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周古村落目前發展為區內重點花禾生產基地、茶葉基地。張東周移山公路可直達古村。沿路風景美如畫,二旁溪水清澈,空氣涵人是養生休閒徒步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東周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張東周村是由原瞻岐鎮的3個山村——張家山、東坑、周家嵐合併而成的,取各村的頭一個字為村名。張家山自然村,曾名張家岙村。據村中老人說,張家太公是明代中葉從慈谿洪塘張家岙村遷來定居於此。
張家祠堂有一上聯:“慈邑分派以來三百餘年不忘先祖業。”從時間上推算,張姓落戶張家山頁台主至少有400餘年歷史。據傳,張家太公最早落腳點是一個被稱為屋基的地方。初來時,因生活艱苦,只搭了些簡易的小木屋,後來,再往山里走,看到有一個狀如“燕子窩”、冬暖夏涼的大坪,地理位置好,邊上又有長流水源,於是最終定居在此。張家岙村雛形既定,又經過幾百年不斷地人口繁衍,這裡日漸成長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特色
張家山海拔245米,距山下的瞻岐和合岙各有2.5公里長的山路,其中往瞻岐方向的山路是出村的主路。但是,這條上山的“主幹道”卻是名副其實的又陡符求廈又長的“石弄堂”。
狹窄的古道草木掩映,蒼涼古樸,石頭鋪就的坑窪路面陡峭地向上延伸,可見以前村民們上下山的艱辛。而在山下,村民們自發建造了一座精請束祖雅蜜歇腳涼亭,稱為龍泉亭,村民上下山都可以在此休息和避風躲雨。
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當時的瞻岐鄉政府統一規劃,張家山村整體移民,集中遷移至(瞻岐鎮)西南茶亭畈,1985年7月建造第一間民房,1988年基本建成鑽遷肯設了新村。大家從此不用再每天翻山越嶺,生活條件日漸好轉,遠遠超過了當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生活相當豐富後,張家山人又懷念起了山上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滿目蒼翠的茂密山林、清澈見底的溪流泉水和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有人提出:要是將當年留下的“空殼村”建設成旅遊度假區,或者是療養休閒區,那多好啊。
盤山公路兩旁處處皆景:兩邊山坡上滿是參天古木,或蒼老遒勁,或挺直茁盼套壯。綠樹成蔭處,滿是星星點點的爛漫山花,色彩斑斕,讓人仿若置身畫間。而風起時分,又聽得松濤陣陣,夾雜著海洋氣息的風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不遠處幾間青石瓦結構的平房,那裡曾是張家山村的禮堂,是以前全村人集會的地方。村里還有當年燒制磚頭瓦片的小瓦窯,還有飽含著那個年代獨有的極富濃厚生活氣息的石搗臼、石碾子……一樁樁、一件件,隨處可見的遺蹟以這樣一種與山水和諧的方式,靜靜地告訴著人們過去這裡的生活,將數百年來張家山村的古樸面貌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
山路另一邊,則是另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波瀾起伏的海面上,象山港大橋身姿雄偉,不遠處,幾艘航船往來繁忙。再遠一些,一望無垠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一直延伸至海天交接處。凳腿符射回頭看,又見旁邊幾座山坡上百畝茶園雲蒸霞蔚,青翠欲滴,一時間,新與舊,古與今,青山綠水碧海藍天融為一體,山海氣韻撲面而來,繪出了一幅鄞州東極的最美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