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緒,1932年生,文職將軍,曾任主任、副主任醫師、主任軍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國緒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2年
- 出生地:遼寧省瀋陽市
- 性別:男
基本介紹,主要業績,
基本介紹
退休後被聘為研究員、高級研究員、終身研究員、客座教授、特邀編委、副主編、榮譽副主編、理事、副理事長、學術委員、學部委員、院士、名譽副院長、主任委員、榮譽會長。世界傑出華人聯合協會副主席、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在國內外、軍內外發表論文中部分獲全軍、空軍優秀論文,軍隊科技成果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個人64次立功受獎和榮譽稱號。7次評為優秀黨員,他領導的科28次獲獎。空軍、省市報刊、《中國民政》、電台、電視台報導22次,並獲優秀論文二、一、特等獎和優秀科研學術成果獎(含一、特等獎)各多項;中華、國際金獎32項;中華、國際勛獎章90餘枚。主要業績和論文298次入編全國性文集,191次入編系列叢書(名典)。
主要業績
為人民服務是我最大的幸福
陽光普照中華大地,灑向人間都是愛。軍愛民,軍民魚水情,情深似海;民擁軍,人民愛護解放軍:恩重如山。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是我軍民關係的光榮傳統。這個傳統,哺育了一代代人,也哺育了我,教育了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在這個傳統精神的照耀下,植樹造林、修水庫、搶險救災、撲滅山火、扶貧助學,在愛民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令人欣慰的腳印―-
我工作在廬山療養院。20多年前,我剛過不惑之年。那年秋天,沿著逶迤的山路,艱辛的察訪需要照料的孤寡老人,獲悉11戶烈屬、五保老人有各種困難,我非常同情。為了讓老人過好晚年生活,我把照顧老人的事攬過來,這是人民子弟兵的神聖職責。老人們期待的眼光漸漸使我從一個人的自發行動,逐漸形成為全家全科人的自覺行動。
冬天來臨,廬山雨雪紛飛。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生活用品上不來。我住的山坳舊樓,五面透風,山牆滿是冰霜,水管凍結,經常斷電;缺柴缺煤,別說洗澡,連生活用水都無法保證,煮飯都困難。
夜裡,鋪上蓋三床厚被,凍冷的雙腿都暖不過來。令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環境未能消磨我的意志。一位位孤寞老人的家境,燃燒著我的信念之火。朔風呼嘯,山上很多人都在家圍著火爐“貓冬”。可是我想到更多的是孤寡老人的禦寒問題。我對待這些老人如親人,滿山遍嶺拾柴,把枯死的樹、廢木料鋸成小段,劈成細條,紮成一捆一捆,送到老人家中。每逢天降大雪,體弱病殘老人過冬有困難,我就把家中取暖用的木炭,一筐筐挑去送給老人取暖。周大娘的棉衣破了,我和老伴把未用過的棉衣、絨褲找出來送去。老人們感動地說,你們送來的棉衣、木炭暖了我們的身,你們的深情厚意暖透了我們的心。他們逢人便說,“社會主義好、解放軍親”。
山上需要照顧的11戶老人的名姓、住址我都一一記錄下來,給每位老人的身體情況和生活狀況建立了卡片。什麼時候檢查身體,什麼時候送藥打針,什麼時候為誰買米買煤,都記得一清二楚。
冬雪漫天、冰雪封路。我常默默地操起鐵嵌鋼釺鏟雪破冰,清理台階道路,方便過往民眾和車輛。有一天,我外出走訪老人,發現住在廬山蓮谷路旁山上梅婆婆家後門的石階和水溝坍塌。我擔心老人出門時,上下不小心發生意外事故。回院後,我向領導匯報,領了一筐水泥,借一把瓦刀,招呼幾個同志,一起把石條移開,剷平石基,找來石片墊好,用水泥封牢,修好石階和水溝,我踏上去試了試,又平又牢固,消除了隱患。我們雖然幹得渾身是汗,寒風吹來冷得發抖,但自己一顆懸著心終於放下來了。
在送溫暖活動中,我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滾燙的愛心撫慰每一位老人。我發揮一技之長,為老人解除病痛。1983年烈屬王大娘兩手染上灰指甲病,手指麻木,生活極為不便。我經院領導同意後,把老人接到療養科做了手術,並派兩名護士精心護理,很快王大娘的雙手治癒,麻木感消失,重新長出新指甲。
類似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會遇到幾次。平時備用的藥品用完或不足時,我就掏錢買藥給五保老人送去。1985年張大娘關節痛,需要香風油精,廬山、九江連一盒都買不到。我乘到開封出差的機會,買回幾包,治好了老人的病痛。
凡是老人們需要解決,實在無力做到的就向管理局(鎮)民政處(局)的領導匯報反映。有一位老人住的是危房我經過多方協商,給危房老人調換了新居。許多老人患有多種疾病,我就每周按時把藥送過去。我還從武漢醫藥公司、北京同仁堂買了急需的中成藥備用。
1988年梅婆婆年屆84歲,老人手腳浮腫,全身大小關節腫痛,翻動困難,非常痛苦。見我就哭訴:“今年過不了84,過不了生命這個坎”。我盡力安慰老人,蹲在老人身邊為老人按摩腫痛的關節。工作之餘,我常和老伴帶著大兒子從南昌捎來的大補人參酒和北京同仁堂買來的健脾利濕、壯腰補腎、軀風止痛的中成藥去看望老人,幫助老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配合手法治療按摩關節止痛、消腫。幾經細心治療,老人終於康復,心情舒暢,又能從蓮谷路下山,步行到牡嶺鎮活動。她活到了90歲。
20多年我排除各種阻力干擾,堅持每周一、二次訪問生活困難的老人。我和同志們逐山逐谷為他們買米買菜、送炭、挑水、燒飯、洗衣、拆洗被褥,整理室內衛生,為病殘老人餵湯餵飯,為病重老人靜脈點滴……,我走遍了廬山的各條街道、山谷,義務為老人服務。每逢佳節,我為他們送上年畫、對聯、節令食品,與老人話家常、唱歌慰問老人給他們聽,讓他們老人們的臉上綻開笑容,讓他們孤寂的家中充滿融樂的笑聲。
月轉星移,隨著歲月的推移,我也由不惑之年進入古稀行列。在我關愛服務的老人中,有八位走完了人生旅途,帶著欣慰和子弟兵的情誼先後告別了人世。關心他們的精神在跨越4個年代擁政愛民活動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一代代新人,也把我煉成一塊軍營中堅強的鋪路石。
歲月的風霜蝕去我壯碩的身板,在別有一番“廬山戀”的戀歌里,我頭上掛滿銀絲,多病的身軀又染上左心舒張功能障礙,下肢浮腫但我依然懷著共產主義信仰、構建和和諧社會的愛心、回報社會主義的追求,服務人民是我最大的幸福。現在,我仍在執著地踐行“三個代表”思想,出入四季風雨中,盡力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