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橋(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張榮橋(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榮橋,男,1966年4月出生於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航天工程總體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天問二號任務、天問四號任務總設計師。

張榮橋於1988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工程系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91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畢業後在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五〇三所(現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五〇三所)工作,歷任監測站上行站站長、雙星室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處長、副所長、所長等職。2004年在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現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工作。歷任總工程師、副主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深空探測論證工程總設計師,兼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民用部分)工程總設計師。

張榮橋長期在一線從事深空探測技術研究工作,作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主持完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的研製和實施,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實現火面巡視的國家,一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二等獎。2021年12月15日入選英國《自然》雜誌公布的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榮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
  • 出生日期:1966年3月
  • 畢業院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 職業:科學
  • 主要成就: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電子信息技術獎)
  • 研究領域:深空探測技術研究
  • 任職機構:中國科學院
人物履歷,教育歷程,工作歷程,主要成就,科研成就,出版圖書,期刊論文,所獲榮譽,社會任職,人物評價,人物言論,相關活動,

人物履歷

教育歷程

1982年,張榮橋從祁門一中畢業。
張榮橋當年填報高考志願時,老師給了他兩個字的建議,“偏”——找偏遠地區的高校,“冷”——選冷門的專業,這樣錄取機率更大。因此,他選擇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
1988年,張榮橋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本科畢業後,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深造,選擇的仍然是老專業——空間電磁場。
1991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2年,獲得清華經濟管理學院EMBA學位。

工作歷程

1991年-2004年,張榮橋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衛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科技處處長、副所長、所長;主要從事衛星測控和遙感信息處理方面的工作。
2004年,張榮橋加入探月工程團隊,曾擔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副主任。
2010年,張榮橋開始從事火星探測工程的規劃論證和立項工作。
2014年9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入先期研製階段,張榮橋擔任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火星探測任務
張榮橋任工程總設計師,負責組織完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針對中國火星探測尚屬空白,與國外還存在較大差距的現實,提出“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的創新性總體方案,並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火星開展巡視探測的國家;針對火星探測發射視窗少的特點,創新提出固定射向固定滑行時間的多彈道奔火發射方案,解決了飛行諸元臨射切換、測控布船、航落區安全管控等難題和雙曲線彈道制導控制、地球逃逸軌道C3關機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在每26個月才有一次的機會中可靠發射,精準入軌,成功實現中國首次第二宇宙速度火箭發射;針對火星探測4億千米遠距離測控通信難題,採用星上高靈敏應答機、地面異地組陣接收、全球VLBI測量、UHF和X雙頻中繼方案,解決了極弱信號接收、大時延下測控和通信等核心技術,實現了探測器高精度測定軌和火星車高速中繼回傳;針對火星大氣剖面結構和風場模型不確定等技術難題,採用半彈道進入、大氣進入角最佳化設計、馬赫數和時間雙控制觸發開傘策略、線上自適應規劃制導與控制等技術,實現了首次成功在地外行星軟著陸和巡視。
截至2022年5月中旬,祝融號火星車已工作300多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並回傳大量一手科學探測數據。
張榮橋(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張榮橋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一個“祝融號”模型
  •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
張榮橋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民用部分)工程總設計師,提出實現低軌遙感衛星長壽命技術途徑。牽頭組織開展工程總體方案和專項目標最佳化工作,提出了實現低軌遙感衛星8年壽命技術途徑,使高分衛星壽命提升到5至8年,實現中國衛星長壽命技術大幅度提升。
  • 探月工程
張榮橋任探月中心總工程師和探月工程副總師,負責嫦娥一號、二號工程測控系統研製和建設工作。帶領工程研製團隊針對中國近地衛星測控網不能滿足嫦娥一號38萬千米遠測控通信的問題,組織落實新建18米測控站。針對測量船不滿足嫦娥2號主動段X頻段測控問題,研究提出星上解決方案,在中國深空測控網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實現了可靠測控通信。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張榮橋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21年8月
為確保實現工程既定目標、要求和指標,工程總體和五大系統緊密配合、協同攻關,從工程頂層開始由上至下,逐一開展多方案比較最佳化、綜合權衡疊代,逐一落實各層級各方面技術方案、功能性能、指標要求,確定了有限研製周期和有限研製經費約束下的非常好的實現方案。

期刊論文

作者
發表年份
文章名
期刊名
Liu, J.J., Qin, X.G., Ren, X., Wang, X., Sun, Y., Zeng, X.G., Wu, H.B., Chen, Z.P., Chen, W.L., Chen, Y., Wang, C., Sun, Z.Z., Zhang, R.Q., et al.
2023.07
Martian dunes indicative of wind regime shift in line with end of ice age[J]
Zhang, J.H., Liu, Y., Jia Y.T., Zhang, R.Q
2022
High-Gain FabryProt Antenna With Reconfigurable Scattering Patterns Based on Varactor Diod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張榮橋,李海濤,董光亮
2022
太陽噪聲對火星探測測控鏈路影響[J]
張榮橋,耿言,孫澤洲
2022
天問一號任務的技術創新[J]
耿言,張榮橋,赫榮偉,周繼時
2022
首次火星探測探測任務的科技與管理創新[J]
Liu, J.J., Li, C.L., Zhang R.Q., Rao, W. et al
2021
Geomorphic contexts and science focus of the Zhurong landing site on Mars[J]
Nature Astronomy
Li, C.L., Zhang, R.Q., Yu D.Y. et al
2021
China’s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and Science Investigation[J]
Space Science Reviews
張榮橋,黃江川,赫榮偉
2019
小行星探測發展綜述[J]
林墨,張榮橋
2005
深空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發展趨勢研究[C]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
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名稱
授予單位
2007年
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者
人事部等五部委
2010年
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
人社部等六部委
2021年12月
2021年度十大人物
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
2022年11月
錢學森突出貢獻獎
2022年4月
2022年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電子信息技術獎)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
2022年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個人
人社部等六部委
2022年
中國科學院
2022年1月
2021“心動安徽·最美人物”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
2022年7月
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23年
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電子信息技術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資料:

張榮橋(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中華全國總工會發為張榮橋頒發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

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職務
2021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2022年4月
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22年
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人物評價

張榮橋帶領著團隊,完成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使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評)
張榮橋面對我國行星探測領域空白,勇於創新創造,勇攀科技高峰,組織完成行星探測工程總體方案論證,規劃設計我國行星探測路線圖;作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實現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一次發射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在火星上留下中國人的印跡,實現我國深空探測從地月繫到行星際的跨越。(國家航天局評)

人物言論

張榮橋說探測地外行星是我們認識宇宙奧秘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開展深空探測不僅有助於人類了解太陽系和生命起源與演化規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們中國人也應該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同時,深空探測成為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前沿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火星探測起步晚,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中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基礎,我們不能只考慮風險,而要有擔當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一旦成功,不僅能節省經費,更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跨越,使中國步入行星探測領域世界先進行列,這是我們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想,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張榮橋說“天問一號”任務是中國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後續還將擇機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與行星際穿越探測等任務。從1970年東方紅1號衛星成功發射,再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和火星探測的圓滿成功,中國用52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集中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也為空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奠定基礎。今後將會以滿足科學研究目標和人類文明發展需要作為出發點,開展更多的深空探測活動,為人類進一步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相關活動

2019年1月31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到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進行專題調研。
2020年9月18日,張榮橋參加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時表示,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