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十四五”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2月18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8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造發展穩定任務和能源資源安全堪憂與逐步趨緊的態勢,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牢牢抓住生態環保底線性任務,大力推動節約能源和循環經濟發展,全市資源產出率逐年提升,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年均下降4.72%,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3.45%,經濟成長對能源資源消耗依賴程度不斷降低,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中,綠色發展指數、生態保護指數和公共滿意程度連續幾年位居全省前列,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節能降耗指標全面完成。全市堅持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靠實責任主體,嚴格目標管理,加強監督考核,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耗能企業監管,節能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十三五”期間,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6.12%,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31.9萬噸標準煤,超額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效果突出,納入“百千萬”行動的18家重點用能單位完成節能目標進展順利,煤炭行業化解過剩任務超額完成;新建“三類建築”100%按照綠色建築標準設計,全市清潔取暖占集中供熱面積的23%;新能源車輛占全部公車輛達到35%,公共機構人均能耗、單位建築面積能耗穩步下降,農業農村和商務領域節能工作走向精細化管理。
(二)資源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全市立足優勢資源稟賦與條件,著力建設以減量化優先為主要特徵的循環型農業體系、以資源化和再利用為主要特徵的循環型工業體系,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廢棄物處理為重點的循環型服務業體系和社會層面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四位一體”循環經濟體系,資源綜合利用效果不斷提升,“三廢”資源化進程明顯加快。“十三五”期間,農業方面,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83.54%,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71.56%,資源化利用各類農作物秸稈211.8萬噸;工業方面,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8%以上,工業固廢處置量230萬噸,燃煤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100%;社會層面,全市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膠、廢紙、廢橡膠回收利用率分別達92%、96%、80%、79%、8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污水處理率達96.87%。
(三)試點示範工程順利推進。全市節能裝備和技術推廣加快,再生資源、固體廢棄物、礦產資源、農林廢棄物等綜合利用產業鏈有效完善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以上。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覆實施的總投資25.74億元的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甘肅高台工業園區等5個省級工業園區自主開展循環化改造並取得顯著成效。臨澤縣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循環經濟示範效果日益顯現。基地的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綜合利用產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在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大力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84家企業開展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實施了一批清潔生產中高費方案,取得了明顯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全市污水垃圾等無害化處理設施逐步完善,全市城區建成垃圾填埋場6座,有效庫容231.8萬立方米,六縣區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均已建成投產。
二、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建設現代化張掖的關鍵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也是轉型升級的決勝期。隨著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得更加看重,全省實現綠色發展崛起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生態環境的期望更加熱切。做好全市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加大機遇挑戰分析,搶抓機遇,直面挑戰,走出一條符合張掖實際的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面臨的機遇
黨的十九大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的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項主要任務,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做出的我國2030年前爭取碳排放達到峰值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也為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根據省情實際和階段性發展特徵,做出了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重大決策部署,並陸續制定落實相關扶持政策。《中共甘肅省委關於制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堅持和明確了綠色發展的導向。
市委市政府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全省綠色發展崛起部署,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兩新一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國家重大部署,謀劃實施了一批生態示範工程,逐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機制,大力營造了幹事創業良好氛圍,祁連山生態安全螢幕障的優勢持續逐步凸顯,為建設生態張掖、綠色張掖、美麗張掖奠定了堅實的環境、制度和新業態基礎。
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十四五”及今後一段時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等決策部署為全市強化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發展機遇。
(二)存在的挑戰
全市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之勢雖,但生態文明建設仍處在爬坡過坎階段,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現在:一是統籌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難度高。受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較慢,新舊動能轉換亟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度高,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度不高,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的矛盾仍然突然已然形成出。二是綠色生態產業總體實力較弱。生態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企業創新活力與成長潛力尚未充分激發,產業發育不完善,產業內生動力不足,支持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公共服務平台亟待建立和完善。三是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壓力大。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的推進對“十四五”及今後一段時期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壓力日益凸顯,同時民生用能需求穩步上升,資源綜合利用設施短板突出,城市污水設施管網老舊,再生水利用率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推進慢,城市廚餘垃圾、建築垃圾、有害垃圾和醫廢處理設施建設緩慢。
第二章 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張掖發展最大的政治任務和底線要求,立足“三新一高”發展要求,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為指引,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最佳化能源資源要素配置,大幅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協同推動保增長與控能耗目標實現,夯實綠色根基、守好綠色底線、厚植綠色優勢,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張掖。
二、基本原則
(一)節約優先,綠色崛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覺把握生態功能定位,把節約優先方針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從源頭上不斷降低資源和環境代價,推動形成經濟、生態、社會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轉型升級,動能轉換。堅持產業發展與自然要素過度消耗“脫鉤”的同時與生態化原則“掛鈎”,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實施有度有序開發,逐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
(三)循環推進,高效融合。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重點,
按照企業小循環、園區(產業)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要求,持續完善“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發展模式、“2+4”工業園區支撐體系和全社會資源能源節約,促進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四)守正創新,開拓進取。順應高質量發展趨勢和要求,強化重點區域、行業、企業和項目精細化管理,突出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積極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持續釋放潛能和活力,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資源保障能力。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最佳化能源資源配置,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等約束性目標,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20%,能源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節能指標。能耗要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大型骨幹企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能產品占有率穩步提升。
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工業、農業和全社會資源綜合利用體系逐步建成,全市資源綜合利用規模穩步擴大,效率不斷提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理念成為全社會共識。
四、發展布局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順應全省打造蘭西城市群、河西走廊經濟帶趨向,發揮區位、土地和光熱特色優勢,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最佳化能源資源配置、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爭創國家“零碳”城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全市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格局。
甘州區、臨澤縣:以做強甘州為龍頭,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為重點,積極創建綠色產業示範園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試點示範,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對全市綠色循環發展的引領示範輻射作用。
高台縣: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煤炭、煤化工等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建設河西走廊循環經濟發展特色示範區,促進綠色轉型升級。
肅南縣、民樂縣和山丹縣(包括山丹馬場):按照“點上開發、面上保護”要求,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重點,積極創建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生態價值轉化重點實驗基地等試點示範,推動綠色富民強縣。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持續強化節約能源工作
(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最佳化存量和引導增量相結合,以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為中心,嚴格落實“兩高”項目管控要求。積極引導國有資本從高耗能行業向現代服務業和循環農業轉移,提升結構節能能力,探索具有張掖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實現綠色發展崛起。
穩住現代農業“壓艙石”。立足獨特資源稟賦,堅持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方式有機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生產組織社會化、生產質效高最佳化、管理服務信息化方向,圍繞發展綠色蔬菜、現代制種、奶牛肉牛、現代設施農業“四個百億元”特色優勢產業,做強農業產業園、產業鏈、產業功能區、優勢產品“甘味”品牌等支撐,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立足國家“南繁北擴”功能布局,促進制種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實行玉米制種基地保護性開發、競爭性配置,著力構建基地建設規模化、產業體系高端化、育繁推一體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機制,創建國家打贏種業翻身仗先行示範區。大力發展有機蔬菜、肉牛和奶產業,建設全國知名的綠色有機“菜籃子”“肉架子”“奶袋子”。加快發展現代智慧型溫室,進一步提升低碳循環綠色發展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疊代升級。鼓勵多產融合和跨界融合,嘗試引入阿里和京東以“AI”技術布局張掖地區的種植業和養殖,結合新零售,最佳化種、養、加體系和過程,提升效率和節約成本。
做強生態工業“推進器”。貫徹“中國製造2025甘肅行動綱要”和“網際網路+製造”行動計畫,打好產業基礎再造、產業結構最佳化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四大攻堅戰”,突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工業做優做強,打造特色生態工業聚集區,加速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為特徵的工業綠色發展體系。加強採礦、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大力推廣國家鼓勵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努力打造一批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數字車間、智慧型工廠,推廣一批綠色產品,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按照“農頭食尾、接二連三”方向,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糧油、肉類、乳品、種子、蔬菜、馬鈴薯等全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精細化工、煤化工綠色安全發展,提升產業附加值和能效利用水平,建設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要求,推行“五專”模式,加快建設凹凸棒石和矽系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裝備製造、通用航空、新型煤化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業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型。堅持大型化、基地化,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光電基地,落地一批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和裝備製造項目,超前部署碳捕集與碳循環利用產業,大力發展綜合能源產業。
釋放服務產業“新動能”。把服務業轉型升級作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促進服務業向智慧型化、高端化、綠色化、品牌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加快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服務業生態經濟體系,努力構建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依託全市豐富的文化、旅遊和康養資源,打造“金張掖·六樂”產業鏈,力促旅遊產業品質、效益雙提升。積極適應現代服務業信息化、融合化、多樣化發展新趨勢,改造升級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市政服務、教育培訓等傳統服務業,著力培育金融創新、科技推廣、研發設計、影視動漫、健康養老、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鼓勵服務業新業態嘗試,生產生活雙端發力,大力發展數據處理、數據存儲、積體電路設計、信息技術諮詢和生態旅遊、休閒養老、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數字穿戴、數字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服務新業態,全面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二)加速推動能源結構最佳化
依託資源稟賦,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把清潔低碳作為能源發展的主導方向,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佳化能源生產布局和消費結構,加速推進風光水火氫儲“六位一體”綠色能源體系建設,積極爭創全國碳達峰試點城市。
加快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把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首要任務,實施新上耗煤項目能耗等量減量置換,加速調控化石能源消費向清潔能源轉型。加快實施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煤礦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改造整頓和規範小型煤礦。嚴格控制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合理管控新增產能技術改造項目和生產能力核增項目。大力發展高精度煤炭洗選加工,推廣套用潔淨煤技術,實現煤炭深度提質和分質分級,原煤生產實現100%就地洗選,煤矸石等低熱值煤和劣質煤就地清潔轉化利用,降低洗選能耗。著力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全面實施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與節能改造,推動煤電清潔高效發展。統籌經濟發展速度和消費承受能力,以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城為重點,加快天然氣管網配套建設,綜合利用管道氣、LNG、CNG、非常規天然氣和煤層氣等多種氣源,推廣燃氣壁掛爐等,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
促進非化石能源高比例發展。實施超低能耗、近零排放示範工程,因地制宜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高台縣高崖子灘、甘州區南灘、山丹縣東樂北灘3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加快高台縣、臨澤縣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範工程的工作進程。以民樂縣插花型光伏扶貧項目為重點,實施光伏進萬家工程,積極推進分散式光伏和“光伏+”綜合利用工程。重點建設甘州區平山湖、高台縣鹽池灘等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推動山丹縣繡花廟、長山子等地分散式風場開發建設,積極推進張(掖)金(昌)武(威)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風電)基地建設。積極利用農作物秸稈、禽畜糞便、林業三剩物等廢棄農林資源,開展生物天然氣示範工程建設、農村沼氣集中供氣與秸稈能源化等可再生能源建設,穩步推進生物質能供熱、發電、地熱能開發利用。在城鎮、產業園區、大型公用設施、商務區等新增用能區域,加強終端供能系統統籌規劃和一體化建設,推進清潔能源供暖項目建設,加大新能源就地消納力度和資源深度轉化力度。
加快能源戰略通道建設。積極開展“網際網路+智慧能源”行動,在利用既有輸變電設施就近發展光伏發電、就近接入消納的同時,圍繞解決電力建設與消納、供應、外送矛盾,以電力外送為重點,加快張掖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積極爭取規劃建設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工程,打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5條外送通道。積極推動張掖市智慧型電網建設,探索建立容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輸(配)儲用一體化的局域電力系統,重點建設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通過智慧型電網及綜合能量管理系統,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高效一體化能源系統,提升電網的智慧型化水平。進一步最佳化電網結構,提高電網供電可靠性,提升電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加強重點領域節能管理
1.精準推動工業領域節能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制定並實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行動計畫,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和提高綜合利用效率。
農畜產品加工行業。重點圍繞果蔬、馬鈴薯、啤酒大麥、畜牧養殖等區域特色農產品資源,落實清潔生產標準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推廣套用先進適用節能降耗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生產工藝,降低生產過程中產品能耗,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加工能源利用水平。
化工(煤化工)行業。加速淘汰固定層間歇氣化技術等落後工藝,積極推廣氣體深度淨化技術、蒸髮式冷卻(冷凝)器技術等清潔生產綜合利用技術,提升能源梯級利用水平,減少加工轉換損失,提高化工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國際先進能效水平要求,推廣運用劣質煤、高硫煤加壓氣化、緩控釋肥料生產技術、大型整流技術、煤瀝青改性替代石油瀝青技術等煤化工技術,不斷提升煤化工企業能源利用效率。
建材行業。對標水泥行業能效標桿值,示範推廣煙氣淨化、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細顆粒物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水泥企業精細化能效管控技術,加強張掖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節能改造力度,促進水泥行業能效持續提升。積極推動牆體材料革新與推廣,加快發展生物質建材、混凝土構件、鋼結構件、木結構建築構件等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
礦產採掘行業。有序推進煤礦落後產能工藝、設備淘汰更新和實施既有設施技術改造,積極推進煤層氣抽采利用,不斷完善生產管理規範,不斷提升既有採選業能效水平。鼓勵引導新上礦產採選項目,推行高效、綠色開採技術,優先選擇節能採選工藝、技術與裝備,從源頭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冶金行業。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理念,推動臨澤宏鑫礦業等重點企業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套用,加強清潔生產審核,組織編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和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工程,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產品精深加工,提高全流程綠色發展水平。
其他行業。電力、熱力行業方面,重點推廣等離子點火、富氧和全氧燃燒等高效煤粉燃燒技術和裝備、微電網儲能套用技術、光伏直驅變頻空調技術、冷卻塔竹格淋水填料技術等。全面推進數據中心節能改造,推廣機房冷熱氣流布局最佳化、精確送風、熱源快速冷卻等措施,確保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值優於1.5。
2.突出抓好全過程建築節能
強化新建建築節能。嚴格執行新建建築節能標準,實施建築能效“領跑者”行動,實施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建設和綠色城鎮行動,創建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築示範工程,推進綠色建築集中連片布局。推廣綠色建築運行標識,創建省級建築示範工程,引導建築在綠色設計的基礎上實現綠色運行。在政府投資或主導的文化、教育、辦公、衛生、體育等公共建築,以及城市綜合管廊等項目建設中率先推廣採用裝配式建築,鼓勵商品住宅採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構建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築技術體系,大力發展牆體自保溫高性能混凝土砌塊、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隔熱門窗、外遮陽系統等建材和部品,推廣套用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技術,促進新型牆材和保溫體系的升級換代。探索建立適合全市規劃、氣候及居民生活習慣的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的技術路線。
加大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建立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長效工作機制,推進城鎮既有建築按綠色建築標準進行改造,帶動綠色建築建設改造投資和相關產業發展。結合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市容整治、建築改擴建、市政公共設施更新等工程,積極探索適合全市實際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改造模式,實施一批綠色化改造示範工程,推廣套用節能門窗更換、增設外遮陽、改善通風條件、改造用能系統等節能技術措施,加速推進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加快城鎮集中供熱新熱源、擴容工程和燃氣利用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集中供熱、供燃氣覆蓋範圍,中心城區和縣城全面實施集中供熱供燃氣,分年度實施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最佳化改造,提高供熱效率。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室內供熱系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熱源及供熱管網熱平衡改造、建築圍護結構節能改造為重點,創建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示範,推行契約能源管理等模式,調動居民參與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積極性,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因地制宜地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深度、複合套用,推動建築低碳化成熟技術規模化套用。
3.加強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完善最佳化交通運輸體系。按照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規劃定位,在公路、鐵路、機場交通等方面,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和組織效率,積極推進公路運輸方式向鐵路運輸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和共同配送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提高客運和貨運服務量和分擔率,降低區域間運輸服務周轉量能耗。完善城市道路網路系統,改造交通擁堵路段和節點,形成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多層次立體化的路格線局。發展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建設健身步道、城市綠道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統,配套建設停車場和充電樁。積極推行綠色交通全民行動,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最佳化運力配置,完善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系統,加快發展公共腳踏車租賃等多種交通方式,降低城市內部運輸周轉量能耗。
提高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水平。實施交通領域“網際網路+”行動,結合大數據運用,建立多層次綜合交通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票務平台,逐步實現綜合交通服務網際網路化,提高客服效率。落實《張掖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科學管控節能和新能源車輛配備,推動城市公車、計程車、物流配送車輛優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加快推進物流園區和蘭新鐵路沿線貨場作業機械實施“油改電、油改氣”,通過清潔能源和傳統能源的互補利用,實現城市交通能源消費向綠色能源轉變。加強在用車輛技術管理,強化性能檢測,嚴格維護規範,推廣套用綠色照明、變頻等通用型交通節能技術,推進綠色交通運輸裝備升級。嚴格執行國家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客貨運輸車輛,加強符合國六和更高級別的排放標準的柴油車及LNG車推廣套用。到2025年,全市推廣新能源汽車14175輛。
4.有序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節能
發揮試點示範作用,以點帶面,持續推進農業生產生活節能。加快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廣農用節能機械和設備,加快發展節油、節電、節煤等農業裝備和節能高效的農業大棚等農業設施。圍繞農村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省柴節煤灶炕改建、高效低排放節能爐推廣為主的農村灶爐炕升級換代,因地制宜開展適應燃料多元的高效低排節能爐、商品化水暖床、節能採暖爐+暖氣成套設備等的試點推廣,全面提升農村生活用能效率和用能水平。
5.穩步推進商業流通領域節能
強化商貿流通領域節能監督檢查,嚴格執行空調溫度設定標準,加快淘汰落後用能設備。鼓勵有條件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等企業建設能源管理體系,開展節能標準建設,選用能效等級達到1級的節能產品。引導流通企業持續開展示範創建工作,擴大綠色商場、節能環保大型綜合超市、綠色飯店等創建範圍,推動照明、製冷和供熱系統節能改造,安裝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集熱系統和高效照明產品等。貫徹綠色商場標準,開展綠色商場示範,鼓勵商貿流通企業推動節能環保產品進超市、上專櫃,引導居民購買和使用高效節能產品,引導綠色消費行為。完善綠色飯店標準體系,推進綠色飯店創建和示範推廣。引導商貿物流行業提高對綠色物流的認識,倡導物流企業推廣使用綠色、節能、環保、高效地管理和運營模式,推動物流業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
6.強化公共機構領域節能
全面落實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制度,推動公共機構建立健全公共機構用能運行管理和考核評價、能源審計、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額管理、制度,推進機關、學校、醫療衛生等公共機構實施能效對標管理。深入開展公共機構能源計量、監測和統計工作,建立完善能耗統計信息平台、能耗監測平台和節能監管體系建設。繼續發揮公共機構節能資源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和“能效領跑者”創建活動,在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淘汰老舊車、採購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開展供熱計量改造,最佳化空調採暖、製冷的公共建築的空調運行管理髮揮示範作用。全面實施綠色採購制度,禁止採購、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和設備。鼓勵公共機構以契約能源管理的方式實施既有建築及數據中心、電梯、空調、鍋爐等用能系統和附屬設施節能改造,探索用能託管模式。繼續實施公共機構採暖、空調、照明等系統節能改造,全面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7.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
根據國家能耗限額標準和省市、部門下達目標,以“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單位為重點,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和結果運用,大力提升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水平,帶動全社會節能管理。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甘肅省節約能源條例》,督促重點用能單位制訂年度節能計畫,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原始記錄和統計台賬制度、執行節能標準、按標準要求配備能源計量器具,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能源管理負責人,逐步推行能源計量數據線上採集、實時監測。採取重點用能單位自願承諾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依法依規開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審計、能源績效評價、能效達標對標、節能志願活動、對用能實行年度預算管理和建設能源管理體系,深入推進千家萬戶節能行動。
8.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
按照國家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要求,不斷強化能效標識監督管理,有序開展節能產品認證。加強鍋爐、電梯、換熱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等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審查和監管,普及鍋爐能效和環保測試,開展電梯能效測試與評價,構建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重點推進鍋爐生產、經營、使用等全過程節能環保監督標準化管理,建設覆蓋安全、節能、環保信息的數據平台,開展線上監測試點並逐步實現信息共享。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鼓勵集成套用永磁同步電機、變頻調速、能量反饋等節能技術,開展老舊電梯安全節能改造工程。落實政府強制採購節能產品制度,鼓勵企業和居民用戶使用節能產品,加快高效電機、配電變壓器等用能設備開發和推廣套用,逐步淘汰低效電機、變壓器、風機、水泵、壓縮機等用能設備,全面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
二、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立足“2+4”工業園區建設布局,加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加強技術裝備套用推廣,完善提升再生資源、固體廢棄物、礦產資源、農林廢棄物等產業鏈,積極創建全國零碳園區,加快建設以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為引領,山丹城北工業園區、臨澤工業園區、高台工業園區、肅南祁青工業園區為支撐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一)農業層面資源綜合利用
以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牛羊等草食畜養殖、糞污加工有機肥和食用菌基料、發展有機設施農業和食用菌產業為基本路徑,延伸葡萄、小棗等特色深加工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條,大力推進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資源循環利用。
秸稈。積極推進傳統耕作制度改革,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積極開展作物秸稈機械深翻還田。結合大氣污染防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秸稈成型燃料、打捆直燃、熱解氣化、氮氣肥聯產等燃料化利用技術,支持縣區生物質燃料加工企業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工藝,新建、擴建生物質燃料加工產能。依託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壓塊和顆粒生物質燃料加工產能。依託已建的規模化沼氣工程,通過乾式、濕式厭氧發酵工藝消納秸稈生產沼氣,實現秸稈沼氣化利用,構建秸稈燃料多元利用格局。完善培育以企業為龍頭、農戶高度參與、政府監管的秸稈收集、運輸、儲存、產業化消納的產業發展體系,2025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
廢舊地膜。以禁止使用超薄膜,支持推廣降解膜,鼓勵撿拾廢舊膜,回收加工再利用為重點,加快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步伐,推廣套用廢舊農(地)膜生產複合材料和產品等清潔生產技術,不斷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力度。創新機制,不斷提升農用殘膜、灌溉器材的回收利用能力,加大農用殘膜污染監測、先進機械化回收設備研發和推廣,完善農田殘膜、灌溉器材回收加工的網點布局,提升農民積極參與回收舊地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廢棄農膜、灌溉器材、廢塑膠等的回收和資源化再利用能力,2025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尾菜。依託張掖市三生源農牧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緊盯蔬菜生產基地、農貿市場、主營門店等重點環節,以尾菜肥料化、飼料化為主導模式,加大蔬菜、馬鈴薯、草食畜、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原料等農產品肥料合理使用技術、無公害農藥套用技術、統防統治技術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積極學習國際國內尾菜處理經驗,引進招孵相關企業和先進技術工藝,積極示範推廣,因地制宜做好尾菜處理利用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尾菜資源化利用能力。在全市蔬菜生產集中鄉鎮,積極推廣蔬菜尾菜生物堆肥技術,鼓勵和引導企業利用蔬菜剩餘物生產乾菜、蔬菜粉、加工飼料等資源化利用產品,形成“尾菜-無害化處理-肥料(飼料,其他資源化利用產品)-養種植”生態產業鏈,實現尾菜高質資源化利用,2025全市尾菜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75%以上。
林業廢棄物。深挖林業廢棄物資源價值,推進中幼林撫育、低效林改造、木材加工等相關林業“三剩物”和次小薪材資源化利用,作為能源生產原料、人造板等木材加工、造紙等化工原料利用以及藥品、材料、食品和化妝品原料加以利用,實現高值高質利用。延伸葡萄、小棗等特色深加工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林業“三剩物”綜合利用技術和設備的套用。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積極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項目支持,打造黑河沿岸優勢林果產業帶、荒漠區木本油料產業帶和沿山冷涼區特色林果產業片,穩步實施低效經濟林提質增效。
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廠區為重點,以有機肥和沼氣等為主要利用方向,大力推進畜禽糞污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全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把養殖業廢棄物變為優質資源。依託張掖市中匯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甘肅絲路盛豐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集成推廣套用有機肥生產、沼氣利用等關鍵技術,擴大有機肥、生物質能源(車用燃氣、沼氣)的生產規模。推進種養結合,培育構建“養殖+有機肥生產+種植、養殖+沼氣(發電)+沼渣(沼液)還田利用”等循環利用模式,進一步提升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到2025年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二)工業層面資源綜合利用
發揮張掖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示範作用,深入推進廢輪胎、廢舊塑膠、廢礦物油、化工廢酸、尾礦渣、煤電固廢等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2025年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鼓勵綜合利用企業推進加工副產物向高附加值、梯次利用升級,提高加工副產物的有效供給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減少廢棄物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廢棄物資源的綜合利用、轉化增值,以及由污染源向再生資源的轉變。推廣白酒機械化改造、階梯式水循環利用、發酵廢水資源再利用和冷卻水封閉循環利用等技術,大力推進澱粉及變性澱粉等生產可降解塑膠產品、木塑、紡塑等新技術研究,採用改性、複合等技術,加大研製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結合國家塑膠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大力推廣利用廢舊塑膠生產再生利用產品。
化工“三廢”。突出資源循環、鏈式控制,改造和提升全行業資源利用水平。促進張掖市晉昌源煤業有限公司20萬噸/年中溫焦油加氫處理項目儘快投產運營,推動廢棄煤化工資源循環再利用。依託張掖市大弓農化有限公司,發展高效、安全、經濟、環境友好的農藥品種,推進農藥包裝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理。依託臨澤縣凹凸棒石粘土礦資源,加快凹凸棒生產有機肥、固(脫)硫劑、催化劑、土壤改性劑、保水劑等產業化發展,加快建設集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礦產開採、綜合開發利用為一體的凹凸棒產業園。依託甘肅錦世化工公司等化工企業,構築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打造民樂縣化工新材料產業園。
建材廢棄物。圍繞打造臨澤大宗固廢基地的優勢,積極吸納和利用國際國內前沿新技術,大力支持大摻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建材產品。推進其他關聯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大宗固體廢物產生量、堆存量大的地區,推進廢舊瀝青混合料、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推進工業副產石膏生產石膏砌塊等產業規模化發展,培育建材行業資源化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廢棄物資源利用產品生產的綠色建材產品生產創新基地。嚴格建築拆除管理,加強建築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廢棄資源的建築再生利用,對不可利用的建築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推進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基地。強化建築垃圾源頭削減,推廣使用再生混凝土、可再生木材等綠色材料。大力推廣新型裝配式建築材料,加強對可循環利用綠色材料的研究套用,推動礦渣、廢玻璃、廢玻纖、廢陶瓷、廢複合材料、廢碎石及石粉等回收再利用生產建材產品。
礦產廢棄物。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結合經濟發展對礦產開採的需要,積極推廣低品位、表外礦、複雜共伴生礦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發展低品位礦選富集、尾礦提取有價元素、重點礦區貧礦開採、稀貴金屬精細分離提純等高值化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及成套裝備,推廣共伴生礦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水平,發展鎢鉬、煤炭等礦產資源延伸產品及深加工產品。重點實施鎢尾礦綜合回收利用、低品位非金屬錳鐵伴生礦資源綜合利用、凹凸棒石粘土提純、螢石礦尾礦回收利用、新洲礦業尾礦庫治理等項目,積極提高礦山“四率一綜”(即礦石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冶煉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和綜合利用水平),2025年“四率”水平達標率達到95%以上。
其他行業廢棄物。強化鐵合金和錳鐵生產企業實施冶煉綠色化改造,積極推進冶煉廢渣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套用和產業化, 2025年冶煉廢渣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以電力、新能源等行業為重點,加強對煤矸石、粉煤灰、光伏板、風電葉片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套用和產業化,2025年煤矸石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
(三)社會層面資源綜合利用
以生活廢棄物處理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加快提升社會層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助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改善。
垃圾。搶抓垃圾分類和全域無垃圾行動的政策機遇,加大垃圾分類特別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建立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生活垃圾收運網路,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化工製品,餐廚垃圾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高效有機肥。加快張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進度,大力實施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醫療垃圾等填埋回收和發電利用技術、垃圾焚燒控制技術與成套設備、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裝備、有機垃圾生物處理技術等綜合利用處置技術與裝備的推廣套用,進一步推動城市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理,完善城市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餐廚垃圾密閉化、專業化收集運輸體系,率先在甘州區實現餐廚廢棄物分類收運和資源化利用,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化工製品,餐廚垃圾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高效有機肥,積極推進垃圾衍生燃料產品開發等資源化利用項目。
污水。依託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推進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和處理後達標水的再生利用能力。加強城市、縣城和重點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實施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推進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科學合理規劃建設全市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和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園區內各企業廢水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再生利用;在有色等水污染重點行業,大力推進工業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有效實現水資源梯級循環利用。加快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提標改造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市、縣城區截污管網,推廣適合中小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高效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及成套化設備,推動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採取納入城鎮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站、就地分散處理等方式,因地制宜配套建設衛生戶廁排污設施,為推進改廁提供基礎設施保障,不斷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及再生水重複利用率。
再生資源。推進廢舊金屬、廢紙張、廢舊塑膠、廢舊橡膠、廢舊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廣大型廢鋼破碎剪下、報廢汽車和廢舊電器破碎分選技術,推廣套用環保化廢舊橡膠製品高值化利用集成技術、常溫粉碎及低硫高附加值再生燃料油成套設備,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最佳化布局建設綠色物流基礎設施,推進包裝物梯級利用,加強對廢棄包裝物的回收和再生處理,提高托盤等標準化器具和包裝物的循環利用水平。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鞏固完善以“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膠、廢紙、廢橡膠等”為原料的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建設報廢汽車、廢舊金屬、橡膠、塑膠、電子電器等典型“城市礦產”分類回收體系,建設市場功能健全、基礎設施完善、網點布局合理的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力發展逆向回收物流,把逆向回收物流與餐廚廢棄物、廢舊物資、廢舊家具、廢舊電子產品等緊密結合。大力發展以廢舊產品再利用為主地再製造產業,著力打造以礦產資源、工業固體廢棄物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園區。
其它廢棄物。穩步推進塑膠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有效控制全市塑膠污染。在旅遊景區科學設定垃圾分類回收設備,推進廢棄物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在景區賓館酒店普及生態廁所和環保廁所。依託通信運營商服務網點,推動通信運營商回收基站中的廢鉛酸電池,探索採用押金制等方式建立廢舊手機、電池、充電器等通信產品的回收體系,或依託廢舊移動通訊產品線上回收體系提高回收率。鼓勵零售批發企業採用以舊換新等方式,對廢棄食品、垃圾等進行分類回收。依託張掖征峰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裝備製造項目建設。實施市級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設施提質擴容能力建設,積極健全縣級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加快補齊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缺口,不斷增強醫療廢棄物處理能力,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第四章 重點支撐工程
發揮節能降碳任務倒逼和解決環境影響問題催生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需求,加快推進實施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類項目,全面提升全市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一、節約能源工程
(一)能效提升重大工程
在化工、建材、有色、火電、輕工等行業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開展燃煤鍋爐改造、餘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術改造工程,著力提升城鎮、行業能效水平。
(二)節能產品推廣工程
鼓勵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效節能鍋爐、綠色照明產品、高效節能電機、綠色建材等節能產品產業化示範項目,提高節能技術裝備能力。
(三)能源結構最佳化工程
搶抓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生物天然氣、“光伏+儲能”、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大力推動全市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提高清潔能源占比,推動全市能源結構轉型最佳化。
(四)節能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能耗線上監測系統、節能管理機構人才培訓、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等能力建設項目,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先進控制等技術,在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火電、輕工等重點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全面提升全市節能管理能力。
(五)契約能源管理工程
引導和鼓勵市內外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面向工業、園區等重點領域,開展諮詢評估、技術改造、金融支持等“一站式”綜合服務,降低用能單位用能成本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二、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發揮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和園區循環化改造的試點示範作用,強化項目、企業、園區等載體建設,提升全市資源化利用能力和水平。
(一)農業層面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建設秸稈利用、氣化和燃料固化工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地膜和尾菜回收加工項目、林木三剩物、木材加工剩餘物資源化等工程,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農林畜牧產業廢物綜合利用模式。開展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推廣噴灌、微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實施規模養殖場節水改造和建設,推行先進適用的節水型畜禽養殖方式。加強牧區草原節水,建設一批畜牧節水示範工程。
(二)工業層面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積極推行循環生產方式,大力推廣套用先進的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技術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生產工藝,以建材、煤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對難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加大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成套設備研發與產業化示範力度,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及污泥示範項目建設,促進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和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三)社會層面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聚焦人民民眾對“藍天、碧水、淨土”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加快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生資源和醫療廢棄物建設工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人民民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四)園區循環改造升級示範工程
以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為突破口,按照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最佳化、產業連結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範化的要求,加快對國家級及省級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升級,實現園區內項目、企業、產業有效組合和循環連結,推進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實現要素配置集約化、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帶動其他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提高園區綠色承載力。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一、規劃實施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
本規劃遵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規劃中的項目建設中都遵循以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技術導則及規範為依據,所需資源環境是立足張掖市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環境功能區劃等方面的特徵及環境保護等開發利用總賬基礎上進行核算的,並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自然資源規劃的環境協調性進行了銜接,規劃實施所需資源環境容量具有充足保障,規劃實施對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壓力總體上有促進作用。
二、規劃實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評價
本規劃通過強化全市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發揮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工作與環境問題同步改善的協同效應,將促進改善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減少土壤環境破壞、增強自然環境調蓄能力、加強自然林保護,切實提高全市生態環境能力。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施工和運營期間,可能產生廢氣、廢水、噪聲、固體廢棄物等。開挖工程可能會擾動原地貌,破壞原有地表的植被,使部分地表處於裸露狀態,使表層土壤成為鬆散狀態,減弱原地貌抗風蝕能力,助推風蝕發生,易產生揚塵。建築垃圾、棄土等易成為固體廢棄物,地基開挖產生的廢棄土石方如不注意臨時防護措施,也易引起風蝕與揚塵,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會影響周邊人群日常生活,對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三、預防或減輕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為建設本規劃涉及的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項目建設單位實施時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法》要求。項目謀劃階段,按照建設鄰利設施原則,建設選址方案應按照系統理念建設,按照考慮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儘量布局在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協同處理廢棄物的工業(農業)園區,並儘可能避免穿越沿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文物古蹟。項目實施階段,應嚴格按照環境保護制度規定,優先考慮最佳化選址方案,堅守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通過採取先進的施工工藝和嚴格的環境管理,減小規劃項目建設對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項目建設運營階段,按照建設鄰利設施原則,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儘量減少鄰避效應,防止二次污染的擴散,將環境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揚塵、尾氣的防治措施。項目施工階段,項目建設單位配備專人負責,做到科學管理、文明施工,在場地四周設定防護圍障,採取措施提高工程進度,縮短危害周期,儘量避開大風、大雨天氣,降低或避免對區域的揚塵污染,易揚塵材料露天堆存時應加蓋帆布、塑膠布等,運輸時要採取相應的遮蓋、封閉措施。項目運營階段,項目建設單位嚴格遵循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
水環境影響防治措施。項目施工階段,項目建設單位採取防止棄土被雨水沖刷流失措施,將廢水和雨水收集沉澱後用於地面潑灑抑塵或回用於工程中。項目運營階段,項目建設單位確保污水排放滿足排污標準。
固體廢棄物防治措施。項目施工階段,項目建設單位對產生的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分類暫存,儘量回收利用,運輸時避免發生垃圾散落和帶泥上路,生活垃圾應集中收集處理。項目運營階段,項目建設單位對廠內各類工業固體廢物按要求嚴格做好貯存、處置等工作,防止污染環境。
噪聲影響防治措施。項目施工階段,項目建設單位採用臨時隔聲措施和低噪聲施工機械,嚴禁在夜間進行高噪聲施工活動。項目運營階段,項目建設單位要採取各種降噪措施,確保噪聲排放不得超過相應聲環境功能區噪聲標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創新協調推進機制。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考核體系聯動,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和節能環保產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要落實規劃對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巨觀指導,建立和完善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工作推進協調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小組成員協調配合,按照職能分工,健全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定期召開會議,對能耗形勢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進展情況作出分析,及時研究、協調、部署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的年度計畫、具體政策、重大舉措和重要事項,建立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加強目標責任考核。按照全市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統籌兼顧考慮各縣區經濟社會差異性,參照各縣區節能責任、節能潛力、節能能力、節能困難等因素,科學分解能耗強度指標,保障城鎮化、“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支撐項目有序順利實施,同時支撐各縣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強化節能約束性指標考核,市政府每年組織開展縣區人民政府和部門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未完成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的縣區人民政府實行問責,實行高耗能項目緩批限批。對重點用能單位節能考核結果進行公告並納入社會信用記錄系統,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暫停審批或核准新建擴建高耗能項目。落實國有企業節能目標責任制,將節能指標完成情況作為企業績效和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考核中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考核權重,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監督檢查落實。“督企”和“督政”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規劃目標責任落實制度。組織開展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檢查,確保法律、法規、規章和強制性標準有效落實。理順監察機構和主管部門隸屬關係,建立完善日常監察與專項監察相結合的工作制度,定期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能源計量器具配備、違規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設備、違規生產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膠袋的和未對粉煤灰、煤矸石、廢石、尾礦等工業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列入國家強制回收名錄的廢棄產品和包裝物未按規定進行回收等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公布違法單位名單,逐步建立健全支撐節能和資源綜合管理的節能監察工作長效機制。實行執法責任制,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嚴等行為,嚴肅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
二、政策保障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建立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加強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管控,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制度約束和公眾參與機制,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嚴格落實領導幹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貫徹落實國家、省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逐步完善全市政策法規。創新綠色生態投資運營機制。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拓展市縣級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範圍。加快實行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以及探索推行水權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等制度創新落地見效,探索實施用能權、碳排放權、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等環境權益交易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有償使用政策體系。
落實激勵約束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節能環保、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土地、信貸等優惠政策,從財政金融、投資、價格、土地、環境等方面探索創新,通過健全完善各項措施,建立有利於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正向激勵拉動政策體系和倒逼機制政策體系。制定節能環保技術推廣管理辦法、加快推進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和產品的評估認定及目錄製訂工作,完善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重點領域“首台套”產品認定、扶持辦法和政策配套體系,鼓勵和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重大裝備的創新及產業化,建立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綠色通道”和“直通車”制度。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城市礦產”利用、大宗固體廢棄物及資源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泥無害化處理、重大節能裝備製造等節能環保建設項目用地,優先給予保障。對新改擴建的節能環保產業項目,在規劃、環評、能評、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等方面優先辦理和適當簡化。推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嚴格執行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節能環保產品政府強制採購制度、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礦產開發準入管理,推行重點行業清潔循環生產、工業企業排污許可和清潔生產制度。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建立部門之間政策協調聯動機制,藉助“政策不來即享”平台,加快建立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評估,增強政策普惠性、連貫性和協同性。強化政策宣貫和執行督查督導機制,建立和完善政策執行評估更新制度,適時更新和調整,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和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動態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嚴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嚴格貫徹實施國家節能環保各項技術規範和標準,實施科學規範的行業準入制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合理限制,落實民營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強產業發展能力建設,最佳化發展環境。
三、資金保障
強化財政資金引導。整合各領域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資金,加強統籌安排,提高使用效率,努力促進資金投入與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成效相匹配。積極爭取中央、省上加大對張掖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聚焦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生態建設資金等財政專項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和運用好省級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金、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貸款等資金。落實節約能源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加大政府對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把節能重點工程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重點工程以及技術研發、套用推廣等納入各級地方政府年度投資計畫給予支持。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資本投向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提高資金投入的整體效益。
建立多元投融渠道。強化綠色金融創新,廣泛吸引各類金融機構、社會資金、民間資本投資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儘快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融資機制。支持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相關企業通過上市、申報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項目、應收賬款證券化,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通過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等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引入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因素,建立綠色信貸機制,提供項目融資、應收賬款抵押、股權質押等金融服務。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支持。鼓勵社會資金設立節能環保公益性基金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金,積極推進節能環保領域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健全財稅配套支持體系。落實國家出台的支持節能和資源綜
合利用項目、裝備和服務的稅收優惠政策。繼續完善居民生活用氣、用電、用水階梯價格制度,全面推進落實居民階梯氣價(煤改氣除外)、水價制度,推進供熱計量收費改革。對於使用綠色信貸的項目單位,可按規定申請財政貼息支持政策。建立全市綠色生態產業項目庫,支持環境效益顯著的項目納入項目庫給予投融資支持,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綠色金融宣傳力度,普及節能環保意識,倡導綠色消費,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節能減排與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信息共享聯動機制,促進節能減排信息在金融機構中實現共享,作為綜合授信和融資支持的重要依據。
四、科技保障
加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更加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對能源資源效率提升的引領支撐作用,聚焦需求,制定重點節能環保研發攻關任務,指導縣區根據本地區實際確定技術研究開發重點和方向。加強與國家及省上科研機構、專業院校的合作,充分發揮河西學院、祁連山水涵院、市林科院等科研管理機構作用,加快科技資源集聚,搭建學術交流平台和合作發展平台,加強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開展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能源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等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探索秸稈能源化利用、工業低品位餘熱利用、有價元素提取、農林廢渣廢料生產天然氣、阻燃和不燃型節能建材等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不斷夯實全市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供給。
加快重點技術集成套用。聚焦全市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需求,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和企業需求信息有效對接,組織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大金屬冶煉、電力、煤炭、建材、建築、交通等領域關鍵技術推廣示範,遴選一批節能減排協同效益突出、產業化前景好的先進技術,推廣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推進區域、城鎮、園區、企業等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統籌整合水泥、電力等高耗能企業的餘熱余能資源和區域用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需求,選擇具有示範作用、輻射效應的循環化改造園區,推廣低品位餘熱供暖和工業園區集中供暖,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結合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布局,按照研發一批、示範一批、推廣一批的滾動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全市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鞏固提升“雙創”基地城市示範建設成果,用足用好高台、山丹、民樂三縣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試點),構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為一體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和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構建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公共服務平台,推進省級科技成果轉移化示範區建設,積極建設集供需信息對接、宣傳推廣、金融中介服務的張掖市節能環保服務產業信息網路平台和張掖市節能環保產業聯盟,積極與省內相關平台和聯盟開展科技合作,引進新技術。建立立足本地、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最佳化全市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
五、宣傳保障
倡導綠色消費。積極宣傳“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理念,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閒模式。引導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環保產品,不生產、不購買過度包裝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支持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節能超市等綠色流通主體。開展全民綠色生活宣傳教育,倡導全體公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採取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在全社會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強化生活垃圾分類,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推廣使用綠色包裝產品,開展廢書衣物交換,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推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強化主題宣傳。鼓勵在現有展覽館中增加、更新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宣傳教育內容,建成一批節能減排宣傳教育示範基地。推動節能減排公益事業發展,鼓勵公眾參與節能減排公益活動。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的多種渠道,大力宣傳節能減排先進典型、經驗和做法,曝光違規用能和各種浪費行為、破壞環境行為。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組織好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綠色低碳循環主題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節能減排公益行動,引導全社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搭建多層次、多方位的信息傳播渠道,開展綠色小區、綠色校園、綠色單位創建,讓綠色低碳成為全市人民的自覺和信仰。
六、能力保障
構建人才支撐體系。高度重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為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依託市領軍人才工程、優秀人才引進計畫與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行動計畫,鼓勵河西學院等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聯合,分層分類統籌推進領軍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協同創新團隊,使人才規模和結構適應工作發展需要。加強統計核算、監察監測、技術研發、宣傳推廣和戰略研究等相關業務人員培養,建立專業素養過硬、知識體系完善的工作隊伍。發揮行業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作用,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鼓勵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專業服務機構發展,培養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服務行業人才。
推進規劃實施。健全規劃目標分類實施、效果定期評價、明確目標責任等實施機制,確保規劃順利實施。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目標,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責任,確保按期保質保量完成。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目標,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主動引導各市場主體積極完成。建立健全規劃評估機制,適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及時發現並解決相關問題;在規劃期末,對規劃完成情況進行第三方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各縣區、相關部門要切實緊緊圍繞規劃中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周密部署、加強協作,明確責任和進度要求,保障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實施。各縣區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落實方案。
政策解讀
2022年2月18日,張掖市政府辦公室印發《張掖市“十四五”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張政辦發〔2022〕20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將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為切實做好“十四五”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增強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畫,並編制和實施節能、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專項規劃”。
二、重點內容
《規劃》總體框架由六章組成。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式”。從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推進方面系統總結梳理了張掖市“十三五”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成效,並對“十四五”開展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
第二章“發展思路”。確立了指導思想,提出了“節約優先,綠色崛起;轉型升級,動能轉換;循環推進,高效融合;守正創新,開拓進取。”4個遵循的基本原則,提出了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總體目標和節能及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指標,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要求各縣區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格局。
第三章“主要任務”。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持續強化節約能源工作。主要從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推動能源結構最佳化、加強重點領域節能管理三方面提出了結構節能、管理節能和技術節能的推進措施;第二部分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主要從農業、工業和社會層面提出了全過程各環節的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作。 第四章“重點支撐工程”。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節約能源工程。從實施能效提升重大工程、節能產品推廣工程、能源結構最佳化工程、節能能力建設工程、契約能源推廣工程5大方面提出了節約能源重大工程;第二部分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從實施農業層面、工業層面、社會層面、園區循環改造升級工程提出了資源綜合利用4大工程。
第五章“環境影響評價分析”。主要包括規劃實施的環境承載能力分析、規劃實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評價、預防或減輕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第六章“保障措施”。為推進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組織、政策、資金、科技、宣傳、能力六方面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