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家族墓園M1號墓是西漢大司馬張安世家族墓園內唯一未被盜的M1號墓發掘,墓主人初步鑑定為女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安世家族墓園M1號墓
- 所屬年代:西漢
- 出土地點:西安南郊鳳棲原
西漢大司馬張安世家族墓園內唯一未被盜的M1號墓發掘,被專家評價為“千年等一回”。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發掘進展:初步推測墓主人為女性。
時間流逝,如今“她”的花容月貌雖不可見,但是生活狀態依稀可見:左手帶5個玉飾,喜歡吃鳥翅,一個倒扣銅盆還意外地保留了“她”那精美絲綢衣裳的一角。
墓主人身份之謎即將揭開——
初步鑑定為女性 將進行DNA測定
作為這座整個墓園中唯一未被盜的墓,M1號墓保存完好。之前在它的耳室和主墓室陸續發現了3件漆盤、20件漆耳杯,20餘件金銀扣漆器,1件中型彩繪漆器,1件銅座漆器等隨葬品。
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工地現場負責人丁岩告訴記者,當墓主人棺槨打開時,一層紅黑圖案漂亮紋樣的彩繪漆皮躍然眼前,驗證了西漢貴族等級的推斷。目前,這層占據棺蓋四分之三面積的漆皮已經被提取。根據推測,M1號墓可能是張安世兒媳的墓。
因為墓主人的骨架大部分都已經腐朽,只有右半身肢骨和一些椎骨保存下來,初步判斷人體高為1.6米。為了印證“兒媳”的性別身份,將用科學的骨DNA檢測來判斷。
陪葬物品見證貴族生活——
手戴玉飾 愛吃鳥翅
墓中的一系列發現,也在生動地還原著這位“西漢貴婦”的生活。
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墓主人左手手腕曾經佩戴的一個”手鍊”,上有5個玉飾組成,包括2件玉虎、1件玉鳥、1件玉珠及1件三角形墜飾,皆為指頭蛋大小。這位“西漢貴婦”生前非常愛吃一種鳥翅,因為在墓室前端,發現了20個漆耳杯,裡面有很多小鳥的翅骨,這說明生前生活水平很高。
一個意外保存下兩千年前的美麗——
倒扣銅盆下 露出西漢“絲綢”一角
除了玉飾手鍊,這次發掘棺槨內放置的隨葬物品,還包括3件小銅盆,2件彩繪漆器,數十枚五珠錢,數十枚剪輪錢和1件金指環。其中一個銅盆意外扣下的衣裳一角,讓考古人員非常欣喜。
原本墓主人衣裳已經全部腐朽,但就在墓室東部一個倒扣在衣服上的銅盆,蓋住了衣裳一角,避開了時空侵蝕,保留下痕跡,其餘部分已經朽化。初步判定應為絲綢類。“這個真的是意外,也非常重要。”丁岩告訴記者,留下來圓形部分的織物上有花紋,可見捲雲紋圖案,並保留了部分色彩,有紅色的痕跡。
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部部長趙西晨告訴記者,由於衣裳是多層疊加被扣住,目前已經灰化,所以暫時無法一層層提取。加之考古理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要從單件文物上獲取更多的信息,所以可能下一步將和國內相關機構聯繫,按照分析角度取樣,研究織物的加工流程、材質等,有望恢復傳統工藝。
留下太多驚喜——
西漢蘆葦制盛器 北方首次發現
在4月份打開M1墓耳室時,11組“竹笥”曾一度引起轟動,當時認為是古代一種竹製盛器,圓形稱為“竹簞”,方形稱為“竹笥”,因為很難保存,所以非常珍貴。昨日記者獲悉,在經過兩家國家級單位背對背檢測後,證實材質不是竹子,而是蘆葦編制的盛器。蘆葦這種有機材質在西漢可能使用的很多,但是在北方氣候條件下難以保存下來。
記者獲悉,目前這些編制容器恢復狀態良好,4月份發現的時候已經灰化,一口氣就能吹散。但是隨著加固的進行,目前編制容器已經變得有彈性,達到了提取的要求。是否提取,要看下一步張安世家族墓園的規劃,如果要蓋博物館那就就地保護,可能將作為一處文物景觀展示給市民。
墓園規劃
墓園發掘回顧 六大亮點意義非凡
家族墓擬建一座遺址博物館
昨日,記者獲悉隨著M1號墓發掘進入尾聲,西漢張安世家族墓園搶救性考古發掘暫告一段落。回顧3年的發掘史,為研究西漢時的建築工藝、喪葬禮儀、軍事制度、珍貴文物保存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價值。據悉,目前墓園14座墓中,還有一個中型墓葬和一個從葬坑未發掘。文物部門會將這裡建成一座遺址博物館。
亮點1
完整“列侯”級別西漢墓園
張安世家族墓園南北寬220米、東西長28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列侯級別的完整高等級的家族墓地,在201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墓園是以M8所在的墓園為核心的家族墓地,逐代向周邊延續擴大,由墓園到家族墓地變化的特徵明顯。從時空延續角度講,如此布局清楚、脈絡明晰、從葬豐富、諸要素齊全、墓主明確的列侯墓園更是難能可貴,有歷史學、考古學價值。
亮點2
西漢軍事制度最系統的資料
大墓從葬坑軍旅內容豐富,甲士俑的甲冑武器配備齊全,各坑俑均是獨立的作戰單位,具有完備的指揮系統,為西漢的軍事制度、軍隊建制等的研究提供了較為系統的資料。大量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和高級車馬資料的出土,都刷新了相應領域的考古認識。
這些從葬坑的出土物與眾多種類的隨葬器物,不僅等級高,而且由於墓葬年代清楚,器物演變的軌跡和序列清楚,從而成為考古學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資料,甚至時代標尺。
亮點3 千軍戰俑
其中在6座陪葬坑發現了“千軍戰俑”,酷似縮小的兵馬俑,有陶俑、木俑。在k6號坑內,數以萬計的陶俑雖倒在坑內,卻個個精神抖擻,面部清晰,紅紅的嘴唇,濃黑的眉毛,還有著各種髮式,有的神情凝重,有的面容祥和。雖然陶俑很多,卻很難找到同樣的臉。
亮點4
“長樂未央”瓦當
墓園祠堂發現了“長樂未央”的瓦當,這種皇家才用的瓦當,可見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可能為御賜之物。
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兩組早期瓷器,上均繪有“九頭鳥”圖案。《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說明當時“九頭鳥”圖形是吉祥的,隨後才被妖化,證明西漢時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亮點 5
精美漆器和蘆葦盛器
發現方形漆器雖已經是坍塌狀態,但是圖案非常漂亮,色彩豐富,呈現一種複雜高貴的氣質。北方漆器發現得很少,保存完整得更少。此次發現的精美漆器,可能因為木胎已經腐朽,只剩下漆皮,但依然十分罕見,價值極高。同時還發現了11組蘆葦盛器,北方難得保存下來,形狀依然清晰可見。
亮點6
建築工藝有了新發現
在這一墓地的發掘中,發現並確認了大型墓葬構築、填埋過程的複雜工序和工藝跡象,推斷應該是“御賜”,尤其是“將作”營建的物證和寫照,極大豐富了漢代社會喪葬禮儀制度研究資料,對於認識其他漢代高等級墓葬,進而對西漢帝王陵墓的構建和葬制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發掘花絮
發掘中多種
科技手段齊上陣
“千年等一回”的完整西漢墓
張安世家族墓園共有14座墓,只有M1號墓沒有被盜。“封門打開,它保持著2000年前的樣子,真是千年等一回。”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丁岩這么形容發掘的心情。為了更好更完整地發掘,讓更多古代信息保存展現給世人,因此整個發掘放慢了節奏,歷時半年多。同時,還運用了眾多科技手段,讓主墓溫度濕度恆定,保存更加完好。
本次的考古工作,沒有停留在用刷子、鏟子清理,停留在用鉛筆、尺子繪圖等傳統考古方式獲取信息的層面上,而是儘可能地採用新的技術和方法,最大可能地獲取信息。
在對M1號墓發掘前,考古人員抽取耳室、主墓室的氣體,顯示出氣體成分較複雜,其中氧氣含量較正常空氣含量低,濕度極高。測氣體實際上是為了解文物的最佳“生存環境”。隨後,又使用“胃鏡”(內窺鏡),分別對耳室和主墓室進行了勘察,發現紅色漆器、疑似墓主人的腿骨、金屬環等物品。並對主墓室搭建起了“隔離艙”,保持濕度和溫度恆定。還有一輛文物保護急救車停在發掘現場,車上有溫濕度等監測設備,可以第一時間開始急救。
因此,要先了解墓葬環境,探測文物保存狀態。後期在發掘清理過程中,依託省考古研究院強大的專家陣容,和文物保護人員的精湛技術,2000年前的一位列侯夫人所享用的禮制待遇和反映的社會狀況,將被一一揭露。
記者獲悉,本次發掘不僅注意墓葬的隨葬物品這些常態的遺蹟遺物,還注意到建造墓葬過程中反映的其他信息。在墓葬的墓道壁面上,觀察到兩千年前的支撐痕跡,這就是當時防止墓道壁面垮塌的措施。留在壁上的支撐,寬0.40米、長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