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正陽縣呂河公社新寺大隊下鄉,任知青組長;
1982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化工部長沙化學礦山設計研究院工作,助理工程師,曾任長化院駐青海省格爾木市青海鉀肥廠設計代表;
1985年8月至1997年1月,在鄭州工學院(現鄭州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任教,1987年晉升講師,1991年晉升副教授,1991年轉評高級工程師,先後任化工部基礎工程研究檢測中心主任、鄭州工學院結構試驗室主任、基礎工程教研室主任等職;
1997年2月調入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土木工程系工作,1999年晉升為教授,2002年被評聘為碩士生導師,2011年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2013年被評聘為博士後合作指導導師。曾任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主任,現任廣州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地基基礎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雜誌編委,參加國家標準《建築地基基基礎設計規範》、國家行業標準《建築樁基技術規範》的編寫,主持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建設管理標準》、《城市地下空間運營管理標準》的編寫。
2008年被評為"廣州市優秀專家",2012年被評為"廣州市傑出專家"。
主講課程
主講"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事故處理"、"地基處理"等本科生課程,"高等鋼筋混凝土結構理論"、"地基處理與複合地基"、"結構加固理論與技術"等碩士研究生課程、"高等基礎工程"等博士研究生課程。指導過碩士研究生22名,正在培養研究生12名。
研究方向
地基處理、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結構工程加固。
主要貢獻
承擔科研項目
主持參加數十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及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點工程。
1. 建設部項目:廣東科學中心環境岩土工程研究與套用,主持人。
2. 建設部項目:廣州大學城軟弱地基處理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主持人。
3. 廣東省科技攻關計畫項目:廣東科學中心土木建築工程災害防護研究套用,主持人。
4. 建設部科研項目:沿海地區深厚軟弱地基處理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主持人。
5. 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隔震減振新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的套用與研究,主持人。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間近百項各級各類科研、科技開發項目及重點工程,其中國家級重點工程4項,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16項,推動了建築隔震新技術首次在國內外的巨型鋼結構中使用,完善了飽和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和巨型鋼結構綠色建造技術,推進了重大工程項目低碳節能的發展,開展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技術創新,取得了多項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創新成果。
近5年來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以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科技平台建設專項)《綠色建築與新型建材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等縱向科研項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學》、《岩土工程學報》、《施工技術》、《建築結構》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9篇,其中EI、ISTP收錄20餘篇;
主編專著及教材30餘本,包括專著:《廣東科學中心建設科技創新》(科學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基礎工程測試技術與案例分析》(科學出版社,2012年)、《新編地基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科學出版社,2014年)、《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建築篇》(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
教學成果
主編教材25本,光碟2套,發表教學論文20餘篇,包括本科生教材《新編混凝土結構設計》(科學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規劃教材)、《新編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科學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規劃教材)、《建築結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十一五"規劃教材)、《土木工程事故處理》(科學出版社,2010年)、《地基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
獲獎記錄
主持的教學成果《加強混凝土結構課程建設、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006年獲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六屆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適應市場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人才》2000年獲廣州市第四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加強實踐性教育環節培養學生套用能力的研究》2004年獲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土木工程專業創新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2008年獲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加強混凝土結構課程建設、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006年獲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土木工程特色專業實習基地建設與教學創新實驗》2010年獲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4年被評為"廣州市優秀教師",2007年被評為"廣州大學教學名師"。
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4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的創新實踐》獲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隔震減振新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的套用與研究》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光纖健康監測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中的研究與套用》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廣東科學中心飽和軟土地基預處理技術研究與套用》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大型科技場館土木建築工程災害防護研究套用》獲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獲201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減震隔震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創新實踐》獲2013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光纖維健康診斷技術在重大工程結構中的研究與套用》獲201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排4)獲2013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