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令鼓(廿四節令鼓)

二十四節令鼓

廿四節令鼓一般指本詞條

廿四節令鼓,又稱二十四節令鼓,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創作,由已故藝術家陳徽崇及詩人陳再藩,於1988年聯合創作的一種鼓樂表演。

它除了在馬來西亞深耕,還在世界各地開花。廿四節令鼓創立二十餘年即在2009年被列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廿四節令鼓
  • 外文名:Gendang Dua Puluh Empat Perayaan (Gendang Cina)
  • 創作人:陳再藩、 陳徽崇
  • 創作時間:1988年
  • 類型:一種鼓樂表演形式
  • 榮譽馬來西亞國家遺產
介紹,歷史發展,資訊,創始人,二十四節氣,

介紹

廿四節令鼓,內容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為創意,結合南方廣東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的特點,氣勢磅礴,鼓舞人心。
1988年4月,世界首支廿四節令鼓隊,由馬來西亞新山中華公會,聯合潮州、福建、客家、廣東和海南五大會館出資,在寬柔中學成立。
1997年7月1日,中國首支廿四節令鼓隊,在福建省泉州市華僑大學成立。
2016年10月25日,上海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
2017年8月24日,天津第一支廿四節令鼓隊,在天津大學成立。
2019年3月8日,浙江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在浙江大學成立。
廿四節令鼓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創造,如今已成為在亞洲華人世界許多大型節慶、宴會的重要表演環節。

華僑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在馬來西亞表演華僑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在馬來西亞表演
天津大學廿四節令鼓隊天津大學廿四節令鼓隊

歷史發展

1988年,適逢第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於新山舉行,其開幕禮便是以九面鼓串擊,雄壯的鼓聲相互撞擊所產生的震撼力,使文化人陳再藩產生了以二十四面單皮鼓代表一個節令,鼓配為節令,將吶喊與鼓聲結合為一體的一個初步概念。陳再藩的原始構想,再得到新山著名歌樂教育家、作曲家陳徽崇的醞釀、音樂性的再創作,才有了廿四節令鼓完整演藝形式的誕生。
據說,當時新山懂得打鼓的人並不多,於是陳徽崇便在新山寬柔中學裡從該校華樂團、軍銅樂團等團體裡,將懂得打鼓的同學召集起來加以訓練,成為了第一批廿四節令鼓的鼓手。
在1988年的某天,新山的柔佛古廟響起了世界上第一聲廿四節令鼓的鼓聲,世界第一支廿四節令鼓隊正式成立了。時光荏苒,在這19年裡,廿四節令鼓從新山寬柔中學慢慢地推廣到了全國各地,進而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各種節令鼓的比賽常年進行,在彼此的鼓藝切磋中為節令鼓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養分,使節令鼓的文化內涵與擊鼓技術不斷地得到良好的改進。而從馬來西亞到中國大學升造的學生,也將廿四節令鼓的種子帶到中國的大專學府,迄今最著名的應該算是中國福建華僑大學的廿四節令鼓隊。
2005年9月12日,廿四節令鼓甚至回到中國湖南省的炎帝陵,以表現出祖先農耕智慧型結晶的群鼓合擂祭拜老始祖神農氏。廿四節令鼓這一表演,意味著誕生於馬來西亞南陲的文化藝術,循著文化血脈,回到老始祖的懷抱里,讓大家沉浸在雄厚的鼓聲震撼里。如今聽說馬來西亞文化部表示廿四節令鼓是大馬獨一創作的文化,可以申請為國家文物遺產;而廿四節令鼓的原創人陳再藩和陳徽崇也已在眾多新山華團領袖的見證下,將中文與國文的申請備忘錄移交給了文化部副部長黃錦鴻。廿四節令鼓,是一個由馬來西亞華人打造出來,具有濃厚中華色彩的文化品牌。如果此次能獲得國家的認可,其意義將不只是肯定了華人藝術的地位,更表現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並存的氣派,同時將讓更多人認識到:廿四節令鼓乃發源於馬來西亞,是令馬來西亞人足以自豪的文化象徵!

資訊

讓馬國華人社會感到興奮的是,廿四節令鼓在2010年也由留美馬國華裔生帶上美國著名的NBA賽場,讓美國人也瘋狂。這支由馬國留學生領導,成員包括多國留學生的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廿四節令鼓隊是在2010年四月初在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球隊雷霆隊和木狼隊於俄克拉何馬州福特中心球館的比賽中場休息時間登場,強勁的擂鼓節奏撞擊觀眾心房,讓美國人大開眼界,尖叫吶喊。
在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修讀航空航天課程的鼓隊創辦人之一羅永表示,他是經馬國的朋友介紹接觸到廿四節令鼓後,對廿四節令鼓隊以人為本的特質而著迷。他隨後於2003年與數名馬國同學在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成立廿四節令鼓隊,並在校方的支持下走出校園,為小區表演;能在NBA球場中表演對他及隊員而言是“一生難忘的回憶”,而把廿四節令鼓帶到美國,讓更多美國人知道馬國在地球的哪個方向,是讓他感到最滿足的。
氣勢磅礴的表演場面氣勢磅礴的表演場面

創始人

大馬華裔廿四節令鼓創始人陳再藩表示:用現代方式傳承文化,“他希望用今天的方式來包裝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讓海外更多的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他們需要更加新鮮的方式來接觸祖輩留下的中華文化。”馬來西亞廿四節令鼓創始人之一陳再藩2012年12月4日在廣州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廣州是節令鼓的“鼓鄉”,希望廿四節令鼓能在故里紮根。
二十四節令鼓(廿四節令鼓)
陳再藩祖籍廣東潮州,是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1988年,他和著名作曲家陳徽崇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為創意,結合南粵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的特點,創作了廿四節令鼓。
“鼓樂是節慶的聲音,鼓是傳統的脈搏,也是海外華人對祖先的一種想念。”陳再藩說,廿四節令鼓的創作就像一種來自中國古老文化的呼喚。
陳再藩介紹,目前全世界用的廿四節令鼓都是廣州製造的南方單皮鼓,他最希望廿四節令鼓能回到鼓的故里。希望能讓節令鼓在故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廣州埋下了一顆“種子”。
早在1997年,廿四節令鼓就由馬來西亞留學生帶進了中國,在福建華僑大學開花結果。隨後,廿四節令鼓在中國的炎帝陵、北京鼓樓、潮州、梅州等地擂響,更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汶萊等地生根發芽。
據了解,廿四節令鼓以擊鼓為基礎,加上武術、舞蹈和配樂,形成自成一格的藝術。
二十四節令鼓(廿四節令鼓)
陳再藩表示,廿四節令鼓鼓陣的表演充滿中華色彩,其中或有農夫春天耕種的動作,或有秋天收割的動作,隊形變化繁複,節奏快慢有致。最為奇特的是,廿四節令鼓是沒有鼓譜的,全由鼓手發揮想像力創作,所以一直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
“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廿四節令鼓就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繼承和創造。要讓更多年輕一代接受古老的傳統文化,就需要對文化不斷創新,用今天的方式來包裝傳統文化。”陳再藩說。
二十四節令鼓(廿四節令鼓)
目前馬來西亞大約有200多支廿四節令鼓隊,超過2萬名鼓手,鼓手多為年輕人。
據悉,廿四節令鼓因其氣勢磅礴、鼓舞人心深受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喜愛。2009年,大馬文化部宣布廿四節令鼓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廿四節令鼓也成為馬來西亞僅有的兩個由華族創作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二十四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節 氣解 釋
立春
立春,源於農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公曆每年2月3至5日之間,表示著春天的開始。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在2月18-20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330°。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
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3個節氣。在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的日子。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清明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夏
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
小滿,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
芒種
芒種,一般在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夏至
夏至,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小暑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大暑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台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在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白露
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八月中(西曆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之後,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秋分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寒露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是我國傳統節氣“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小雪
小雪,11月22或23日為小雪節氣。中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大雪
“大雪”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冬至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和南瓜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小寒
小寒是第二十三個節氣,在公曆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採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馬來西亞華小學生表演二十四節令鼓馬來西亞華小學生表演二十四節令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