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

張子正蒙注

《張子正蒙注》是王夫之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他通過為北宋張載的《正蒙》一書作註解的形式,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子正蒙注
  • 說明王夫之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
  • 主張: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 年代:北宋
  • 出版:一九五六年九月
內容簡介,目錄,原文選載,

內容簡介

《正蒙》是張載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學思想的精粹,具體表現在這部著作里。朱熹曾經給這書做過註解,名《正蒙解》,雖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卻把他的理論歪曲了。後來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龍、陳伯達,清朝有李光地、冉覲祖張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確。王夫之的這部《張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闡明作者的思想,更進一步發展了張載哲學,而且對於原著上有些觀點表示不同的見解,對於字句的錯誤也作了不少的校正。《張子正蒙注》曾於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據太平洋書店本排印。

目錄

卷一
太和篇
參兩篇
卷二
天道篇
神化篇
卷三
動物篇
誠明篇
卷四
大心篇
中正篇
卷五
至當篇
作者篇
卷六
三十篇
有德篇
卷七
有司篇
大易篇
卷八
樂器篇
王稀篇
卷九
乾稱篇上
乾稱篇下

原文選載

張子正蒙注卷一
太和篇
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聖之功,下學之事,必達於此,而後不為異端所惑,蓋即太極圖說之旨而發其所函之蘊也。
太和所謂道,
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陰陽異撰,而其絪縕於太虛之中,契約而不相悖害,渾淪無間,和之至矣。未有形器之先,本無不和,既有形器之後,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涵,如水中涵影之象;中涵者其體,是生者其用也。輕者浮,重者沉,親上者升,親下者降,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皆陰陽和合之氣所必有之幾,而成乎情之固然,猶人之有性也。絪縕,太和未分之本然;相盪,其必然之理勢;勝負,因其分數之多寡;乘乎時位,一盈一虛也。勝則伸,負則屈;勝負屈伸,衰王死生之成象,其始則動之幾也。此言天地人物消長死生自然之數,皆太和必有之幾。
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來,謂始動而化之初;究,謂已成形體也。幾微,氣之初;動易簡者,唯陽健陰順而已。廣大,品物流形,堅固,體成而不易毀也。乾、坤有體則必生用,用而還成其體。體靜而用動,故曰“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無端。
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
太和本然之體,未有知也,未有能也,易簡而已。而其所涵之性,有健有順,故知於此起,法於此效,而大用行矣。
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太和之中,有氣有神。神者非他,二氣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陰與陽和,氣與神和,是謂太和。人生而物感交,氣逐於物,役氣而遺神,神為使而迷其健順之性,非其生之本然也。
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
此言體道者不於物感未交、喜怒哀樂未倚之中,合氣於神,合神於性,以健順五常之理融會於清通,生其變化,而有滯有息,則不足以肖太和之本體,而用亦不足以行矣。敔按:清通者,心之神,變化者,心之化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
見,實證之於心也。《易》曰:“陰陽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之謂也。健順合而太和,其幾必動,氣以成形,神以居理,性固具足於神氣之中,天地之生人物,人之肖德於天地者,唯此而已矣。
不如此,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待其已感、因事而效能者,才也;智則灼見道體,而知無不起,法無不效矣。敔按:知道見易,始謂之智;智不足而恃才,雖美如周公,亦不足稱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於太虛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氣自足也,聚散變化,而其本體不為之損益。敔按:理具陰陽,陰陽具理,理氣渾然,是為本體
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