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業,廣東陽春人。曾任廣東省肇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育種研究組組長,辦公室主任,副所長。並被“中國國際名人院評審委員會”,特聘為“特邀顧問編委”,又被“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獎評審會”,特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還榮獲“紫荊花杯經濟建設成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廷業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5年3月
- 職稱:高級農藝師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主要業績,
個人履歷
1954年畢業於廣東省農業技術幹部學校。1954年12月-1960年2月在台山縣農業局工作。1960年2月-1987年11月在肇慶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1961年任肇慶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育種組組長,1973年任所科研組副組長,1978年3月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1980年任所辦公室主任,1981年2月選為肇慶地區糧油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提為肇慶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87年12月調回陽春市良種繁育場任場長、黨支部書記。1990年選為“縣菜藍子工程”領導成員兼辦公室副主任,1991年3月當選為陽春政協委員。1991年選為農業局黨總支委員,1993年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主要業績
六十年代先後培育出長谷選、包胎白、向陽矮、肇農晚10號等一批水稻良種。其中推廣面積最多,增產效益最好,影響最大的是包胎白。1969年晚造肇慶地區種植面積為兩百萬畝……以肇慶、湛江、佛山、梅州等地區種植面積較大。廣東省農科院於1975年初召開全省水稻選育種工作會議,在“水稻育種25年”工作報告中,把包胎白列為解放以來全省培育出十分優異的五個水稻良種之一。
又根據廣東省農業廳在1978年6月編印出版的《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志》上冊入編的六百多個水稻品種中,在全省範圍內其一造種植面積在兩百萬畝以上的早造有珍珠矮、廣場矮、窄葉青(均是省農科院育成),晚造有木泉種、塘埔矮(汕頭農民育成)、包胎白《肇慶地區農科所育成》、廣二選二(惠陽地區農科所育成)等七大水稻良種。七十年代初曾三次受肇慶地區領導的委派前往海南島的陵水、樂東等縣負責肇慶地區各縣(市)的水稻南繁繁種的組織領導工作,較好地完成了水稻南繁任務,繁育出的包選2號、(它是廣西玉林地區農業試驗站從包胎白分離選育成)到1975年晚造全省種植面積734萬畝,幾乎全省各地都有種植,是廣東省當時晚造水稻當家良種之一。
1990年初開展的“220畝連片魚塘高產綜合技術套用”項目的研究,結果平均畝產達到717.7公斤,經專家評議認為此成果超過了省規定的畝產650公斤指標要求,是陽江市200畝以上連片魚塘畝產的最高水平。
1990年起曾獲陽春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論文一等獎,科技論文三等獎各一次。又獲陽江市科技論文一等獎,科技進步三等獎,科技論文三等獎各一次。40多年來先後30多次被市、縣、本系統、本單位授予積極分子,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共產黨員,五好乾部、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近40年來先後撰寫了三十多篇文章,有的刊登在國家和省、市、縣的報刊雜誌上,有的作為省、市、縣會議交流材料,有的作為內部交流材料。其中在1996年夏撰寫的《充分發揮南亞熱帶地區的地理氣候優勢大力開發高產穩產優質龍眼生產的建議》一文,分別載入《中國專家論文選集》、《中國科聯廣東人才大典》、《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和《陽春科技》98年第一期、《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中華文庫》(系統工程)、《新時期共產黨人論文選編》、《中國發展與領導決策文庫》、《中國百業論著》、《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創新理論文庫》、《中華名人文論大全》等。
本文先後在1997年度榮獲陽春、陽江市科技論文壹等獎,1999年度又榮獲“世界學術貢獻論文金獎”和“國際優秀論文獎”。
2002年度榮獲“中國世紀英才業績與論文徵集活動中評為二等獎”、2003年度榮獲“中國理論創新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在“世界與中國東西部協調發展戰略學術交流會上被評為優秀論文壹等獎”、在“人才資源與西部經濟學術研討會”上評為優秀論文壹等獎、在“中國國情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析思想文庫”評為壹等獎。
2003年度榮獲首屆“京華杯”全國創新學術與實踐研究成果論文評選活動獲特等獎。2003年度榮獲在首都北京舉辦的新世紀第三屆華夏“精英杯”學術論文評選活動中獲壹等獎。
1998年秋撰寫的《學農愛農奉獻於農》一文,又被載入《中國專家論文選集》第二卷,還先後載入“中國科聯研究員風采”、《中國當代傑出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黨建寶典》、《當代傑出管理專家人才名典》、《學習“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優秀論文集》、《當代中國人》叢書、《三個代表理論與實踐》叢書、《新時期共產黨人理論成果彙編》、《中華名人文論大全》、《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論文卷)、《與時俱進走向輝煌》(理論與實踐)、《世界優秀華人論文選》、《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等。
本文先後榮獲“中華優秀論文壹等獎”、在“首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文獻評選中獲壹等獎”、在2003-2004年開展的中國人力資源、科研學術成果調查活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並獲優秀科研學術成果特等獎、“中國國情報告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創新思想文庫獲優秀論文壹等獎”、在“東南經濟與中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學術交流會上評為壹等獎”、在“人才資源與西部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評為優秀論文壹等獎。
2003年度在“中華名人文論大全”徵文活動中,被評審為特等獎。
本人傳略被載入《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廣東卷)、《中國科聯廣東人才大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世界華人專家名典》、《中華名流世家》、《中國世紀專家》第三卷、《人生感悟錄》、《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等四十多本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