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家
弗萊明(Flemming,Walther) 德國解剖學家。1843年4月21日生於梅克倫堡的什未林;1955年8月4日卒於什勒斯維希的基爾。 弗來明於1868年獲醫學學位,次年做屈內的助手,1870年普法戰爭時在普魯士軍中任軍醫。 1872年他開始在布拉格大學任教,1876年改任基爾大學解剖學教授,以後終身任此職。 自從施萊登和施旺在一代以前宣布細胞學說以來,對於細胞內部作用的研究停滯不前。困難在於細胞比較透明,在顯微鏡下很難看清其內部詳情。可是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主要是由於珀金的貢獻,合成染料的時代到來了。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細胞學家學會了用這種染料給細胞染色,弗來明和歐利希是這方面的先驅者。 他們發現,細胞中有的部分吸收某些染料,有的部分不吸收,所以透明的細胞成為帶顏色的圖案,一目了然。施特臘斯堡格用這種方法得以觀察並描述植物細胞在分裂時發生的變化。 弗來明則研究動物細胞,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他發現分布在細胞核中的一些物質大量吸收他所用的染料,他稱這種有吸收力的物質為染色質(chromatin,來自希臘文“顏色”)。 他給一段正在生長著的組織染色,看到了細胞分裂的各個階段,他能分辨出染色質所經過的一系列階段。當細胞分裂過程開始,染色質就合併成短短的線狀物體,後來稱之為染色體(chromosome,“帶顏色的物體”)。因為這些線狀染色體是細胞分裂的一個突出的特徵,所以弗來明稱此過程為線狀分裂(mitosis,來自希臘文“線”)。 當細胞分裂開始進行時,染色體的數目增加一倍。此後即進入看來是決定性階段。 染色體纏繞在一種弗來明稱之為星狀體的結構細線中,這時分成兩半,分別移到細胞的兩端。於是細胞分裂開,分成的兩個子細胞,各分得相等的染色質。而且,因為在細胞分裂前汾色體增加一倍,所以每個子細胞有與原來未分裂的細胞同樣多的染色質。 弗來明總結了他的觀察,寫出一部精煉的書:《細胞質、細胞核與細胞分裂》,於1882年出版。 當時弗來明不知道孟德爾的研究工作,所以他沒有了解到所有這些現象在發生學上的意義。又過了二十年,當德符里斯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研究之後,弗來明和
貝內登給孟德爾憑經驗發現的遺傳法則提供了生理學根據。
青黴素髮現者
青黴素(也叫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881年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英國著名細菌學家,弗萊明從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畢業後,從事免疫學研究;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一名軍醫,研究傷口感染。他注意到許多防腐劑對人體細胞的傷害甚於對細菌的傷害,他認識到需要某種有害於細菌而無害於人體細胞的物質。
戰後弗萊明返回聖馬利亞醫院。1922年他在做實驗時,發現了一種他稱之為溶菌霉的物質。溶菌霉產生在體內,是粘液和眼淚的一種成份,對人體細胞無害。它能夠消滅某些細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對人類特別有害的細菌面前卻無能為力。因此這項發現雖然獨特,卻不十分重要。
1928年弗萊明有了他的偉大發現。在他的實驗室里,有一個葡萄球菌培養基暴露在空氣之中,受到了一種霉的污染。弗萊明注意到恰好在培養基中霉周圍區域裡的細菌消失了,他正確地斷定這種霉在生產某種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不久他就證明了這種物質能抑制許多其它有害細菌的生長。這種物質──他根據其生產者霉的名稱(青黴菌)將其命名為青黴素──對人或動物都無毒作用。
弗萊明的結果發表於1929年,但是起初並未引起高度的重視。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是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這種靈丹妙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終於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澳大利亞醫學研究人員霍德華·瓦爾特·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英國的醫學研究人員厄恩斯特·鮑里斯·錢恩(Ernest Boris Chain)偶然讀到了弗萊明的文章。他倆重複了他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他倆提純青黴素,給實驗室動物加以試用;1941年給病人試用。他倆的試驗清楚地表明了這種新藥具有驚人的效力。
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醫藥公司進入了這個領域,很快就找到了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起初,青黴素只是留給戰爭傷員使用,但是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醫療中也能夠使用了。1945年戰爭結束時,青黴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
青黴素的發現對尋找其它抗菌素是一個巨大的促進,這項研究導致發明出了許多其它“神奇的藥物”,但是青黴素卻是用途最廣的抗菌素。
青黴素不斷保持領先地位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對許多有害微生物都有效。該藥能有效地治療梅毒、淋病、猩紅熱、白喉以及某些類型的關節炎、支氣管炎、腦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壞疽和許多其它種疾病。
青黴素的另一個優點是使用的安全範圍大。五十萬單位青黴素的劑量對某些感染是有效的,但每日注射一百萬單位青黴素也沒有副作用。雖然有少數人對青黴素過敏,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該藥為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藥物。
青黴素已經救活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而且將來肯定還會救活更多的生命。成名之後,在弗萊明本人的演講中,他總是把青黴素的誕生歸功於弗洛里、錢恩和他的同事所作的研究。1945年他因青黴素的發明和套用而與弗洛里和錢恩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弗萊明的第一位太太是愛爾蘭人,她於1949年去世,他們有一個兒子(後來成為醫生)。弗萊明1953年再婚,對方是一位希臘裔的醫學博士、也是他在聖瑪麗醫院的同事。
弗萊明於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辭。
弗萊明與青黴素
弗萊明出生在蘇格蘭的亞爾郡,他的父親是個勤儉誠實的農夫,生了八個孩子,弗萊明是最小的一個。由於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歲便要出來謀生;在二十歲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筆遺產,才可以繼續學業。二十五歲醫學院畢業之後,便一直從事醫學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無意中發現黴菌有殺菌作用,這種黴菌在顯微鏡下看來像刷子,所以弗萊明便叫它為“盤尼西林” (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細毛的) 。從這時開始,弗萊明便對盤尼西林作系統的研究,到了1938年,盤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盤尼西林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只知默默無言地工作。起初人們並不重視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裡許多人當面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蘇格蘭老古董”。
有一天,實驗室主任賴特爵士主持例行的業務討論會。一些實驗工作人員口若懸河,譁眾取寵,惟獨小弗萊一直沉默不語。賴特爵士轉過頭來問道:
“小弗萊,你有甚么看法?”
“做。” 小弗萊只說了一個字。他的意思是說,與其這樣不著邊際地誇誇其談,不如立即恢復實驗。
到了下午五點鐘,賴特爵士又問他:
“小弗萊,你有甚么意見要發表嗎?”
“茶。”原來,喝茶的時間到了。
這一天,小弗萊在實驗室里就只說了這兩個字。
弗萊明像往日那樣細心地觀察培養葡萄球細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進去綠色的霉!”弗萊明皺了眉頭。
“奇怪,綠色霉的周圍,怎么沒有葡萄球細菌呢?難道它能阻止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細心的弗萊明不放過一個可疑的現象,苦苦地思慮下去。
他進行了一番研究,證實這種綠色霉是殺菌的有效物質。他給這種物質起個名字:青黴素。有了這個發現,人類又從死神的手裡奪回許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