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信(甘家口街道工委副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寶信,男,北京平穀人,漢族,1963年5月出生,研究生文化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寶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3年5月
北京 張寶信,山東 張寶信,

北京 張寶信

張寶信,男,北京平穀人,漢族,1963年5月出生,研究生文化程度。1980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甘家口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主持街道辦事處全面工作,兼管辦事處辦公室、財務科。

山東 張寶信

張寶信(1860—1915),字實庵,鄭山鄉張南埠後村人,幼年習儒,以“超等第一”考取廩生。雖其八股文很好,但終生沒能中舉,長時間以教書為業。
吳步韓擅長古文,名噪一時。張寶信青年時期就酷愛吳氏之文。吳步韓死後,所著之文散失,張寶信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四方尋覓,“訪之故老,詢其里尚宗族戚畹與其年家故舊之後裔,又或搜羅於古剎頹垣野橋荒冢之間”,並將所收文章輯錄成冊,時常揣摩研讀,對其提高古文水平,大有裨益。後為孫花樓幕僚,便與陽湖流派的眾多賢士名流時常談論古文,加之著作實踐,使其古文功力更為深厚。他所做古文“駢散各體,無不超妙”,“與小岩先生直可抗席”。當時郯東北一帶的碑文、祭、呈,多出於其手。他一生留下了大量作品,可惜在他死後散失殆盡,現存的《兩銘精室文稿》系由柳莊靖鎰抄錄保存。其餘的詩、贊等只有少量零星地散存民間。
張寶信一生讀書甚多,知識豐富。他的詩文中時常出現一些天文、地理、數學、曆法、醫藥術語。在陽湖時曾為清嘉慶時養拙居士的《七巧圖》寫了一篇序,句用“七”字,共用288個“七”字的典故與名詞,近《辭海》中“七”字條目的3倍。他有較深厚的醫學造詣,常為貧苦鄉鄰治病。1901年,他在送別好友吳子銘醫師時,寫了一篇序言和兩首詩,近兩千言, 句中用近120味中草藥名,將吳醫師高明的醫術、坎坷的道路及自己的仰慕與惜別之情
表達得淋漓盡致。張寶信治學精神嚴謹,一絲不苟。他看到郯城縣誌上載子路宿石門一事,便作了認真考證,指出子路所宿石門決非當時郯之石門(今屬臨沭),並舉出全國有20餘處叫石門的地名,均一一作了詳細說明。
張寶信擅長制藝,古文精湛,才華橫溢,剛正不阿,但屢試未登鄉闈,而憤世嫉俗。曾自言:“能剛而不能柔者,難容於世也;能直而不能曲者,不合於時也。”在《金蓮燈詞》序中憤然寫道:“科場舞弊,試院行私;簠簋不修,苞苴競進;彼南宮之取士,若西邸之賣官;獐頭鼠目之儔,偏要居津……。冬烘俗子,多憑賄賂以得官;春搜學士,不解文章為何物;虛荒奚似? 當借觀於牛鬼蛇神。高文未必占鰲頭,謾詡金聲擲地……富家翁不識一丁,賴孔方兄以致用。”他語言風趣,詞藻華麗詼諧,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除了詩詞歌賦、古文制藝外,他還用通俗的口頭語言,順口溜的形式,寫了雅俗共賞,思想性很強的大量“贊”詩,至今民間轉抄不歇,世代流傳。他在《洋菸槍賦》中將鴉片鬼的醜態,吸鴉片的害處,描繪得維妙維肖,入木三分,挨罵的人雖覺不快,但甚愛其文,還是由他自己把此文保留下來。他寫的《瘟牛嘆》,對“牛”的命運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為“牛”鳴不平。在《肉頭贊》、《約地段》、《贊吳元勛藥鋪》、《掏腰包》等贊文中,有嘲罵,有諷刺,有規勸,有歌頌,都深受人們的喜愛。是臨沭地方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