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民,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也是大熊貓“放歸山林”計畫的倡導者。兼任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
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同年申請到條件十分艱苦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工作至今。
第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委、省政府第二屆四川創新人才獎,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推動林業科技進步重要貢獻獎。2005年經國家林業局報中宣部批准被確定為全國“時代先鋒”宣傳典型。
人類首隻放歸山林的大熊貓‘祥祥’意外死亡後,受到各路媒體、觀眾、甚至是家人的責難和非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和民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
- 職業:教授級高工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愛達荷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大熊貓“放歸山林”計畫的倡導者
人物經歷
人物事跡
1985年,張和民同志參加了我國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的全國第二次大熊貓普查,他和所有的普查隊員一起,走遍了高山峽谷,密林深處,只要是可能有大熊貓棲息的地方都有他們的足跡。大熊貓一般棲息在海拔1800米到3400米的高山上,因為在海拔1800米到3400米的地方才會分布有大熊貓的主食竹類冷箭竹和峨眉山玉竹,1983年,邛崍山系竹子大面積開花死亡,大熊貓的活動範圍也開始擴大,進行大熊貓普查工作的難度也就相對加大。作為普查隊中的一員,他白天翻山越嶺,一路披荊斬棘,不辭辛勞,晚上又開始孜孜不倦地翻譯和整理獲得的大熊貓信息和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讓他獲得了大量的野外大熊貓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他的努力、勤勞和踏實還得到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肯定和讚揚,並通過四川省林業廳給予了獎勵。1986年,他被送往美國留學,攻讀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牽念著可愛的大熊貓,1989年底,他拒絕了國外科研機構的挽留,毅然回到臥龍。而此時的大熊貓保護事業陷入低谷,曾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興致勃勃的中外專家和一些科研人員帶著遺憾紛紛離開了臥龍,大熊貓保護事業舉步維艱。1990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重點由大熊貓野外救護轉向以大熊貓生理生態、飼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這是大熊貓保護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張和民帶領研究中心留下來的六位年輕大學生,頂著壓力,承擔了林業部下達的“1991——1994年度臥龍大熊貓繁殖攻關”計畫。
1991年,正是大熊貓人工哺育技術進行全面研究的時候。為了探索大熊貓幼仔的人工哺育有效途徑,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與北京動物園合作,將一隻未吃過母乳的大熊貓初生幼仔“綠地”進行人工哺育。為了讓“綠地”能夠安然度過生命危機,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全天候24小時的守護在“綠地”的身邊,張和民同志更不例外。餵奶、刺激排便、觀察行為,張和民同志和科研人員們一起精心呵護著“綠地”。儘管在“綠地”身上,他傾注了所有的愛心,儘管為了讓“綠地”有足夠的生長機能,他給它餵食乳酪,不分日夜地守護在它的身邊,但“綠地”在來到世界的第160天以後,最終還是走向了死亡。當張和民同志顫抖著的手碰觸到“綠地”還帶有餘溫的身體時,他忍不住落下淚來,在當時,他唯一能感覺到的是一種揪心的疼痛在心底里止不住的蔓延。但儘管如此,“綠地”的存活時間在當時沒有輔助母乳的人工哺育技術條件下還是創下了新記錄。而“綠地”存活時間的長度也增強了他和科研人員繼續進行人工哺育技術研究的信心。
在探詢大熊貓人工繁殖有效途徑的過程中,每當他守候在臨產大熊貓媽媽的身邊的時候,他都盼望著大熊貓媽媽能產下健康的雙胞胎。但每想到雙胞胎的時候,他的心裡又總是矛盾的。畢竟人工哺育大熊貓幼仔的技術難關還沒有得到攻克,怎樣去讓幼仔安然地活下來並健康的成長,成了他心中的一塊巨石,這塊巨石時刻提醒著他要努力地去探詢大熊貓繁殖的奧秘,破解大熊貓的遺傳代碼,從而為保護大熊貓這一珍稀瀕危物種,把它們從滅絕線上拉回來作出自己的貢獻。於是,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大膽創新,背水一戰,常常沒日沒夜地呆在實驗室,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忘記了身邊的親人。他的研究成果為大熊貓的繁殖和大熊貓種族的延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不僅圓滿完成了“1991--1994年度臥龍大熊貓繁殖攻關”計畫,同時在21世紀初,還初步攻克了大熊貓人工繁殖史上“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大難關,使大熊貓幼仔的成活率達到了100%,雙胞胎的出生率也越來越高,而他害怕養不活大熊貓雙胞胎幼仔的擔憂也隨著人工哺育幼仔技術的提高和完善而煙消雲散。張和民也獲得了“大熊貓爸爸”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