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隆

張修隆

1918年,張修隆出生在里隆村,國小尚未畢業的他跟隨舅舅前往南洋謀生。1939年,他積極回響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回國參加抗戰,成為第九批回國的南僑機工,在滇緬路上運送汽油,支援前線。1949年回文昌定居。

他是海南日報2009年開展“重走滇緬路”大型報導後,於2010年8月在海南發現的一名南僑機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修隆
  • 國籍中國
  • 籍貫:海南文昌抱羅鎮裡隆村人
  • 出生日期:1918年
  • 主要成就:參與滇緬公路運輸
人物經歷,慷慨赴國難,前線急行軍,返鄉與榮耀,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慷慨赴國難

 在1939年2月到9月的半年時間裡,3200多名熱血僑胞哼唱著由田漢、聶耳共同創作的《告別南洋》,從彼時尚且安逸的南洋奔赴烽火遍地的祖國,張修隆便是其中之一。
1918年,張修隆出生在里隆村一個貧寒家庭,受生活所迫,國小尚未畢業的他跟隨舅舅前往南洋謀生。到了1939年,他積極回響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回國參加抗戰,成為第九批回國的南僑機工,被分配到國民政府軍政部西南運輸處華僑互助社工作,在滇緬路上運送汽油,支援前線。

前線急行軍

到達昆明後,張修隆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了汽車駕駛及維修培訓,加入了疾馳在滇緬公路的運輸車隊中,將一批批物資運送到抗戰前線,和戰友一道連線起了抗日戰爭最後的生命線。
除了保障著抗戰滇緬公路外,他還往返於昆明、貴陽和重慶之間的盤山公路上,其中黔滇公路里那著名的“二十四道拐”,他已記不清走過多少次。高低起伏的滇西山脈中,張修隆一次又一次躲過了敵機的轟炸,將一桶桶汽油運送到昆明、仰光,保障著運輸隊的暢通。
對於那時的中國,滇緬公路就是大動脈。根據現存的資料統計,1939年至1942年之間,南僑機工共搶運了50萬噸軍需物資。由於部分物資資料遺失,實際運送物資的數量會更多。1940年,侵華日軍研究中國軍力變化的數據後發現,經過幾年的戰爭,中國軍力反而比1938年增強,其中步槍增加到150萬支,輕機槍6萬多挺,其他火炮2650門。這一切,離不開南僑機工們一次次冒著危險,從仰光出發,經過曲折險峻的滇緬公路,穿過怒江之上的惠通橋,將彈藥物資送往昆明。

返鄉與榮耀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其後5個月時間裡,泰國、寮國、高棉、緬甸等國相繼淪陷,孤立無援的仰光港在1942年3月7日陷落,滇緬生命線逐步被瓦解。1942年5月,怒江上連線滇緬路的通道——惠通橋,被撤退的國民黨軍隊炸斷,國民政府遣散了南僑機工。而戰爭仍在繼續,張修隆被迫在昆明機場找到一份工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他復員返回新加坡。
1949年9月5日,新加坡移民當局給張修隆簽發的一份證件。1949年9月5日,新加坡移民當局給張修隆簽發的一份證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修隆選擇回到魂遷夢繞的故鄉。
養鷯哥是張修隆晚年的一大愛好。養鷯哥是張修隆晚年的一大愛好。
98歲的張修隆老人與家人在村中的生活場景。98歲的張修隆老人與家人在村中的生活場景。
 張修隆回鄉後,成為一名普通的農民。1950年,32歲的張修隆經人介紹,與文昌抱羅鎮錦簡村21歲的女子黎慧英結婚,夫妻倆過上平淡的農家生活,育有兩兒兩女。張修隆會木工手藝,是當地有名的木匠。他為人低調,樂於助人,和村民相處得很融洽。對於自己曾經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這段經歷,張修隆依舊守口如瓶。
 一次偶然的機會,從遺物里發現父親陳亞九也是南僑機工的樂東人陳雄找到媒體,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南僑機工這個快要被遺忘的名字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而遠在雲南昆明的南僑機工檔案館裡,也發現了張修隆的資料。不管是張修隆的老伴還是子女,都想不到這個平日裡和藹的老人曾有過一段熱血的經歷。
 2015年年中,曾有一份特殊的邀請函寄到張修隆位於抱羅鎮裡隆村23號的家中,那是一份來自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典禮的邀請。打開邀請函的剎那,已經98歲高齡的老人兩眼含著熱淚,久久不語。遺憾的是,因為身體原因,張修隆最終未能成行。

所獲榮譽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近日,由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折志凌率團,到抱羅鎮裡隆村看望98歲的南僑機工張修隆老人,並為他佩戴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折志凌:“咱們抗戰勝利,這個日子,中央一直沒有忘記咱們的老戰士、老同志、老英模、老革命為抗戰做的貢獻,所以中央專門做這個決定,為全國的抗戰老戰士,包括咱們這個南僑機工佩戴紀念章。”
雲南南僑機工團體贈送給老人的“赤子功勳”書法。雲南南僑機工團體贈送給老人的“赤子功勳”書法。
2012年,海南省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頒給張修隆的榮譽證書。2012年,海南省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頒給張修隆的榮譽證書。
張修隆獲得的一枚紀念勳章。張修隆獲得的一枚紀念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