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桓侯廟博物館

張桓侯廟博物館

張桓侯廟博物館,位於重慶市雲陽縣盤龍鎮龍安社區10組,主體建築面積2000餘平米。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陳列面積1000餘平方來,屬社會科學類歷史遺址博物館。

2003年7月19日,張桓侯廟博物館遷址重慶市雲陽縣盤龍鎮龍安社區10組復建竣工。主要陳列有書畫作品、石刻作品等。截至2019年,張桓侯廟博物館藏品總計135件/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桓侯廟博物館
  • 外文名:Zhang Huan-hou Templel
  • 地理位置:重慶市雲陽縣盤龍鎮龍安社區10組
  • 占地面積:36685 m
  • 類別:社會科學類歷史遺址博物館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白天:8:00--17:30夜間:20:00-24:00)
  • 門票價格:40.00元/人
  • 舉辦展覽:135個
  • 隸屬:重慶市雲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建築面積:約 2000 m
  • 藏品數量:135件/套(截至2019年)
  • 藏館精品:南北朝《天監碑》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綜述,展廳,藏館文物,綜述,重要藏品,藏品保護,文化活動,學術研究,科研設施,科研成果,所獲榮譽,機構設定,相關歷史,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1949年~1960年,張桓侯廟博物館無專人管理。
1960年~1966年,雲陽縣政府指派一退休教師曾處初到張飛廟臨時管理。
1977年11月15日,縣委正式確定張飛廟由縣文化館管理。
1998年,張桓侯廟博物館選址、勘察。
2002年10月,張桓侯廟博物館開始拆遷。
2003年7月19日,張桓侯廟博物館遷址重慶市雲陽縣盤龍鎮龍安社區10組復建竣工。

建築布局

綜述

張桓侯廟博物館主體建築面積2000餘平米。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陳列面積1000餘平方來,地處長江之濱,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與山石、古木渾然一一體。在總體布局上,張恆侯廟把傳統的多進院落揉為一體,吸收了宅院民居的處理手法,把山門、結義樓、戲台,大股圍合成的主體院落與望雲軒和偏殿、助風閣形成的兩個次要院落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變化,在平面上成“品”字形布局。主次分明,為豐富、多變的空間創造了條件。廟東西兩側的園林古木修策,石徑蒼苔,古樸自然,不僅創造了與張恆侯廟協調一致的環境氣氛,而且也是從建築空間向自然空間過渡的重要環節。

展廳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內容為:歷代名人書畫作品,石刻作品一部分集中在那社圖裡,以錦嵌於牆體上的方式展示陳列。其它作品則分別鑲在各單體建築內外牆體上摩崖題刻保特其始刻化置不變。本刻作品大部分按時間先後順序和規格大小進行布服,陳列在結文樓走牌牆壁的肢板里,有少部分木製懸掛在各建築的柱體上。國額按其內容分散懸掛於每一體建築的醒目位置,內容大多是對張飛的讚頌和品評。水雕人像作品陳列於偏殿。都是宗教人物,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石雕杜甫漢白玉睡像置於杜牌字內。明代古紫出士石馬安版在望雲軒旁。

藏館文物

綜述

張桓侯廟博物館藏品主要來源於民間收集、後人敬奉及名人題留。藏品類有石刻、木刻、木雕、石雕、銅鐘等。截至2019年,張桓侯廟博物館藏品總計135件/套,其中木刻163件,石刻153件,木雕38件,石雕6件,銅鐘1座。

重要藏品

張桓侯廟博物館重要藏品有石刻類:《客座私祝》、《前後出師表》等。木刻類:《崔子玉座右銘》等。碑刻類:南北朝《天監碑》、宋《陳似雲安桓侯祠碑記》、明王陽明書《客座私祝》、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木刻類:顏真卿書《爭座位帖》、蘇東坡《楚頌帖》鄭板橋《竹石畫》黃庭堅《幽蘭賦》竹禪《觀音圖》等。
張桓侯廟博物館
藏品

藏品保護

張桓侯廟博物館石雕作品中石馬風化較為嚴重,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木雕作品保存較為完好,銅鐘系明代正統年間遺物,鏽蝕嚴重,已無法懸掛使用,現安放在助風閣里展示,供人欣賞。部分石刻類作品因年代久遠和石質差導致風化剝落現象較為嚴重,也有因歷史原因人為破壞的。部分木刻類作品因蟲蛀和潮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對已遭受破壞的石刻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保存較好的也採取了防範措施。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張桓侯廟博物館科研隊伍有文博專業技術人員18人,其中高級1人,中級4人,初級13人。科研工作主要由文博專業技術人員承擔。

科研設施

張桓侯廟博物館雲陽文管所配備電腦12台(包括台式、手提、複印機等),各種型號數位相機5台及其他各種器材。

科研成果

張桓侯廟博物館因三峽工程建設,雲陽淹沒區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期間文管所協助全國各地的考古隊很好的完成了兒十個工地的考古發掘工作。1998年,雲陽李家壩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4年,雲陽舊縣坪出土的《漢景雲碑》被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現陳列於重慶三峽博物館,是博物館內十大鎮館之寶之一。2005年1月論文《雲安鹽場遺址考古發掘的收穫及其認識》(程紅坤)在《福建文博》上刊登。2007年《雲陽馬沱墓地發現與研究》(程紅坤)在《重慶歷史與文化》上發表。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規範,2004年完成了張桓侯廟古建築群進行“四有”檔案文本的編制。近幾年來,因文管所的文物保護工作成績突出,在2008年被評為全國文物先進縣。從2007年底開始至今兩年多時間三普工作的開展,據初步統計雲陽境內已發現1600多處文物點,為進一一步研究雲陽歷史提供了更為詳實的實物資料。文管所為方便景區遊客的需要,更好的弘揚歷史文化,單位編輯出版了廟存書畫作品一套兩冊:《張桓侯廟歷代碑刻字畫精選》、《岳飛書前後出師表》。

所獲榮譽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發(1980)154號)公布張飛廟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機構設定

歷任所長
張治安(1982年12月26日-1984年11月日);彭獻翔(1984年11~1992年12月6日期間在1984年12月6日彭獻翔因陳列室屈脊彩繪工作不慎摔下致殘。由聶世江副所長主持工作);肖光誠(1992年12月3日~1997年3月);陳源林(1997年3月-2003年10月副所長主持工作);程紅坤(200年10月)。
單位性質
張桓侯廟博物館是全民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
張桓侯廟博物館經費來源於地方財政差額撥款,門票收入全額上交,實行收支兩條線規範管理。
機構設定
張桓侯廟博物館內設辦公室,文物科,宣傳教育科,保衛科,分別負責行政、業務、宣傳教育、開放接待和安保工作。
人員編制
張桓侯廟博物館事業編制32人,聘用人員17人,正式職工與聘用人員相結合,事業編制人員中本科學歷12人、大專學歷13人、專業技術人員12人。
服務觀眾項目
全程講解和定點講解、購物中心照相、遊客接待中心、停車服務、醫務室、卡式公用電話等。
觀眾接待
張桓侯廟博物館年接待20餘萬人次。講解受聽率超過60%。自開放以來,接待了黨和國家重要領導江澤民、溫家寶、吳邦國、李鵬、賈慶林、李鐵映、鄒家華、曾慶紅等到張桓侯廟視察。

相關歷史

張桓侯廟博物館也稱張飛廟,相傳始建於1700年前的蜀漢末年,是紀念三國蜀漢名將張飛面修建的廟宇。實物資料最早見於宋,經歷代修葺擴建,形成一組宏偉的古建築群。現存建築系清代道光元年和光緒年間遺物。
在同治年間張桓侯廟遭洪水沖毀,佳持搜梅(1837年~1903年)在知縣葉慶科支持下,又得縣內商賈贊助,以及沿街化緣籌資,重修重建了廟宇。張桓侯廟每有客至,搜梅親手汲水煮茶相待,客人常揮毫波墨題詩題辭以回敬,使櫃侯廟名人書畫劇增。清末著名書畫家彭聚星(1854年~1922年),雲陽人,在京師做官期間收集了大量歷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光緒末年,回雲陽養病。常去張桓侯廟,受到瘦梅上人的殷勤接待,成為英逆之交。遂將其所有藏晶悉數交由瘦梅請著名鐫刻大師何今雨篆刻:後又將自己的六十六幅書畫作品招出,進一步豐富了張桓侯廟書畫作品的內容,為張桓侯廟作出了重大貢獻。著名金石家何今用(道光中葉~1903年),四川遵寧人,專攻石刻,長於行草,清光緒初年間寓居雲陽。瘦梅聞其名,崩請至張飛廟鐫刻書法。他是張飛廟書法碑刻的主要製作者和奠基人。因三峽工程建設,張飛廟建築均位於175米水位下,被國務院三建委確定為異地搬遷保護的項目。

參觀信息

場館地址
張桓侯廟博物館位於重慶市雲陽縣盤龍鎮龍安社區10組。
張飛廟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白天:8:00--17:30,夜間:20:00-24:00)。
票價
①成人40.00元/人,中小學生、現役軍人、6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減半:②軍殘疾、離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免票。
交通路線
自駕路線:重慶西站——滬渝高速——滬蓉高速——迎賓大道——紫金大道——移民大道——盤九路——張飛路——張桓侯廟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