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廟會,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地方民俗,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張橋廟會風俗歷史悠久,相傳是從300多年前沿襲下來,主要分布在開平市龍勝鎮張橋一帶。龍勝鎮張氏家族歷史悠久,唐朝賢相張九齡第十三代孫張華是宋朝朝議大夫,後定居於開平市龍勝鎮張橋村。張華後人均稱張華為“華祖”,並修建了華祖祠、華祖中學等,每年都舉行祭祖活動,以此作紀念。
2019年8月20日,張橋廟會入選江門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橋廟會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江門市開平市
- 批准時間:2019年8月20日
- 保護單位:江門市開平市龍勝鎮人民政府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譜系,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張橋各村做大戲慶“張真君誕”的風俗歷史悠久,是從300多年前沿襲下來的。相傳張橋先賢煉施仙翁以符錄之術利人濟物,鄉親祈求下雨或者天晴,每求必應。煉施先生仙逝於張橋鄉“長平(坪)”,是日傍晚紅霞環繞,群鶴齊鳴。後人建真君廟以奉紀念,此乃張橋仙誕由來。龍勝鎮張氏家族歷史悠久,唐朝賢相張九齡第十三代孫張華是宋朝朝議大夫,後定居於開平市龍勝鎮張橋村。張華後人均稱張華為“華祖”,並修建了華祖祠、華祖中學等,每年都舉行祭祖活動,以此作紀念。
主要活動
農曆三月十五為“真君寶誕”,每逢節前一個星期,村民開始做好籌備工作,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程式:
1.由男長者編印“真君靈符”,內容為:濟人利物、雷令鎮宅、保平安符、護身靈符、六畜旺相、貴人照應等。
2.用柚子葉、黃皮葉燒水給神像沐浴,將菩薩轎、香案等慶典用具清洗乾淨,以示驅除邪氣,保持冰清玉潔的意思。
3.三月十四日,每家每戶包粽子、艾糍,讓回家過節的親朋好友一同品嘗。村民還認真做好清潔工作,村里掛滿大紅燈籠,插上彩旗,拉起橫幅,到處洋溢濃厚的節日氣氛。
4.三月十四日晚飯過後(約六時許),全村村民齊聚後,舞龍、舞獅和鑼鼓八音隊一同把上年投保的“金印”從村民家接回廟堂,再接到戲台前的神寮。
5.由村裡的長者上香,稟告神靈,然後接“真君”上轎,由善男信女們抬著起行巡遊,隊伍中有彩旗古時所用的水火燭、香案,伴有醒獅、八音鑼鼓助慶,較為壯觀,村裡的女士們等待上香許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生活美好。
6.巡遊完畢將“真君”神像安坐在戲台前設立的神寮內,神寮對著戲台。晚上八時劇場開始表演戲曲,以示人神同樂,戲曲完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開啟“金印”,祈求開印大吉,盛世豐年。隨後各位善男信女暢投善款,求取靈符。
7.三月十五日早上,家家戶戶帶齊祭品,到神寮前朝拜。出嫁女也陸續回娘家慶寶誕,探親訪友,久別重逢,鄉情、親情都格外親切,到中午十二時,開始文娛活動,有廣場舞、飄色、舞龍、醒獅表演,可謂熱鬧非凡,下午五時邀請親朋戚友、同事、同學共進晚餐,共敘情誼。飯後,村民投下未來一年的“金印”保管權。最後,舉行煙花匯演,把活動引入高潮,八時戲曲演出。
8.次日,所有文娛活動結束後,全體村民敲鑼打鼓將“真君”送回廟堂,待第二年再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張橋廟會民俗活動促進鄉親鄉賢以熾熱的愛鄉之情,支持、參與家鄉建設、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通過舉行祭祖活動,形成藝術韻味獨特、文化內涵深厚的盛會,團結族人、溝通聯繫,每年堅持籌集張氏宗親助學金,鼓勵後代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逐浪潮頭,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建設中得到傳承,並提供動力源泉,為當地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傳承譜系
1.張仕超,男,1909年出生,坎底村人,1982年-1988年任張橋慈善公益聯誼會會長兼華祖中學校董。
2.張龍裕,男,1912年出生,坎底村人,(僑居香港)1988年-1994年任張橋慈善公益聯誼會會長兼華祖中學校董。
3.張沃池,男,1946年出生,上傑村人, 1994年-2012年任張橋慈善公益聯誼會會長。
4.張錫寧,男,1957年6月出生,梧村人 ,2012年至今任張橋慈善公益聯誼會會長。
社會影響
欄目展出
2020年3月20日,張橋廟會在開平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開平市線上非遺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