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懿

張淵懿,字硯銘,一字元清,號蟄園,青浦人。順治十年(1654)年舉人,以奏銷案坐廢鄉里,遂寄情翰墨。廢黜之前頗為活躍於雲間,曾先後組立“原社”,“春藻堂社”。康熙三十年(1691)還為曹寅《柬亭圖》做詩跋,其卒當在此後若干年。著有《臨流詩》、《月聽軒詩餘》。其詞被選入《百名家詩餘》,但所作仍以自選於《清平初選》為多,有101首。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淵懿
  • 字號:硯銘,又字元清 
  • 出生地:青浦
  • 主要作品:《臨流詩》、《月聽軒詩餘》
《月聽軒詩餘》多“閨情”和詠物。諸若《雙調望江南》五首的憶念“江南好”,也穠艷之至,頗嫌香軟。詠柳《滿江紅》二首亦無多新意。較佳的倒是《漁家傲·東昌道上》這一類即景寫情之作:
野草淒淒經雨碧,遠山一抹晴雲積。午睡覺來愁似織,孤帆直,遊絲繞夢飛無力。
古渡人家煙水隔,鄉心撩亂垂楊陌。鴻雁自南人自北,風蕭瑟,荻花滿地秋江白。
古代文人特別擅長於在秋天抒發自己的愁緒,即所謂的悲秋。這首詞的作者亦不例外,他孤身一人於“東昌道中”,目睹的是秋景蕭瑟,北雁南飛更使心情不佳,於是寫下了這首《漁家傲》。
詞作開首二句描繪的是遠近之景:近處,一陣秋雨過後,萋萋的野草又呈現出一片碧青色;抬眼遠望,但見遠山一片青翠,山頂正積著一層如棉絮般的白色晴雲。這是由蘇軾的詩句“嶺上晴雲披絮帽”(《新城道中》)衍化而來。然而兩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境和感情。《新城道中》寫的是春天久雨後的晴朗,透露了歡快情緒;本詞寫的卻是秋雨後的淒清,流露的是悽苦之情。“午睡覺來愁似織”,表明前兩句是作者午睡醒來可見之景,“愁”,固然是由景色之淒清而引起,然而“愁”到“似織”,總是另有原因吧。“孤帆直,遊絲繞夢飛無力”,點明題目中的“道中”是水路。東昌,是清東昌府,在今山東聊城縣境內,地處大運河中段。作者此時正孤身乘船在大運河上,又從詞的下片得知,船正向北駛去。“帆直”,表明是順風,船行甚速。作者是江南人,卻孤身在北方,而且船還載著他繼續北行,可見他是位羈旅行役者,官身不自主,“如織”的是思鄉之愁。也許剛才在午睡夢中。回到了江南家鄉,然而要真的使夢境成為現實,卻似輕飄的遊絲一般,欲飛無力。
下片開首二句繼續描述兩岸的所見景致,透過蒼茫的煙水,依稀可辨的是古渡頭和村落人家,陌上垂楊早已衰黃,在秋風中瑟瑟發抖。這一切更加撩撥著作者心中的思鄉愁緒。這裡的景物描寫,與元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有相似之處,不同是一寫水路,一寫陸路。他們都寫出了“在天涯”“斷腸人”的愁苦之情,恰在此時,一行雁陣向南飛去。本來這是天空中出現的自然情景,作者卻有意將“雁南”“人北”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且連用兩個“自”字,加強了語氣,突出作者複雜的內心活動,和面對此情此景時的難堪情態。這詞以景作結:時間已是傍晚,蕭瑟秋風陣陣吹過,飄落的荻花,鋪滿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江上浩浩渺渺,更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作者滿腔愁緒與心事,都融於這蕭瑟茫茫之中了。
“東昌道中”寫的是從一天的中午到傍晚,乘船沿途所見所感,雖說詞中所出現的意象,已不足新鮮,但皆出自真情實感,又能做到情景交融,亦不失為成功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