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秋,男,漢族人,1957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山東省鑫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懷著一份對棉花良種的獨特感情和一份執著的信念,於2001年牽頭組建了股份制民營企業——山東鑫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友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7年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張友秋,經過10年的摸爬滾打,公司註冊資金由50萬元,迅速膨脹至今天的3080萬元,員工258人,其中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62人。由單一從事棉花良種引進、生產、加工的小企業,發展到今天成為育、繁、推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資產現已達2億元,累計推廣棉花良種2000萬畝,輻射全國10個省市、260個縣市區。
頭條君獲得了一份鑫秋農業今年4月7日召開的內部會議紀要檔案圖片顯示,上述5名董事均簽字認可“涉嫌虛構資金、利潤,並直接指揮財務工作人員編制財務報表、挪用公司募集資金,使公司賬面造成巨大漏洞,張友秋董事長負有首要責任”。
主要事跡
多年來,身為企業家的張友秋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的經營發展當中,在自主科技創新、良棉科技推廣、回報民眾回饋社會、加強企業黨建等方面發揮了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將創先爭優的精神實質落實到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之中。
將自主科技創新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
從懂事起就與棉農有著深厚感情的張友秋,深深理解農民的辛勞,深知種子科技創新在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司從創建之初,他堅持遵循“以科技為先導,以誠信為根本,視質量如生命,靠創新求發展”的企業理念,恪守“做生意先要做人,講效益更講良心,不制售假冒偽劣,讓農民種著放心”的經營原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棉花新品種,打造自己的品牌。
公司的發展需要品牌,良種的繁育需要科技的引領。他以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先後投資800多萬元組織成立了山東省開放式植物組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德州市棉花研究所兩個研發機構,將其打造成鑫秋公司的核心。同時,成立棉花育種室、轉基因安全研究室、種子檢測檢驗室、綜合實驗室、考種室、栽培研究室、農業氣象站、自控模擬氣候發芽室等,完備了棉花良種培育的全程技術創新的硬體條件。為提高種子的科技含量,公司聘請吳孔明、曲輝英、郭三堆、郭育元、郭香墨等20多位國內知名棉花專家擔任公司技術顧問。同時,聘請許子初、李其軒等當地棉花專家常年擔任技術顧問,並以優厚的待遇招收農科專業大學生30多人到公司就業,師從老專家一道進行科技攻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司自主研發的“鑫秋”牌系列棉花新品種先後參加全國和省級試驗示範。常規抗蟲棉新品種“鑫秋1號”,以高產、優質、易管理的優勢,通過了全國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這是德州市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棉花新品種,也是山東省第一個由民營企業自主選育的通過國家審定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種。雜交抗蟲棉新品種 “鑫秋2號”通過全國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鑫秋4號”通過了山東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
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捨得在技術研發上投入這么多資金時,身為企業家的他,回答的不是為了企業的利潤,而是為了中國農業種子產業的自主智慧財產權。他說,中國人只有掌握了自己的種子智慧財產權,才能造福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才能真正使廣大農民民眾受益,使希望的種子在民眾心中“生根發芽”。
將良棉科技推廣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
“良種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高科技的載體。良種還得有良法,配套服務才能增產增收。” 這是山東鑫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家經”,也是張友秋把握的市場法則,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觀”。他帶領公司大力推廣良棉科技,為棉農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
為提高民眾科學植棉的意識,提高棉花的產出效益,公司對產品實行全程跟蹤服務。每年邀請山東農業大學、德州學院的教授舉辦棉花專訓班,組織棉農學習棉花栽培、育種、植保、土肥、農業氣象、種子加工和市場行銷系統知識,今年已有5000多人參加了培訓。為加大“鑫秋”棉種種植技術培訓力度,公司還創辦了《鑫秋科技》報,每期印數達到5萬份,直接送到農民民眾手中。同時,拍攝製作棉花科技知識電視節目,在各地電視台播出。公司還通過網站適時發布科技知識、氣象預報,根據農時季節,及時指導棉農採取技術措施,抓好棉田管理。
通過連續幾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鑫秋”牌棉種累計推廣面積達2000萬畝,大大提高了民眾植棉效益。張友秋認為,良棉推廣不能看重企業的效益,要將棉農的收益放在第一位。在不斷研發新品種的同時,公司對每一粒種子的質量直接負責。鑫秋公司自有良繁農場4萬畝,專用實驗用地770畝,外地良繁基地3萬畝,年生產、加工包衣棉種能力達1000萬公斤。經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多年抽檢,種子純度、淨度、發芽率三項重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國標一級種子的標準,在所有被抽檢單位中名列前茅。2007年,鑫秋牌系列棉種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全國僅有五家棉種生產企業獲此殊榮。
通過新品種的推廣和良種良方配套栽培技術的套用,使棉農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畝增收150元以上。使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種子技術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民眾,實踐了他入黨時的宣言,為黨的事業奮鬥,為百姓的幸福安康奮鬥。
將回報民眾、回報社會作為自己的“基本責任”
多年來,張友秋不忘回報民眾社會,在抓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發揮了企業的社會效益。
張友秋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將“二十四孝”圖掛在企業文化長廊顯要的位置。他教育員工:“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會成為父母,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為了能讓孤貧兒童重返校園,自2007年起,他每年拿出1.5萬元常年資助30名孤貧兒童上學。做起了這些孩子的“代理媽媽”。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都租一輛大客車,親自帶領他們暢遊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暢遊馨秋生態科技園,讓他們享受親情關懷。
2008年,一場突發災難降臨汶川。第二天,張友秋掏出1000元錢捐助災區,又繳納了2000元的特殊黨費,組織公司全體員工捐款33750元。今年,同樣的天災降臨玉樹、舟曲,張友秋和他的員工們一次次獻出了愛心。夏津縣今年遭遇了五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公司的良繁基地也遭遇了洪澇災害。在公司捐助受災民眾的動員會上,張友秋深情的對廣大員工說:“我們公司雖然遭了災,但我們比棉農兄弟們抗災能力強,公司的宗旨是一切為了農業,一切為了農民,現在農民兄弟們遭了災,我們要伸出援助的手”。在他的帶領和號召下,公司員工捐款15000元,是全縣民營企業捐款最多的企業之一。
將加強企業黨建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內容”
公司事業做大了,張友秋時刻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帶領公司員工共同進步。只有人心齊,才能泰山移。張友秋注重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003年企業成立黨支部,這是夏津縣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民營企業之一。2009年成立黨總支,下設四個黨支部,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黨員達到65人,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公司設立了四個黨員先鋒崗。黨組織緊緊圍繞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凝聚人心,做企業最有用的好員工”活動,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公司黨支部連年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2007年7月,被市委授予“德州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
公司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贏得了員工的信任和讚譽。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黨員的感召力,促進了鑫秋公司的健康快速發展。鑫秋公司被評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鑫秋”牌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鑫秋”牌系列棉花良種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
張友秋同志先後榮獲“山東省建國60年影響山東60位新魯商”、“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十大傑出人物”、“山東省100位鄉村科技之星”、“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德州市優秀企業家”、“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個體私營經濟踐行科學發展觀帶頭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