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貴(漣水縣人民委員會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洪貴(1905—1976),漣水縣南集鄉桃園莊人,出身地主家庭。其父一生經商,賺錢較豐,除購置百餘畝地產外,還留下不少資金。張洪貴讀過十多年私塾,後來開過木場、槽坊、油坊,還外出做生意。抗日戰爭時期,他以自己殷實的家資,招待抗日軍政人員的食宿,成為漣水東鄉頗具影響的開明士紳。他家成為當時鹽阜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有名的“抗日大飯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洪貴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76年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

“七·七”事變後,漣水人民組織漣水抗日同盟會及抗日武裝,張洪貴積極支持妹妹洪志離開家鄉參加抗日隊伍。他自己則以做生意為名,把當地土產晶運往外地,偷偷換回棉紗、細布、藥品及槍械等軍用物資,支援抗日武裝。民國29年(1940)春的一天夜晚,張洪貴給游擊隊送子彈不在家,國民黨軍隊三十三師以一個營的兵力包圍他家,搶走他家所有糧食、衣物,並抓走他的老婆、兒子和老父親。敵人將張洪貴的親人們帶至淮安蘇嘴,嚴刑拷打,要他們招認張洪貴兄妹是共產黨員。他們寧死不招。敵人無法,只得將他們交給淮安地方政府處理。後來,張洪貴通過關係,花了很多錢,才把他們贖回。是年8月,八路軍主力來漣,張洪貴主動送大兒子張翼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期間,日偽軍沿貫通漣水縣南北的鹽河建立了封鎖線,企圖隔斷漣東與漣西、淮海與鹽阜間的往來。兩地抗日軍政人員白天無法通過封鎖線,必須預先同封鎖線上的共產黨地下交通站聯繫好,晚上才能過河。而張洪貴家距日軍盤據的漣水城、淮安城、阜寧城都較遠,空隙較大,環境安全,而且北距五港地下交通站只有50里,聯繫方便。這樣,他家便成為東西兩地革命人士往來最理想的聯絡站和落腳點。來他家落腳、食宿過的黨、政、軍負責人很多,如新四軍負責人劉少奇、黃克誠、賴傳珠、張愛萍、中共鹽阜區委書記劉彬、行署主任曹荻秋等。至於中共漣東縣委的李平、汪星、薛華甫等人更是他家的常客。對於來往於他家的這些革命人士,他總是備茶、備飯、備宿,注意保護他們的安全。尤其對待傷病員和女幹部,他更是關懷備至,陳映、楊彬、田克、許榮等女幹部都曾住過他家,他都安排家裡人妥為照顧,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民國32年日偽對鹽阜、淮海兩區“大掃蕩”時,賴傳珠夫人孫湘、劉彬夫人朗林還把孩子送來他家撫養。他家這個“抗日大飯店”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洪貴的“抗日大飯店”仍在繼續發揮作用。民國35年(1946)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蘇北,共產黨的一些黨政機關被迫轉移。華中局負責人曾三、李堅貞、章蘊、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劉瑞龍等人,都曾先後來過這裡。兩淮失守後,當時華中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因車禍住到這裡休養。漣水保衛戰開始後,漣東縣的支前機關就設在這裡,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黨、政、軍幹部更是數不勝數。張洪貴仍一如既往,悉心照顧。
1952年,張洪貴去北京探親,受到劉少奇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漣水人民還多次選他為人民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1976年,張洪貴不幸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