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農,男,蒙古族,在高校從事教育文化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中國民族畫院特聘書法家,大連市青年書學研究會副會長,“豐澤軒”文化產業研究促進會會長,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特聘兼職教師。從1990年開始系統學習書法,酷愛古詩詞,並從1994年開始嘗試舊體詩詞創作。二十年來,樂農先生由書法發軔,遵循傳統、沿承古韻,並關注現實、拓展實踐,在知行統一中苦尋一條所謂“助人倫,成教化”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樂農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性別:男
豐富文化底蘊,深入社會生活,擴展文化影響,倡導書法哲學,
豐富文化底蘊
書法作為中國人獨有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典型標識,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書法藝術也將失去應有的風骨與神韻。樂農先生從1995年開始從事書法藝術教育工作,2004年5月,創建“豐澤之軒”書法文化工作室,以“傳承優秀文化、樹立科學理性、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遵循從理念到實踐,再從實踐中提升理論的思路。即通過科學的藝術教學理論來啟智,結合工作室的藝術實踐來深化理論認識,逐階段地實現質的飛躍。
2005年以來,樂農先生以書法繪畫研究、書畫作品展演等為平台,在藝術評論、書畫鑑定等方面汲取文化營養,並取得一定成績,不久,被吸收為大連市藝術評論家協會理事,被聘為大連市文物藝術品收藏鑑賞委員會副秘書長。期間,發表《建構書法藝術批評話語的五個原則》,初步提出文化實踐的主張。2010年11月,樂農先生參加全國“詩教”工作會議,發表《基於詩教視域的大學文化實踐——以大連大學豐澤之軒詩詞書法工作室為案例》一文,明確提出文化實踐概念及相應範疇。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
深入社會生活
近年來,樂農先生不僅積極升華文化實踐理論,更注重在大力推廣高校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建構文化實踐的理論框架與實現途徑,如組織策劃“遼寧省高等師範系統書畫聯展”“中韓書畫名家交流展”“紀念建黨9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展”等,在展覽、比賽、交流的過程中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建構文化產業,升華文化實踐理念。2011年底,策劃北京、大連、瀋陽、長春四地高等院校書畫藝術交流展暨文化產業啟動儀式開幕,以此為契機,文化實踐工作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2012年底,聯合社會一些文化科技企業,創建“豐澤軒”文化產業研究促進會。2013年6月,在遼寧省委黨校舉辦書法作品匯報展,在拓展書畫藝術影響力的同時,倡導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互動。
擴展文化影響
2013年8月,樂農先生在美國伊利諾州訪學期間,舉辦中國書法講堂及書法作品展覽,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作品被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大學、帕克蘭學院、米林肯學院等院校收藏。
2013年11月,主持舉辦了“首屆東西部高校書法邀請展暨書學理論探索論壇”,這次展覽和論壇,邀請了具有代表性高校30所,開幕式展出作品70餘幅。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一批名校積極參與。組委會還特地邀請了來自中國書法“聖地”——紹興蘭亭書法文化研究所及蘭亭書法藝術學院的嘉賓們。大連地區院校大連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大連民族學院、大連藝術學院等廣泛參與,遼寧瀋陽、鞍山、丹東、鐵嶺、錦州等兄弟院校也寄送作品參與,使本次展覽特色濃郁、異彩紛呈。
倡導書法哲學
樂農先生非常注重書法理論的研究與套用,在組建工作室初期,就發表探索性文章多篇。如:《以工作室模式創新高校書法藝術教育》《書法藝術創作中辨證思維理性的遵循與套用》《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大學精神的構建》等,提出“文化實踐”概念及範疇以來,又發表如《工作室書法:現代學徒制度意蘊中的文化實踐》《性靈解構及書藝理性界說》等等。其中,論文《以工作室模式創新高校書法藝術教育》榮獲全國第一屆藝術創作徵文三等獎。2006年6月,出版個人專輯《樂農古風詩聯墨跡》;2006年10月,主編《豐澤詩藝法帖》出版發行;2010年10月,教育文化類專著《直觀經典》由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3月,詩詞書法類專著《獨抒性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由於工作原因,樂農先生攻讀博士期間選擇了高等教育專業,恰恰是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鑑,使樂農先生對於書法藝術的研究又邁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他以傳統書法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審美取向,大膽提出書法“塊”的概念與理論框架。樂農先生認為,書法固然是點、線的藝術,但隨著筆墨紙硯等物質載體的變化,尤其是現代展廳式書法藝術出現,人們審美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的點與線也悄然漸變,依此“塊”應時而生。當然,以米芾為代表的傳統書家也不乏對“塊”的創造性套用。這也是“塊”理論的歷史基礎。
近年來,樂農先生所倡導的文化實踐理念及在書法理論中的新探索,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各新聞媒體也給予報導,個人事跡也由國家級刊物《報告文學》《中華兒女》《中國改革報》《羲之書畫報》等刊物評介、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