歸還;歉年還本欠利;荒年本利緩交,俟年頭轉好交還。
(五)不務正業、吃煙耍賭、不事生產者,不給借糧。
張清益為了動員民眾多辦義倉,還到各處去演講。他曾到長舌頭集市上對民眾這樣宣講說:“開義田積義糧,是為了防備荒年,救濟我們自己的。雖然我們在邊區裡有吃有穿,但如果有了長餘糧食,豈不更好嗎?大家不要怕沒有多的糧食,常言‘羊毛雖小,積眾成氈’,如果各村都有義倉,那不就有很多的糧食嗎?”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張清益所在的雷莊鄉當年就建立了5處義倉,開了65畝義田,共收了12石5斗義糧;在長舌頭區就建立了23處義倉,開了400多畝荒田,收穫了更多的糧食。
動員功效
張清益首創義倉的行動,引起新正縣委和關中地委的高度重視,於是總結其經驗,在全關中分區所屬各縣大力推廣,從而掀起了民眾性辦義倉的運動,對緩解困難、安排民眾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至1944年6月,關中分區所屬新寧、新正、赤水、淳耀、中心區四縣一區共開墾義田71523畝,是計畫數2434畝的3.715倍,建義倉153處;其中新正縣開義田2176.5畝,是計畫數1040畝的2.05倍,建義倉56處,占全分區義倉數的36.6%。由於張清益的突出貢獻,1943年11月,關中分區評選其為勞動英雄,獎勵耕牛1頭。同年11月26日,張清益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模範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及第三屆生產展覽會,被評為“邊區特等勞動英雄”,獲得獎金邊幣8萬元,並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宴請。1944年12月22日,又出席了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會議,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1945年1月,他又出席了陝甘寧邊區群英會,獲“特等勞模”稱號,獲獎邊幣8萬元。1944年1月14日,《解放日報》以“張清益創辦義倉”為題報導了他的先進事跡。1945年6月12日,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常駐議會第十一次政府委員會第五次聯席會議上,由議員任紹亭、楊正甲、白文煥、高崇珊提出議案並經會議通過,邊區政府發出了《關於普遍建立義倉的命令》。於是,由張清益在新正縣首倡並創建的義倉,在邊區23縣中得以普遍建立起來。從此,張清益的名字便永遠鐫刻在了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史冊之中。(王立明)
同名作者
作品
《 電網分析和發電計畫在EMS和DMS中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