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種紅樹植物造林的環境效應及其安全性預警分析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彭逸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種紅樹植物造林的環境效應及其安全性預警分析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彭逸生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紅樹林是珍貴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華南沿海地區正大範圍開展紅樹林人工造林活動。針對華南沿海大規模引種紅樹植物無瓣海桑開展造林的現狀,本研究提出無瓣海桑人工林生態系統整體演化的理論模型,以生態學、環境學、地統計學方法進行研究,揭示無瓣海桑人工林演變過程中3個生態系統主要組成部分- - 植物、大型底棲動物和鳥類動態變化過程的規律,闡明其演變機制與驅動力;綜合上述3個組分對無瓣海桑人工紅樹林生態回響的表現過程,對引種紅樹植物人工林的環境效應作出歸納,評價其擴散、入侵能力,對其潛在棲息地進行模擬分析,為濱海濕地應對外來物種的引入與擴散提供預警信息,為科學地利用無瓣海桑開展紅樹林恢復提供參考,實現紅樹林的生態恢復,完善將來紅樹植物引種的科學管理和早期預警的理論與方法。
結題摘要
紅樹林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自然價值。鑒於全球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而造成的紅樹林持續萎縮現象,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世界各地開展了面積較大的紅樹林造林工程。我國的紅樹林造林活動始於上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紅樹植物引種的研究工作後,紅樹林人工造林的規模開始日益增大。目前對我國華南沿海紅樹林造林的效益和評價標準,研究界有著不同的觀點,其生態影響成為了科研工作者們關心的焦點所在。單一種植外來樹種無瓣海桑所形成的大面積人工紅樹林對鄉土紅樹植物是否有影響?與之聯繫密切的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會作出怎樣的回響?人工紅樹林在提供初級生產力方面的效率如何?這些科學問題都是當前有待解決的。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選擇現階段華南沿海比較典型的無瓣海桑人工紅樹林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澄海義豐溪口人工紅樹林的長期定位野外研究,以及實驗室室內模擬栽培試驗,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內的植物種群早期生長、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短期演替和植物——水生動物食物鏈過程的效率進行了研究。 綜合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內3個主要組分在人工林環境內的特徵和回響狀況,提出以下建議:① 在評價人工林造林效益的時候,需要從單純的數量層次向質量層次提升一個檔次。根據現有技術水平和實際狀況,提出增加紅樹植物物種多樣性作為人工紅樹林效益評價的指標;② 種植人工紅樹林的時候,貫徹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的原則,注意發展混交林種植技術,混種一些耐蔭的種類,如本研究中的桐花樹、老鼠簕等,為人工林的自然演替恢復提供潛在的物質基礎和可能性;③ 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對象需要補充大型底棲動物類群,在既滿足當地居民對大型底棲動物資源利用需求的同時,也要在紅樹林區劃定漁業資源保護區域,實現大型底棲動物和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④ 為了更好地保護紅樹林濕地生境的水鳥,在種植人工紅樹林之前,需要對當地潮間帶灘涂水鳥資源的數量和分布狀況進行詳盡的調查,合理確定種植面積和區域,同時做好無瓣海桑天然種群擴散的控制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潮間帶灘涂生境改變對水鳥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