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高孟回到甘州,修建了張掖高總兵宅院。
2020年,甘州區文物部門與張掖市消防大隊等部門聯合對張掖高總兵宅院進行了消防安全評估。
建築格局
綜述
張掖高總兵宅院,又稱高總兵府,為清康熙年間涼州鎮總兵高孟府邸。建築坐北向南,周圍磚砌高牆,歇山屋頂,是集殿堂、四合樓院為一體的古建築群,門外有旗桿立空,雙獅蹲門,門對面有磚雕麒麟照壁。院落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2米,南北長83.43米,占地面積1835.46平方米,建築面積1415.05平方米。沿中軸線分布有一殿、二殿及後樓等主體建築,中軸線上依次布置前殿、後殿、後樓及東西配殿(樓廂房),後樓部分是與後殿相連結的四合院布局,整個建築群為一進二院。
前殿
前殿為清代大式做法,磚木結構,面闊五間(約21米),進深三間(約15米),單檐硬山頂,前後出廊,前檐施斗拱,上承七架梁。梁架由桐油封護,脊檁下施麻葉頭帶斗拱,瓜柱間施雲刻駝峰。屋面及門窗基本保持了隔扇形式。
後殿
後殿為清代小式做法,磚木結構,面闊五間(約20米),進深三間(約15米),前後出廊,無斗拱。單檐硬山頂,上承五架梁,瓜柱間有雲刻駝峰。屋面和門窗與前殿基本一致,其面積小於前殿。
後樓
後樓由主樓和東西配樓(廂房)組成,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單檐硬山頂,主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八架前出廊結構,梁架施角背。東西配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六架前出廊結構,梁架施駝墩。主樓與配樓之間有天橋相通,四周圍木構繞欄。
建築特點
張掖高總兵宅院現存木結構系清代風格,但屋面門窗、牆體為後來重建。原來的地面、通道、台基、踏步、院牆、花壇、水池均無保留。但究其宏大的官式建築風格及木構架用材上的規整,充分體現了宅院主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前殿規格較高,採用了清代大式做法,為三層七架梁,比後殿多了一層,樑柱的兩頭均為雕刻精美的“麻葉頭”,前檐布置斗拱,從斗拱型制看,形狀類似於清代“品字斗拱”,其內外出跳相同而不用昂,只用翹,內部也使用了一斗二升高麻葉斗拱,特別是駝峰和雀替的製作,是少見的實例,使內部及外部效果更加豐富多彩,體現了建造者的匠心。後樓主院的東西山牆用“磨磚對縫”的做法,以求美觀,磚料質地緻密,規整平膩。從建築結構和裝飾風格看,高總兵宅院呈現出清代建築所具有的沉重、拘束、穩定和嚴謹的風格,局部裝修和裝飾構件比較繁瑣和定型化,表現出其濃厚的地域手法。
文物遺存
張掖高總兵宅院留存清代磚雕。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高總兵,名字叫高孟,字浩然,戎馬生涯大抵在清康熙年間度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定下二品的品軼。按地方志記載,高孟“性耿直,精騎術,多力善搏”,自幼父母雙亡,少年從軍,熟讀經書,懂得兵書韜略,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孟隨軍征討跟隨吳三桂叛亂的陝西提督王輔臣。此後,高孟所部又被調至四川平定川東之亂,然後遠征滇南再去平定吳三桂叛亂。高孟戰功顯赫,數十年征戰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清康熙皇帝封為延綏總兵。繼而接任了川北、寧夏、涼州總兵。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高孟回到故里,在甘州城內修建了宅邸。
文物價值
張掖高總兵宅院整個院落除第一進院落東西廂房無存外,其餘建築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張掖政治、經濟、軍事,及其建築文化的實物遺存。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張掖高總兵宅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張掖高總兵宅院位於甘肅省張掖市
甘州區民主西街83號。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張掖市
甘州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張掖高總兵宅院,路程約4.4千米,用時約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