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鳳

張定鳳

肝炎防治專家。江西南昌人。重慶醫科大學肝炎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定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武漢醫學院
  • 職業:肝炎防治專家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55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
現任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教授、傳染科主任、院長,重慶醫科大學肝炎研究所所長。
從事B型肝炎發病原理的系統研究。在國內首先開展B肝E玫瑰花形成抑制因子研究,闡明了刖炎免疫發病機理的免疫調節失常原理。
張定鳳
張定鳳
開展胸腺肽廳以提高抑制性細胞活性和治療重症肝炎療效相平衡,並在國內首次證明新鮮積累資金可以提高重症肝炎血漿調理素的活力,防止繼發感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首先提倡用鮮血料、胸腺肽等重症肝炎的綜合療法,使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從90%下降至52%,獲國家計委、科委、經委、衛生部的表彰,先後獲得14次四川省政府、四川省衛生廳、四川省高教局及重慶市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參加編寫教材9本。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國家教委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長,傳染病學專家,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8名。
國家教委、國家科委科技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教委高級職稱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
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學會委員,中華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重慶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科技期刊協會常務理事。
中華肝臟病雜誌主編,中華傳染病、臨床肝臟病、四川醫學等雜誌編委。從事傳染病及肝病研究40年, 取得顯著成績,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研究方向

B型肝炎。

主要貢獻

他所創建的病毒性肝炎研究所為我國多數同行公認的肝炎免疫發病機理研究中心和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參加衛生部"六·五"、"七·五"及"八·五"攻關課題, 使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從85%降至36%。並主持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及省重點項目研究。
張定鳳教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衛生部及省科技進步獎20項。並負責承擔中華肝臟病雜誌的編輯出版。著有"B型肝炎的發病原理及臨床"等12部學術專著及教材, 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45篇。
首次報導HBsAg及LSP對B型肝炎患者特異免疫功能研究, 並首先開展E玫瑰花抑制因子對B型肝炎免疫的調控作用。
其後對B型肝炎的免疫網路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多項研究均為國內外首次報告:建立HBsAg特異性 T細胞克隆, 並且創建了克隆CD8T細胞的新方法,獲得美國Chisari教授的讚譽;採用抑制性細胞測定及體外T細胞對B細胞抗HBs的調控作用,發現慢性活動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較強,可能和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有關,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和血清抑制因子有一定關係。
首先發現重型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存在抑制干擾素誘生的血清抑制因子; 首先開展病毒性肝炎淋巴因子的免疫調控作用的研究, 對腫瘤壞死因子等引起肝壞死的機理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提出重症肝炎發病過程中肝細胞壞死的二次打擊理論, 並發現肝細胞生長素可抑制肝瘤壞死因子的釋放為機體的自我防禦機制之一, 由此提出對重症肝炎的治療方案得到國家攻關組採用並在全國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