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張伯卿公館原系官僚張伯卿的私人宅邸,始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歷時3年,耗白銀4萬兩建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伯卿公館收歸自貢市人民政府所有。
1955年,自貢市人民政府根據人民代表提議,將張伯卿公館所在的“張家花園”定名為貢井人民公園,供民眾遊覽。
2017年8月,張伯卿公館維修保護項目竣工初驗完成。
2017年12月,自貢市爭取到中央資金480萬元,對張伯卿公館保護修繕二期工程。
2019年,張伯卿公館維修保護工程順利通過終驗。
2020年12月30日,張伯卿公館維修保護工程(二期)通過國家文物局驗收。
2020年11月,貢井區面向社會徵集包括張伯卿公館在內的貢井歷史老照片。
2023年9月1日,位於自貢市貢井區張家花園內的“羅馬樓”(“國保”張伯卿公館),歷經7年修復,項目一、二、三期工程全部完工。
2023年10月,在“貢井-榮縣政協書畫展”結束後,張伯卿公館將被打造成為“鹽商居家生活體驗館”,復原式陳列民國時期鹽商生活用具等。
建築布局
張伯卿公館建築面積1148平方米,有房間14間,組成三列廳樓,前廳面闊3間19米,進深1間6.5米,後廳面闊4間16.4米,進深1間8.3米,左側廳面闊4間19.3米,進深1間8.5米。張伯卿公館主樓是一幢二層外廄式磚結構歐式建築,建築工藝考究,主體採用縱橫牆承重及木樓屋架、檁條承重,牆壁及望板為石灰粉刷,室內家俱門窗均以名貴木材製作。飾有花、草、魚、果等灰塑小品,內側走廊以園柱、方柱支撐,柱面以水泥、白灰加糯米漿調製的沙漿塗抹,再嵌以卵石抹平,由四川著名工匠楊錫三製作,青瓦屋面。張伯卿公館以建築語彙構建了自已獨特的園林建築藝術形象。張伯卿公館主樓及其花園內,亭、台、樓、閣、湖、榭、花徑,構成了一座既恢宏氣派,又緊湊散漫的園林式建築群。
建築特色
張伯卿公館的樓房布局典雅,裝飾華麗,橫開雕花木窗,既具有裝飾性,又釆光通氣。門前為石砌月台,起觀景台之作用。各樓間建有廊道,以雕花石柱隔以層次,
廊檐、柱礎、屋頂、樓攔皆雕塑人物、動物、花草等圖案。
張伯卿公館以豐富多彩的建築語彙構建了自己獨特的園林建築藝術形象。公館主樓(俗稱羅馬樓)及其花園(俗稱張家花園)內,亭、台、樓、閣、湖、榭、花、徑,構成了一座恢宏氣派、緊湊散漫的園林式建築群。主樓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建築藝術水平高,幾乎囊括了西方重要歷史時期的建築語彙,如拜占庭、羅馬拱券、哥特尖拱、巴洛克曲線、洛可可裝飾等。設計師運用東西方各種建築基因,建設了這座中西合壁的建築。
文物遺存
“羅馬樓”帶花格的50扇門窗副窗中,僅有10幅完好,32幅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8幅已不復存在。現存的保存完好和損壞木雕門窗,在不同年代共被刷了四層漆,包括紅、黃、綠三種色以及底層原始的桐漆,已被修復。
文物價值
張伯卿公館園內的西式洋樓——羅馬樓是中西建築結合的典型代表,是近代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文物、文化、歷史和建築學研究價值。是張伯卿作為資本家在貢井實業經營工廠的實物見證。
張伯卿公館表現了豐富的建築語彙,成功構建了獨特的園林建築藝術形象,成為“協同自然、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是主樓“羅馬樓”建築藝術水平極高,其集仿風格在整箇中國近代建築體系中獨樹一幟,具有特別的寓意。
歷史文化
張伯卿,貢井張家花園曾經的園主。曾擔任過什邡縣縣長、德陽縣徵收局局長、四川邊防軍統籌處處長、四川印花局局長、內江縣城防司令、國民政府財政部菸草專賣局局長等職,也是自貢當年的實業家、大鹽商之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病逝於重慶,享年56歲。
2023年9月,張伯卿公館舉辦貢井老照片展和貢井兒童漫畫展;10月初,貢井區在此舉辦“貢井-榮縣政協書畫展”。
保護措施
1995年9月,張伯卿公館被自貢市貢井區人民政府成為貢井區文物保護點。
2013年3月,張伯卿公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繕
2015年,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蔡光潔下派到貢井區任副區長,他先後帶領兩批美術專業研究生對雕花門窗包括灰塑部分做系統的研究。經多方努力,歷時半年,對殘缺部分圖樣完善,修復了40門窗。
旅遊信息
地址
交通路線
開放時間
張伯卿公館對外參觀時間為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每周二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