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街(弗利特街)

艦隊街

弗利特街一般指本詞條

艦隊街是英國倫敦市內一條著名的街道,依鄰近的艦隊河命名。艦隊街向西穿越倫敦市的邊界後就變成斯傳德大街;往東,通過路德門圓環後變成斯傳德之丘大街。一直到1980年代艦隊街都是傳統上英國媒體的總部,因此被稱為英國報紙的老家。今日艦隊街依舊是英國媒體的代名詞,即使最後一家英國主要媒體路透社的辦公室也在2005年搬離艦隊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艦隊街
  • 外文名:Fleet Street
  • 所在地:英國倫敦
  • 又稱:英國報紙的老家
簡介,基本簡介,得名原因,歷史及現況,歷史,現況,文化,艦隊街釋義,輿論環境,小說和大眾文化,小說,文章,音樂,戲劇和電影,記者,社論政策,

簡介

基本簡介

英文名:Fleet Street
所在地:英國倫敦

得名原因

根據國外地名研究學者劉伉的考證,“艦隊街”乃是誤譯,古條頓語中有fleutan一詞,意為“水灣”,演變到後來,寫成了fleet,為“小溪”、“小河”之意,兩者形同而意不同,大一些的英語詞典都有交代;但做“小河”、“小溪”解的fleet,僅用於英國極個別地方,儼然方言辭彙,國內更少有人注意,但其偏偏就是Fleet Street的本來得名含義。
艦隊街

歷史及現況

歷史

艦隊街起始於倫敦市,一路通往西敏市。這條街的長度紀錄了這個城市在公元14世紀時的擴張。舊時的艦隊街東端是艦隊河,沿著河傍上豎立著倫敦中世紀的古城牆;另一邊西端則座落著聖殿閂,標示著城市的邊界,聖殿閂在聖殿騎士團的土地和財產被取得後擴張至極限。
南邊有數幢稱為神殿的複合建築物,它們曾經是聖殿騎士團的財產。神殿里有內殿律師學院和中殿律師學院,兩者皆屬於倫敦律師學院(Inns of Court)。在鄰近地區則有許多律師辦公室。
艦隊街的出版活動大約起始於1500年,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的學徒沃德(Wynkyn de Worde)在靠近鞋巷的地方開設了一間印刷店。大約同時期,理查·平森(Richard Pynson)在聖鄧斯坦教堂(St Dunstan's church)旁創立了自己的出版和印刷事業,其後越來越多人跟進。實際上,他們之所以鐘情於艦隊街,不是因為法院,而是因為這附近的幾家教堂(聖保羅大教堂、聖普萊德大教堂、坦波教堂)。作為倫敦少數識字的知識分子,教士和神甫對信息交往的渴求為設立報紙和報社奠定了客戶基礎。1702年5月,英國第一份日報:每日新聞(Daily Courant)在艦隊街白新旅館上方的辦公室發行。
鼎盛時期的艦隊街共有100多家全國或地區性報館,包括《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鏡報》、《快報》、《星報》、《太陽報》、《每日郵報》、《每日紀事報》、《旗幟晚報》、《晨星報》、《歐洲報》、《世界新聞報導》、《體育報》等。
電腦技術帶來的印刷術的改革終結了艦隊街的輝煌。1986年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率先將新聞集團下屬的《泰晤士報》、《太陽報》、《世界新聞報導》等報社移出艦隊街,並憑著因此降低的成本使其各報銷售成績直線上升。其他各報也紛紛效仿並逐漸搬出了艦隊街,在倫敦外圍房價便宜的地區建立報社和印刷廠。2005年隨著路透社的遷出,艦隊街作為新聞一條街的歷史就此結束。

現況

現在的艦隊街和司法界更為相關,街上以及附近更多的是法院和律師事務所,幾乎所有曾經駐在艦隊街或附近的報社都已搬遷至沃平(Wapping)和金絲雀碼頭。以前的每日電訊報辦公室,現在是投資銀行高盛的倫敦總部。
法國的國際新聞與圖片通訊社法新社還是選擇艦隊街作為辦事處的所在。2006年,媒體報(Press Gazette)的總部遷回艦隊街,猶太記事(The Jewish Chronicle)的辦公室亦還在附近。最近每日電訊報和周日電訊報也因為搬往金絲雀碼頭後的某些不愉快而回到了倫敦市中心。

文化

艦隊街釋義

“艦隊街”一詞也被用來指那些在報業尚未離開這一代時工作的記者,同時也是保羅·卡蘭(Paul Callan)和博恩·維內(Brian Vine)等這類擁有嗜酒、學院傳統特性的人的代稱。流言總是在諸如葡萄酒(El Vino)這類旅店裡飲酒午餐時交換。人們對飲酒晚餐也同樣熟悉,編輯們總是會在薩伏伊飯店(Savoy Hotel)晚餐,然後在晚上10點回到報社觀看報紙第一刷的印製。這些報紙接下來會經由公路送往火車站,以趕上在夜間派送信件至英國偏遠角落的快車。

輿論環境

艦隊街內有一個別具意義的神話在成長,主角是記者的內幕報導和虛構的開銷帳目。內幕訊息長久以來都是大家關心的焦點,但是由於英國嚴格的誹謗法,這些報導很少會面世。幾乎沒有小說提及這些誇張的文字是如何撰寫出來的,事實上這些“比科幻小說更離奇”的內容是低層編輯在工作檯後不屈不饒努力的成果。根據新聞工作者間的傳說,艦隊街的核心不是編輯,而是日記作家和八卦專欄作家,這些人的文章通常能夠登上頭版。已故的黛安娜王妃的事績就是日記文章轉變成新聞,甚至是特色新聞的例子。

小說和大眾文化

小說

A. N. Wilson的《吾名為眾》(2004年)、和《醜聞》Scandal(1983年):講述小報如何創造一個政治醜聞。
Amanda Craig的《惡性循環》A Vicious Circle(1996年):關於一位虛構的英國報業大亨和世界的出版業。
Michael Frayn的Towards the End of the Morning(1967年):一位1960年代失敗的報紙記者的故事。
Evelyn Waugh的Scoop(1938年)
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1859年):故事中Tellson's銀行位在艦隊街。

文章

A. N. WilsonLondon: A Short History(2004年)
Fritz Spiegl的Keep Taking the Tabloids. What the Papers Say and How They Say It(1983年)
Alan Watkins的A Short Walk Down Fleet Street

音樂

彼得‧湯遜(Pete Townshend)的Street in the City

戲劇和電影

電影《末代浩劫》(2006年)開場的背景是艦隊街:一間咖啡店在主角出門後受到恐怖攻擊而爆炸。
Michael Wall的戲劇Amongst Barbarians(1989年):一對英國白人夫妻為了幫助他們的兒子,接受了小報的錢。
Howard Brenton和David Hare的戲劇Pravda(1985年):描述一個類似魯柏·梅鐸的角色。
電影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1961年):劇中許多即將的發生災難是以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在艦隊街的辦公室中一位職員的觀點呈現。
John Davidson的戲劇Fleet Street Eclogues(1893年)和A Second Series of Fleet Street Eclogues(1896年)
史提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和休惠勒(Hugh Wheeler)的音樂劇《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艦隊街是故事的發生地點,故事的內容是虛構,儘管可能是以真實事件改編。

記者

艦隊街報紙的內容取決於報社的擁有者、編輯、記者和專欄作家。其中不少報社老闆聲名狼藉,著名的例子包括Lord Beaverbrook和騙子Robert Maxwell,這些人利用旗下的報紙支持自己的政治議題,直到今日仍有部份報社所有人以此將報紙作為政治上的工具。但是一般說來,現在報業的運作方式比較接近商業公司,希望銷售報紙能夠獲得利潤,或至少能夠讓損失在掌控之下。

社論政策

在歐洲人眼中美國並沒有全國性報紙,也不公開宣布自己的立場是偏向自由派還是保守派。歐洲的主要報紙與美國相異,在艦隊街超過十數種日報和周日報里會發現許多相異的政治立場。確實,這些報紙不會隱藏自己的偏好,例如:衛報的讀者會發現它對社會主義的贊同、每日電訊報對保守政策的支持,右傾的報紙包括每日郵報和最近的每日快報,反之獨立報則被認為遵守政治正確路線。每日鏡報與商業工會在同一陣線,支持工人階級。泰晤士報近年的立場是中間偏左,一般而言支持新工黨,令人驚訝的是金融時報也持相同立場。周日版本的報紙一般遵循其姊妹日報的社論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