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國(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張明國(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明國,男,現任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化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所所長、《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程負責人。曾任北京化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文法學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明國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 職位:曾任北京化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部分譯文,部分著作,部分譯著,研究成果,代表論文,榮譽成果,招生要求,

人物簡介

1987年畢業於齊齊哈爾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科技哲學研究室,獲科技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在遼寧師範大學科技哲學研究所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97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獲哲學博士學位。
其中,1993年應邀赴東京大學大阪教育大學、京都同志社大學大阪大學大阪市立大學等5所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2004年9月—2005年3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研修。中國日本史學會理事兼日本科技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日本化學史學會會員。

人物履歷

張明國
1998起在北京化工大學,曾任科技處副處長、文法學院副院長。
1988年在東北師範大學作為秘書和翻譯協助召開了“中日兩國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比較研究”,雙邊國際學術會議。
1991年,在大連作為秘書和翻譯協助召開了“中日科學技術發展比較研究”雙邊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2年,被評為大連市優秀青年教師標兵。
1993年,應邀赴東京大學、大阪教育大學、京都同志社大學、大阪大學、大阪市立大學等5所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1995年,被評為遼寧省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2001年,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張明國
2003年,被聘為北京市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顧問。
1999—2000年,在北京化工大學先後邀請日本東京大學尖端技術研究中心的橋本毅彥教授、日本中京大學小林達也教授、東洋大學菅原國香教授、成溪大學島原健三教授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2004年7月,被聘為東北大學兼職教授。
2004年9月—2005年3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研修。其間,曾去東北大學、成溪大學、學院大學、京都教育大學立命館大學等進行學術訪問與交流。

部分譯文

1、 宇宙人存在嗎,《飛碟探索》,1988年第6期——1989年第4期連載。
2、 中國近代引進西方科技發展階段及其緩慢,日本《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3、 日本科技教育的問題點,《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張明國
4、 現代人類前進的障礙,《未來與發展》,1991年第5期。
5、 日中近代物理學概念的形成及相互影響,載《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6、 中日近代化的差異——技術市場的競爭,載《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7、 日本初等理科教育的特徵,載《中日科技發展比較研究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8、 日本地球化學的發展,載《中日科技發展比較研究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9、 日中18世紀前獲得黑火藥原料的途徑,載《中日科技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0、《中日科技發展比較研究》日方主編序,?>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1、日本物理教育現狀,《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日本科技政策、教育與社會發展綜述,《遼寧省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12、STS教育概述,《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13、作為文明教育的環境教育,《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14、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美技術體系的轉移,《哈爾濱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15、日本近代化的弊端,《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6、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原因及其問題和趨勢,《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7、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部分著作

1、《技術文化論》(獨立)同心出版社,2004年9月。
張明國(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2、《解析技術——技術·社會·文化互動論》(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3、《十大科學爭論》(獨立),廣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2月。
4、《十大科學假說》(1),廣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2月。
5、《自然辯證法概論》(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6、《新世紀科技新知詞典》(參著),京華出版社,2001年7月。
7、《科學技術哲學教程》(2),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
8、《中國的STS研究》,(主編之一),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9、《當代科學技術簡明讀本》(參著),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10、《領導幹部科普知識大全》(參著),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11、《企業技術創新概說》(參著),東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12、《十大科學蒙難》(獨),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
13、《科學與自然觀》(參著,日文版),日本東方出版社,1995年5月。
14、《馳名世界的四大發明》(2),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15、《中日企業技術創新比較》(參著),東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16、《自然發展論》(副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17、《光輝·光榮·光明》,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18、《中日科技發展比較研究文集》(編委),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9、《自然辯證法概論》(參著),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20、《新興交叉學科概觀》(參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21、《交叉科學概論》(參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部分譯著

《技術轉移與社會文化》(獨),商務引書館,2003年7月。
張明國(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研究成果

1、 面向西部開發的技術與技術轉移,《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第4期。
張明國(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2、 我國古代東西部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第2期。
3、 古代外官本地迴避制與東西技術轉移,《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第2期。
4、 西部地區技術轉移的歷史考察,《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第10期。
5、 技術主體轉移與文化摩擦,《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6、 西部開發中的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研究論綱,《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7期。
7、 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面向現代化的技術文化學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8、 “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與展望,《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9、 從中日科技比較看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自然辯證法通訊》(獨),2003年第1期。
10、科學技術哲學”到“科學技術學”——實現自然辯證法學科建設的第二次調整,《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年第1期。
11、 以學術發展研究推動自然辯證法學科建設,《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12期。
12、 從技術哲學到工程哲學——實現哲學的新轉向和新拓展,《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第6期。
13、 試論文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與影響,《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4、 中日兩國文化對技術分明創造模式的影響,《東北亞學刊》,2002年第2期。
15、 中國與日本:怎樣對待外來文化,《世界知識》,2002年第11期。
16、 從《自然辯證法概論》到《科學技術哲學教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3期。
17、 從對待技術與文化的態度看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人民論壇》。2002年第7期。
18、 大調整時代中的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1期。
19、 文化變革與技術民族化,《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4期。
20、 國際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年第2期。
21、 中日兩國學者的STS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年第4期。
22、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科技政策,《光明日報》,2001年7月9日,第一版。
23、試論文化對技術發明的作用與影響,《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4、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5、開展STS教育,促進高校教育的文理交融,《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第19期。
26、論黨政幹部的科技素質,《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27、日俄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8、中國共產黨關於知識分子階級屬性認識的歷史評述,《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3期。
29、科技人才流動與科技成果轉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增刊。
30、論“技術—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年第5期。
23、中日韓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東北亞學刊》,2000年第2期。
31、STS在日本的傳播與展望,《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第2期。
32、整飭學風,重在行動,《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第4期。
33、韓、美兩國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科學學研究》,2000年第3期。
34、中日創造學及創造教育比較,《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0年到5期。
35、企業技術創新與科技人才素質,《技術經濟》,2000年第6期。
36、西部大開發中的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37、中國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
38、中日技術發明創造模式與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39、“技術—文化”論—一種關於技術與文化關係的新闡釋,《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第6期。
40、中日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9年第5期。
41、STS與技術創新,在《中國科協首屆學術年會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42、STS與人文教育,《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43、試論文化對產業技術發展的作用及影響,《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44、駁李洪志的“宇宙觀”,《光明日報》,1999年8月27日。
45、弘揚科學精神,《中國企業政工信息報》,1999年9月15日。
46、科技人才素質與企業技術創新,《技術經濟》,1999年第6期。
47、非義務教育的民辦教育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第10期。
48、全國第六屆STS學術討論會綜述,《哲學動態》,1999年第5期。
49、科學實驗是檢驗科學理論的標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50、“日本學者的中國當代技術觀,《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9期。
51、試論日本企業技術發展與文化的關係,《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選》,科學出版社,1997。
52、進化論在中國近代社會的傳播、特點及其原因,《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年第3期。
53、企業技術創新與青年工程師素質,《中國工程師》,1996年,第1期。
54、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第9期。
55、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與企業技術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文集》,吉林人民社,1996。
56、中國古代的自然觀與自然科學,載(日)菅野禮司等:《科學與自然觀》(日文版),日本東方出版社,1995年5月。
57、青年科技人才流動與企業技術創新,《遼寧省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文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58、從青年科技素質看企業技術創新的出路,《當代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
試論日本企業技術發展與文化的關係,《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期。
59、日本企業技術發展動因的文化考察,《當代中國的發展青年學術會議文集》,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4年9月。
60、試論人才流動與科技成果轉化的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61、耗散結構理論與青年科技素質結構,《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62、日本近代化學思想發展述評,《化學通報》,1993年第8期。
63、毛澤東科技思想述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增刊。
64、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文化考擦,《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年第4期。
65、中日引進西方科技的文化考擦,《中日科技發展比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66、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的現狀與培養,《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67、試論青年的科技素質結構,《遼寧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大學出 版社,1992。
68、生態系統的熵解——有序與無序,載《社會生態與生態哲學研究文集》,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69、中日自然辯證法的傳播與研究特點,《中日科技比較論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70、中日現代科技情報政策比較,《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71、關於日本科技發展研究的思考,《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72、中日科技情報比較,《大連科技情報》,1992年第4期。
73、人才流動與科技成果轉化,載《主戰場呼喚人才流動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74、論青年科技人員的情報意識,載《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年4月。
75、中日近代傳播生物進化論的社會學考察,《中日科技發展比較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76、中日科技情報比較,《大連科技情報》,1991年第4期。
77、戰後日本科技發展動因的文化歷史考擦,《世界歷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5期。
78、中國共產黨科技政策的歷史演進,《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79、中日戰後科技政策比較研究,《新長征》,1989年第12期。
80、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日文版),日本NHK1989年。
81、中日近代進化論傳播問題初探,《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10期。
82、以實施STS教育促進文理融合,《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8期。

代表論文

1、“技術—文化”論—一種關於技術與文化關係的新闡釋,《自然辯證法研究》(獨),1999年第6期。
2、論“技術—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獨),《自然辯證法研究》(獨),2000年第5期。
3、國際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自然辯證法通訊》(獨),2001年第2期。
4、中日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獨),《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9年第5期。
5、韓、美兩國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科學學研究》(獨),2000年第3期。
6、西部開發中的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自然辯證法研究》(獨),2004年第7期。
7、中日韓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東北亞學刊》(1),2000年第2期。
8、日、俄技術轉移史中的對外“技術—文化”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獨),2001年第4期。
9、西部大開發中的技術轉移與文化摩擦(獨),《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2000-8。
10、文化變革與技術民族化,《自然辯證法研究》(獨),2001年第4期。
11、論文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與影響,《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獨),2002年第2期。等80多篇

榮譽成果

1992年:被評為大連市優秀青年教師標兵。
1993年:應邀赴東京大學、大阪教育大學、京都同志社大學、大阪大學、大阪市立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
1995年:被評為遼寧省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0年:被選入北京市新世紀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百人工程”。
1999—2000年:先後邀請日本東京大學、中京大學、東洋大學、成溪大學等高校學者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2003年:被聘為北京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首屆聯席會議專家顧問。
2004—2005年: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任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協作研究員,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客座研究員。
2002-2008年:東北大學兼職教授.
2010年起被聘請為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招生要求

在技術哲學與技術文化學;科技思想史與中日科技比較;STS教育研究方面感興趣願意刻苦努力的青年.
導師寄語: 追求至真、至善和至美  愛老師,更愛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