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接骨膏藥製作技藝,鹽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接骨膏藥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技藝流程,
歷史淵源
張氏接骨膏已傳承六代,傳承時間已有200餘年,首創張祥瑞,在上海創立“祥瑞堂”藥店。根據《張氏秘本》記載,其正骨之醫術為當時正骨名醫其家叔所授,《密本》中記載各種接骨手法,接骨膏、止痛化瘀膏、風濕膏等多種膏藥配方製作方法,並持續臨床使用,效果明顯,獨特,傳至第六代張子坤,因其接骨技術精湛,家傳膏藥效果獨到,不斷刻苦研究中草藥,在祖傳膏藥的基礎上,對膏藥的製作方法不斷改進予以整合,根據臨床療效不斷最佳化,結合患者的病理特點,不斷最佳化,用藥取得顯著療效。
藥物組成:當歸、澤蘭、丹參、三七、乳香、沒藥、延胡索、桃仁蘇木、梔子、側柏葉、芍藥、黃柏、黃苓、生川烏、生草烏、骨碎補、生鱉蟲、續斷、黃瓜籽、桑枝等組成。
技藝流程
藥物製法:1、藥物準備:將各中藥按照各自量研磨成細粉狀。將“當歸、澤蘭、丹參、三七、黃柏、黃苓”、“乳香、沒藥、延胡、桃仁、蘇木、梔子、側柏、赤芍”、“生川烏、生草烏”、“碎骨補、土鱉蟲、續斷、黃瓜籽、桑枝、自然銅”分別置於四個不同容器中。2、膏藥準備:①炒黃丹:把紅丹放在乾淨的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②煉油:把植物油放入另一個乾淨的銅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圍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則煉油已成; ③火上下丹: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柳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成珠不散,用乾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3、去火毒:膏藥製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藥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藥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7天,每日換水。4、換膏藥:取膏藥團置於銅鍋中,於火上熔化,用竹筷團起一定量的膏藥置於布上,將四個容器中的藥物細粉適量倒入膏藥上,隨布大小,以竹筷點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膏藥成。
治療方法:準確復位,牢固固定為根本,內服湯藥和外敷膏藥並用,內服湯藥根據骨折分期主張三期用藥:活、破、補。早期以“破”為主,破淤、行氣、清熱解毒、止痛。中期以“活”為主,活血、通絡。晚期以補為主:補肝腎、氣血、壯骨。外敷膏藥、所用中藥應根據骨折分期調整比例。
功效與主治:主治各類閉合性骨折:有袪淤、止痛、促進骨折癒合。明顯縮短骨折病程之療效。
用法:將膏藥平整貼於骨折處,其七日更換至骨折癒合。
注意事項:過敏體質患者慎用,若膏藥貼上出現輕度瘙癢刺痛,則需立即去除,等瘙癢過後再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