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西

張太西原名張太瑞,漳浦縣石榴長興村前房人。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9歲時,父親逝世,母親除操勞全家生活外,還幫人家礱穀、舂米賺些錢,供他讀書。張太西自幼聰明伶俐,在家鄉讀幾年私塾,後到縣城逢源國小就讀,不久,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張太西在縣城讀書期間,閱讀進步書籍,接受革命思想。張太西輟學後在家勞動,就在家中辦起夜校,把自己接受的知識和新思想傳播給鄉親,幫助窮苦的鄉親識字和認識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太西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43年7月27日
  • 出生地:漳浦縣石榴長興村前房
人物履歷,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履歷

原名張天瑞,漳浦縣石榴鎮長興村人,1932年4月參加革命,次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村黨支部書記。先後任中共浦西區委書記、五南區委書記、平和縣委組織部長、浦南區委書記等職。“漳浦事件”後,積極支持紅三團重整武裝。1938年閩南紅軍北上抗日後,堅持在漳浦領導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任中共漳浦縣委書記,在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連續“圍剿”我抗日革命基點的惡劣環境中,堅持鬥爭,並組織同志分散隱蔽,開荒生產,保存革命力量。1942年元月,為通知縣委機關駐地的同志轉移,從龍嶺山中連夜趕到霞美鎮巷內村虎空岩,不幸被國民黨軍警包圍,彈盡負傷被捕。在敵人的監牢和法庭上,堅貞不屈,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同年7月27日英勇就義。

人物生平

張太西(1908-1943),原名張太瑞,福建省漳浦縣石榴鄉長興村前房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幼聰明伶俐,在家鄉讀幾年私塾,後到縣城逢源國小就讀,期間接受革命思想。不久,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回鄉務農。
1932年(民國21年)4月,中央紅軍攻克漳州、漳浦,革命風暴席捲全縣。張太西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意識到只有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才有窮人的活路。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中,協助紅軍做許多有益的事。民國22年2月,張太西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長興前房村黨支部書記,以長興為中心點,在附近的嶺後、寸石等地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成立農民協會,發動民眾抗捐抗稅,與土豪劣紳作針鋒相對的鬥爭,使小山城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
193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長興前房村黨支部書記,以長興為中心,在附近的嶺後、寸石等地發展黨員、成立農民協會、發動民眾抗捐抗稅、組建革命武裝,開展游擊戰爭。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在閩粵邊蘇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歷任中共浦西區委書記、五南區委書記、平和縣委組織部長、浦南區委書記等職,配合紅三團鞏固和發展閩粵邊區革命根據地,使浦南地區成為紅三團和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地區,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漳浦縣委開展鬥爭的主要基地。
1934年(民國23年)6月,張太西帶領游擊隊到長興,在祠堂設立隊部,公開升起革命紅旗,人民民眾為之振奮,反動土豪驚慌失措。9月,國民黨反動軍隊進攻長興村,張太西帶領游擊隊還擊,斃敵排長1人,士兵多人,為保存力量,游擊隊主動撤退到山坪頂基點村,召開慶功會,給革命民眾以極大的鼓舞。同年10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進行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國民黨反動軍隊配合地方反動民團,對靖和浦蘇區發動大規模的圍剿,妄圖消滅閩南紅三團。為保衛紅色根據地和革命武裝力量,張太西與吳庭堅等到梁山一帶另闢新區,深入龍潭、後井等村組織赤衛隊,配合紅三團作戰。同時,成立4個工作團,發展10多箇中共黨支部,建立中共浦南區委,張太西任區委書記。在此後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浦南地區成為紅三團和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地區,也是抗日時期中共漳浦縣委開展鬥爭的主要基地。
1937年(民國26年)7月,“漳浦事件”發生後,盧勝等百餘名紅三團指戰員突圍到梁山清泉岩,處境十分艱難。張太西與漳浦地方黨組織領導人一起,組織幹部、民眾送糧、送槍到清泉岩,支持重建紅三團,繼續開展革命鬥爭。同時,配合紅軍在漳浦下樓村鎮壓反攻倒算的土豪,鼓舞根據地民眾的鬥爭情緒。
1938年3月,(民國27年2月),閩南紅軍整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張太西在梁山一帶進行抗日宣傳,發動民眾參軍打日本,募捐支援前線,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在漳浦不斷製造摩擦,挑起事端,企圖削弱共產黨在民眾中的影響。張太西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對國民黨頑固派保持高度警惕,在根據地開展“二五”減租和“一元獻機”運動,發展基層黨組織,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1939年(民國28年)春,中共漳浦縣委委員蔡國叛變投敵,中共地方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這時,張太西接任漳浦縣委書記,在艱難的日子裡,臨危不懼,堅持革命鬥爭。他一面隱蔽革命同志,一面帶領游擊隊伏擊叛徒和反動軍警,拔掉敵人設定在下樓的反動據點。
1940年(民國29年),鬥爭環境更加惡劣,梁山一帶革命基點村經常遭受敵人的摧殘,並受到嚴密的封鎖,游擊隊沒法得到民眾的接濟。張太西帶領同志們轉移到金崗山開荒,進行生產自救活動。他白天與同志們一起吃野菜,開荒生產;晚上則帶領同志們到各村開展革命工作。敵人對張太西十分恐懼和仇恨,揚言:“抓到張太西,賞洋銀500元;抓到張太西,用石磨碾”。反動派抓不到張太西,就把張太西的妻子和8歲的兒子抓進監牢,傳話說:“只要張太西下山自新,就可把他的妻兒放出來,讓他全家團圓”。張太西說:“要我離開革命隊伍,辦不到”!敵人一計未成,又生一計,把張太西的妻兒具保釋放,妄圖放長線釣大魚。張太西識破敵人的詭計,沒有回家看望。民國30年,張太西帶領游擊隊轉移到龍嶺官真寮一帶開荒生產,在極端困苦的時刻,組織同志們學習中央的刊物,把新四軍、八路軍打日本的勝利訊息告訴大家,使大家認清革命形勢,堅定革命信念,認識到困難是暫時的,革命定會成功。
1942年(民國31年10月),縣委委員曾明智叛變投敵,漳浦地方黨織織再次受到嚴重破壞,鬥爭環境更加加險惡。民國32年1月29日,張太西得知叛徒告密,國民黨反動軍警將包圍中共漳浦縣委駐地霞美虎崆岩,為了保衛縣委機關和吳庭堅等同志的安全,他不顧個人安危,連夜從龍嶺官真寮趕到虎崆岩,同吳庭堅一起研究對策。敵人包圍虎崆岩,張太西與吳庭堅指揮縣委機關全體人員頑強抵抗,由於寡不敵眾,吳庭堅當場犧牲,張太西彈盡被捕。
1943年1月29日,張太西得知因叛徒告密,國民黨軍警將包圍中共漳浦縣委駐地霞美虎崆岩的情報。為安排縣委機關和同志們安全轉移,他不顧個人安危,連夜從龍嶺官真寮趕到虎崆岩,不幸被敵包圍。在突圍戰鬥中,因彈盡負傷被捕。在漳浦監獄中,他歷盡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始終堅強不屈,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革命品質;在敵人的法庭上,他慷慨激昂地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行,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1943年7月27日,張太西在漳浦縣城英勇就義。

人物評價

在漳浦監獄中,張太西受盡敵人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始終堅強不屈,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革命品質;並在敵人的法庭上,他慷慨激昂地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行。民國32年7月27日,張太西在漳浦縣城英勇就義,時年35歲。臨刑前,他不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張太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永遠活在漳浦人民的心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