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方劑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家坤。《張仲景方劑研究》是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林家坤教授學習張仲景方劑的析疑與臨證心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仲景方劑研究
- 作者:林家坤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689047
《張仲景方劑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家坤。《張仲景方劑研究》是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林家坤教授學習張仲景方劑的析疑與臨證心得。
《張仲景方劑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家坤。《張仲景方劑研究》是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林家坤教授學習張仲景方劑的析疑與臨證心得。內容簡介《張仲景方劑研究》是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林家坤教授學習張仲景方劑的析...
《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是2005年1月1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鑫。內容簡介 《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由彭鑫、王洪蓓共同編著而成。《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共四章,第一章結論,闡述疾病的命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疾病的...
《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第2版)》以仲景湯方的現代藥理研究及現代臨床套用為重點,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綜合整理,反映出當今我國乃至國際上在仲景湯方藥理研究方面的實際水平。為教學、醫療提供較為系統的參考資料,為進一步深入...
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第3版)《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第3版)》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張仲景醫學全書張仲景方劑學》是201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呂志傑主編的《張仲景方劑學(第2版)》第一章概論從總體上對經方的概念、命名等13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講解;第2-26章把傷寒、金匱的252首經方統一按...
《張仲景方證理論體系研究》是201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賈春華。內容簡介 方法:從蘊涵理論研究《傷寒論》中的條件句;從命題態度探討《傷寒論》中含有“必然”、“可能”;“應該”、“可能”等模態詞的條件句,挖掘孕育其中...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醫學家,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
《臨床仲景方劑學》是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1日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鄧鑫、 胡久略 、 梁健 。內容介紹 《臨床仲景方劑學》以張仲景學術思想為主線,選擇體現基本治法的仲景基礎方、代表方為平台,使讀者掌握、領悟仲景方劑的組方原理、...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張仲景藥浴劑型有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等,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中國醫藥考盛讚:醫聖張仲景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為此,...
《醫中聖人張仲景(傷寒論篇)》是2020年華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從明、鄭建軍。內容簡介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其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被稱為“方書之祖”,稱其所創方劑為“經方”。《醫中聖人...
張仲景方劑臨床套用(第3版)《張仲景方劑臨床套用(第3版)》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套用》是2005年2月1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勇謀。內容簡介 本書按方劑功能分為治表劑、攻下劑、涌吐劑、和解劑、溫陽散寒劑、清熱瀉火劑、理氣理血劑、祛濕劑和化痰劑、補益劑、收澀劑,...
《張仲景治陽三十六法詮解》是2019年12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家坤。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張仲景治陽三十六法鉤玄》的姊妹篇,重點以詮解的形式對治陽三十六法逐一進行剖析,對每一法分別從用藥簡述、方劑簡述、其他...
《大國醫系列之傳世名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卷)》全面收錄了張仲景《傷寒論》中所載醫方,並對古今醫家套用張仲景《傷寒論》方劑的醫案及臨床報導進行篩選整理,擷英取華,彙編而成。《大國醫系列之傳世名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
醫聖張仲景研究 《醫聖張仲景研究》是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太祥。
第一節 張仲景方劑發展源流 第二節 張仲景方方族的概念及研究現狀 第二章 桂枝湯方族 桂枝湯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龍骨...
日本學者的《醫籍考》引《醫林列傳》說,張仲景“其書為諸方之祖,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故後世稱為醫聖”。1993年國際著名的英國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推舉世界醫學偉人291位,張仲景名列第3位,居中國醫學史第一位。目錄 序一 ...
第四節 張仲景醫學對方劑學的影響 / 212 一、組方原則 / 212 二、劑型與煎服法 / 214 三、方藥劑量 / 215 第五節 張仲景治未病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 215 一、未病先防 / 215 二、既病防變 / 217 三、瘥後防復 /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