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二,1928年8月15日出生於福建惠安,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
1947年張乾二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1987年至1992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張乾二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式化的攻堅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乾二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惠安
- 出生日期:1928年8月15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代表作品:《多面體分子軌道》《有限群基礎理論及其在物理與化學中的套用》
個人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1928年8月15日,張乾二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古城的一個書香門第。國小畢業後,他考上集美中學。但是由於當時抗戰爆發,集美中學被迫遷到安溪的文廟。年僅12歲的張乾二每次得花3天時間徒步到安溪上課。
1947年,張乾二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就讀。
1951年,張乾二從廈門大學本科畢業後,被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時任廈門大學理學院院長盧嘉錫。
1954年,張乾二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54年—1962年)、副教授(1962年—1978年)。
1978年,張乾二晉升為教授,並歷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63年,張乾二參加了唐敖慶教授在吉林大學主持的“配位場理論”研討班,在唐敖慶教授的指導下,與來自全國的其他教師一起共同開展配位場理論的群論方法研究。
1987年,張乾二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至1992年)。
1991年,張乾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乾二在配位場理論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係數性質和計算方法,使計算方法標準化,並將弱場和強場理論的計算相互溝通,改進和簡化計算方法的普適化。發展了分子軌道圖形方法。在原則簇化學鍵理論研究中推導出旋轉群─點群變換係數的閉合表達式,為簇骼多面體分子軌道的構造和計算的統一處理提供了可能。在探索簇合物電子結構的基礎上,提出多面體分子軌道理論方法,既可對簇合物的電子結構進行定量計算,又可對所給結構的合理性作出定性的判斷和解釋。在多電子體系的量子化學研究中,套用群論中的雙倍集方法,統一解決了多體理論方法中一些重要係數的計算問題,如點群耦合係數、酉群內外積耦合係數等,並提出一種與經典結構式相對應的新型多電子體系波函式(鍵表),建立了價鍵理論的對不變式方法與直觀的化學反應規則,為多電子體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種鍵表酉群方法。
- 學術論著
截至2010年12月,張乾二在中國國內外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出版4部專著,1部譯著。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1960.04 | 《分子的結構及物理性質》 | (蘇)М.В.Волькенщтейи著;張乾二等譯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981.04 | 《休克爾矩陣圖形方法》 | 張乾二編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987.11 | 《多面體分子軌道》 | 張乾二等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989.05 | 《原子結構》 | 張乾二主編;施彼得編著 |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9.12 | 《分子結構與化學鍵理論》 | 張乾二主編;林連堂編著 |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1.02 | 《角動量理論與原子結構》 | 張乾二,王銀桂編著 |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2008.07 | 《張乾二院士論文選集》 | 張乾二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8.07 | 《多面體分子軌道 第2版》 | 張乾二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8.05 | 《有限群基礎理論及其在物理與化學中的套用》 | 張乾二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 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82年 | 配位場理論方法 | 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1984年 | 休克兒矩陣圖形方法 | 省高教廳科技成果一等獎 |
1987年 | 多面體分子軌道方法 |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1989年 | 群論方法在量子化學中的新套用 | 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1991年 | 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1993年 | 鉬、鐵、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 | 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1993年 | 鉬、鐵、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 | 王丹萍科學技術二等獎 |
1994年 | 群表示約化方法、程式與套用 | 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4年 | 部分主族原子簇粒子的雷射產生與結構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1年 | 價鍵理論新方法及其套用 | 教育部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張乾二教導學生淡薄名利,潛心科研,對學生因材施教,放手發展,不拘一格。張乾二要求他的弟子們搞科研要“沉得下去”,一旦發現他的弟子們有了“浮躁”的傾向時,他總是親自給他們講基礎理論,培養他們嚴謹的學風和紮實的理論功底。
張乾二培養學生的風格是:重視研究課題的基礎性;注重思索問題的本質規律;親自參與課題的研究;以解決科學問題為研究目標;多方位地培養學生。
張乾二認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是年輕人的,科學家的創新高峰期都在30至40歲之間。青年包袱少,敢想敢幹,因而更具創新的活力和潛質,只要他們刻苦努力,甘於寂寞,沉下心來做學問,在新的世紀一定會有所成就。科學研究沒有捷徑。不囿於傳統,勇於挑戰現實和人生,是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條件。而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也會給你帶來生活的樂趣。
- 講授課程
20世紀60年代,張乾二在廈門大學講授《物質結構》,並整理了《物質結構》的教案。
- 指導學生
張乾二先生培養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林夢海已經是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教授。他培養的人才中一些成為了中國國內高校的領導者,更多的是成了中國國內化學領域的學術中堅力量,建立了一支凝聚力極強而又不乏靈活性的團隊。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89年 |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
1991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04年 | 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 |
2006年 | 2005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
社會任職
張乾二先後擔任廈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物理化學學報》《結構化學》和《J. Mol. Sci》等雜誌副主編或編委。
個人生活
“文革”開始後,張乾二淪為“牛鬼蛇神”,後又經歷了妻亡子散之痛,直到1972年初,才被允許為工農兵學員上數學課。1978年春天,張乾二才開始公開搞科研。
人物評價
張乾二主要開展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等領域的研究,以其獨特的數學悟性,結合廣博的結構化學知識與巧妙的構思、嚴謹的推理,獲得了一些富有獨創性的系統研究成果,受到中國國內外同行的矚目與知名學者的讚賞。(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評)
張乾二在配位場理論中的弱場方法及其與強場理論的相互聯繫和統一計算方法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他還參加了盧嘉錫院士領導的鉬、鐵、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研究,在金屬原子簇化合物的類芳香性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何梁何利基金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