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是為推動中國紡織行業實現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全面建成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8月27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
- 發布單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發布時間:2023年8月27日
發展歷史,工作方案,內容解讀,
發展歷史
2022年11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啟動《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研究和編制工作。
2023年8月27日,中國紡聯五屆二次理事會暨五屆三次常務理事會議期間發布《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
工作方案
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 年)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23年8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黨的中心任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再建功勳,是紡織行業的使命任務。為推動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特編制本行動綱要。
一、綱要背景
(一)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內涵
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融入時代大勢、立足中國實際、美化人民生活、滿足重大需求、服務全球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具備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的先進制造能力,構建技術引領、人才完備、資本融合的發展動力系統,擁有提高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產品創新實力,形成大中小融通、產業鏈安全、現代化集群布局的產業組織形態,確立環境友好、社會和諧、治理完善的產業發展路徑,營造充分協同、戰略支撐、市場引領的產業套用生態。
(二)重要意義
中國紡織工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人民屬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十二五”、“十三五”時期紡織行業圍繞《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 年)》提出的“科技、品牌、綠色、人才”四大核心任務,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到“十三五”末期,行業絕大部分指標達到甚至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躋身我國製造業進入強國陣列的第一梯隊。在向強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我國紡織行業完成了從承接轉移、模仿跟進,到主動布局、並跑領跑的重要轉變,改變了全球紡織產業版圖。繼續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主動探尋發展路徑、引領發展方向,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於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以穩定、優質、多元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繁榮區域經濟、促進就業創業過程中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融合物質創新成果與精神文化財富,積極履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責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對於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三)發展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紡織行業以滿足全國人民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為起點,歷經市場化改革與國際化競爭淬鍊,逐步發展形成了全世界最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纖維加工總量及出口總額長期穩居全球首位,在國際紡織產業鏈分工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紡織強國之列,是我國製造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力量。
產業體系優勢基礎牢固。我國紡織行業全產業鏈主要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自主生產配套,穩定運轉優勢突出。2022 年,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超過 6000 萬噸,占全世界比重保持在 50%以上;化學纖維產量占全世界比重超過 70%;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 3409.5 億美元,占全世界比重穩定在三分之一以上。
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紡織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從“跟跑”全面進入“並跑、領跑”。高性能纖維突破已開發國家技術壟斷,總產能占全世界比重超過三分之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種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印染行業從“卡脖子”環節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環節。紡織裝備自主化率超過 75%,紡紗、化纖長絲、非織造等重點領域智慧型化生產線實現產業化套用。服裝“三衣兩褲”單機與流程自動化基本實現,示範企業生產流程中自動機使用率達到 80%,全品類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模式加速普及。產業用紡織品科技優勢逐步培育和積累,在高溫過濾、土工建築、安全防護、醫療衛生和結構增強等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位化的企業比例達到 56.8%,數位化支撐下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
時尚與品牌引領力增強。紡織服裝品牌建設與時尚設計全面進入以自主原創為主體的發展階段,東方美學、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逐漸成為時尚主流。文化創意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入,帶動原創品牌產品品質、創新設計、運營模式日趨成熟,“十三五”期間,國內主要大型商業實體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增長近三成,達到約 4500 個,成為滿足內需市場多元化、個性化、功能化消費升級的絕對主力。
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短流程印染、少水印染、廢水分質分流深度處理及回用、綠色紡織化學品等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套用增強,各種節能設備及餘熱、余壓回收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套用面擴大,天然氣、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利用比重上升。廢舊纖維製品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回收再利用關鍵技術全面突破,循環再利用纖維套用規模不斷擴大。截至 2022 年,全行業共有 362 種綠色設計產品、107家綠色工廠、16 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29 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列入工信部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名單。
產業組織形態持續最佳化。紡織行業集聚化高效布局優勢持續強化,全國 200 多個產業集群及公共服務體系支持了數十萬中小企業健康發展,8 個千億規模產業集群全面向世界級現代化集群目標進軍。產業鏈龍頭企業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量湧現,6 家紡織企業進入 2022年世界 500 強榜單,製造業單項冠軍紡織企業近 70 家,167 家企業被工信部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對國民經濟貢獻作用穩定發揮。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淨創匯超3000 億美元,占全國貿易順差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約 25 千克,紡織行業憑藉產業鏈效率優勢,帶動人均纖維消費率先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行業積極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產業布局持續最佳化,跨區域資源配置更加高效,行業成為地方經濟繁榮和就業穩定的重要基礎,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紡織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立足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行業發展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紡織原料供給安全風險尚未完全化解,全產業鏈存在少量高端技術短板,創新資源協調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原創及設計能力仍顯不足,產業布局調整與防範空心化風險亟待有機平衡。紡織行業務必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化解各種矛盾問題,確保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好應有貢獻。
(四)機遇和挑戰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各種不確定和難以預期的因素對國際產業合作與分工布局產生重要影響。區域自貿、貿易摩擦等因素對國際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影響加深,改變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傳統產業布局規則,我國紡織行業參與國際貿易投資合作、提升國際供應鏈主動權的難度顯著增加。在複雜外部形勢下,紡織行業短板技術及套用突破、大宗原料穩定安全供給、產業布局穩妥有序最佳化等關鍵問題更需持續關注。從國內看,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任務艱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鞏固產業製造能力成為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機遇在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如期完成,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穩步推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轉化為現實市場消費力,文化自信增強帶動自主品牌內涵豐富和市場認可度提升,均將推動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全面進入升級階段,為紡織行業實現持續發展和建立市場主導地位提供核心支撐。
此外,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推動紡織產業變革走向深化,新材料、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創新及多技術領域跨界融合,為紡織行業價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徑,纖維新材料在更廣泛領域實現套用,智慧型化轉型將產業供給質量與效率帶入新高度,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創新激發新產品、新業態乃至新產業不斷湧現,引領現代化紡織產業的未來,涵養孕育未來的紡織產業。
二、總體要求
(五)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推進紡織行業實現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打造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推進紡織強國建設,實現紡織高質量發展的新跨越,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六)工作原則
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
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保持並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同時針對短板、弱項精準持續用力,推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同頻升級。建立有效機制,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質量效率為核心,打造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世界一流企業,堅持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水平。
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系統部署,強化科技創新和工業設計,以基礎性、根本性、關鍵性創新為重點打造紡織產業未來和未來紡織產業。融入對社會、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影響因素的識別與管控,協調推進經濟成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落實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企業、行業和全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
建設具有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和短板技術持續攻關,保障紡織產業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循環暢通。促進紡織供應鏈國際布局和國內發展關係平衡,以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為主體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滿足國內居民消費和應急供應保障的能力安全可控。引導各類資源向紡織工業轉型升級聚焦發力,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行業從規模增長轉變為質量和效率增長並形成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水平。
(七)發展目標
到 2035 年,紡織行業創新能力與發展優勢持續強化,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優勢明顯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與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步,紡織行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紡織產業鏈完整穩定並且規模優勢明顯,充分滿足我國居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纖維產品消費需求。紡織品服裝國際競爭優勢穩固,保持30%以上的國際市場份額。
科技創新水平總體邁入世界前列。到 2035 年,創新型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 3.5%。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紡織領域 PCT 專利公開數占世界紡織專利總數超過 1/3。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國產紡織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 80%,高性能纖維自給率超過 70%。全流程智慧型化紡紗生產能力達到 3000 萬錠。服裝家紡製造企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均生產效率提高 2~3 倍。先進產業用紡織品基礎研究和套用能力顯著提升,在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產品方面形成核心優勢。前沿技術與行業發展深度融合,規模以上企業全面普及數位化、網路化,建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慧型車間/工廠,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位化的企業比例超過 70%。
時尚引領能力進入全球強國陣營。到 2035 年,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與傳統優秀文化、多元當代文化進一步融合,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設計體系和全球影響力的時尚話語體系。體現新時代精神和中華優秀文化的紡織大工匠、工藝美術大師、行業設計人才數量多、質量優,支撐紡織時尚產業發展。形成 8~10 個躋身國際知名品牌陣營的時尚品牌集團,國內市場擁有一大批具備文化創造力、消費引領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優勢品牌企業,紡織行業 15 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具有全球時尚影響力的區域品牌。
責任導向的綠色低碳循環體系基本建成。到 2035 年,企業及園區清潔生產水平達到國際領先。能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清潔能源占行業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持續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印染行業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 55%以上,噴水織造行業中水回用率達到 80%以上。纖維加工總量中綠色纖維占比提高到 35 %以上。建成比較完善的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生產者和消費者循環利用意識明顯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徑不斷擴展。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和綠色發展服務平台不斷完善。碳排放 2030 年前實現達峰,到 2035 年,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八)重點任務
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要聚焦製造,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推進、突出重點,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夯實物質技術基礎。
保持產業地位強大穩定。積極開拓創新,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緊密結合,保持穩定的國際市場份額,產業發展與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我國居民人均纖維消費位於中等已開發國家以上水平,設計“發展紡織現代化體系行動指數”,動態評價全國和重點區域紡織產業地位強大穩定的程度。
保障產業鏈安全健康。聚焦紡織原料、關鍵技術、重點消費市場等產業鏈各環節的風險因素,堅持問題導向,全力解決短板領域和堵點難點,保障紡織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適應多元化消費需求。聚焦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適應多元化、差異化和升級型消費需求,創新開發產品,提升製造業設計能力,建設高效暢通的流通體系。與共同富裕相同步,充分解決我國居民纖維消費存在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
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全面提升紡織行業國際化水平,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效率利用國際資源,形成一批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國際化企業集團,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開拓出口新市場,創新外貿業態模式,穩定紡織品服裝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提高國際國內雙循環效率和水平。
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聚焦資本市場和行業上市及擬上市企業,推進環境、社會、治理(ESG)信息披露、績效評估和 ESG 投資,持續提高 ESG 投資在行業投資中的比重,並培育一批具有全供應鏈ESG 管理體系和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的企業。
三、推動行業進步的紡織科技創新行動
堅持“四個面向”,重點圍繞建立產業科技國際競爭優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服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構建體系化全局性紡織科技發展新格局,全面實現紡織行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成為世界紡織前沿科技創新重要參與者和共性關鍵技術升級的主要引領者。形成“頂層設計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示範作用,完善複合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顯著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九)建立系統高效的科技研發體系
加強基礎創新,推進前沿引領技術攻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融合創新趨向,主動布局紡織行業重要科學問題研究與前沿技術試驗開發,聚焦高精度、高適應性、特種紡織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及納米纖維、智慧型纖維等前沿纖維材料,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特種纖維及其成型技術,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等先進基礎工藝,以及智慧型紡織裝備等重點領域基礎理論研究與跨領域交叉研究,全面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編制紡織行業基礎創新指引目錄,引導、推動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的基礎科研項目立項實施。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形成一批行業帶動效應強和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夯實紡織科技強國基礎。
加強套用創新,推進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為抓手,持續推動纖維材料技術突破,穩步提升高性能纖維質量穩定一致性與多領域套用水平,提高生物基化學纖維單體和原料純度及成套技術裝備高效低耗水平,推進新型多功能纖維高效柔性化製備技術研發;加強綠色紡織工藝技術研發,大力突破短流程、少水、非水介質印染技術,全流程數位化印染技術,少化學品印染技術及高端生態化學品開發,廢水低成本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等;穩步提升高端紡織裝備研發製造水平,著重研發高性能纖維以及生物基、可降解、循環再生等綠色纖維的成套裝備,節能環保印染裝備,特種成型及編織成套裝備,短流程、超短流程紡紗裝備等;全面提升先進紡織製品加工水平,突破高端非織造布製備,多軸向、異形和大尺寸編織,功能化、綠色化整理和複合等關鍵共性技術。大力推進服裝家紡生產過程自動化智慧型化,突破服裝家紡專用機器人及機械手等智慧型化服裝加工技術,建立由縫製設備、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技術構成的智慧型協同縫製系統。到 2035 年實現紡織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掌握髮展主動權。
加強創新融合,提升行業戰略科技力量。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加強總體謀劃布局,推動重點科技項目跨領域協同研發攻關和產業化套用,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應急安全、環境保護、健康醫療等關鍵領域穩定提供高性能、多功能纖維材料及製品,形成戰略性技術及產品規模化供給能力。到 2035 年,我國醫用植入材料、防護與應急救援材料、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等重點套用領域國產化率超過 50%,基本滿足軍民兩用需求。
加強工業設計創新,提升技術套用與產品開發水平。堅持問題導向,面向人民需要,提高製造創新設計能力,全面推廣套用以綠色、智慧型、協同、系統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方法技術。強化紡織工業設計理論研究、設計基礎數據積累等基礎工作。綜合套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及智慧型化研發設計工具,推動紡織裝備設計、紡織產品開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持續推進多功能、智慧型化紡織產品創新,激發醫療衛生、大健康、安全防護、綠色生態等熱點領域的套用潛力,開闢新品類、新市場、新賽道。
(十)完善多層協同的創新平台體系
強化企業創新平台建設。發揮企業作為行業創新力量主體作用,鼓勵骨幹紡織企業加大創新要素投入,主導關鍵技術研發,廣泛深入參與套用基礎與前沿科技研究,建設高水平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到 2035 年,35 家以上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 2500 強,建成 150 家以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建設國際先進的行業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最佳化完善紡織行業重點科技創新平檯布局,圍繞纖維新材料、綠色製造、產業用紡織品、高端紡織裝備等產業鏈創新突破關鍵點,加強平台建設部署。做好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行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關鍵平台的培養、建設和最佳化升級工作。促進各類平台間耦合聯動,實現平台鏈與創新鏈的精準匹配。到 2035 年,建成 100家國家級行業創新平台,紡織行業創新平台體系充分發揮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的主體功能。
(十一)發展高效運行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完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機制。完善最佳化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項目組織、平台運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提升創新全過程的市場導向性和套用適應性。完善產學研融合創新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控制機制,以創新貢獻率為基礎,界定合作方責權利,探索通過成果權益分享等方式分配創新成果收益,建立創新成果投融資風險控制和共擔機制。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信息鏈、資金鍊、人才鏈的融合銜接,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反饋評估機制,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體系。
打通創新成果輸送套用通道。搭建行業創新成果推廣對接平台,建立紡織行業科技成果基礎資料庫,提升科研成果供需對接的質量與效率。推動行業公共創新平台及骨幹企業創新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提供技術牽引、轉化支持,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中小企業輸送套用。引導行業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有機結合,培育科技型企業。搭建行業中試驗證平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智慧財產權轉移服務機構等生產性服務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到 2035年,建成 10 個以上行業性中試驗證平台,有效覆蓋高性能功能性纖維開發、生態印染加工、先進紡織製品等關鍵領域。
(十二)建立新型高質量的標準支撐體系
高水平推動科技成果標準化。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加大現行標準整合力度,修正標準重複、重疊等問題,不斷最佳化標準結構,實現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互為補充、錯位發展。積極開展技術標準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國內標準的一致性水平和國際化標準綜合貢獻率。
高質量推進標準制定套用。圍繞智慧型製造、綠色低碳、再生循環、智慧型紡織品等紡織科技創新新興領域,有序推動標準制定及標準化技術機構建設。結合行業創新實踐,推進技術標準化跨界融合。建立行業標準驗證制度,提升標準內容與實際套用環境的適應性,到 2035年完成 20 家以上國家和行業標準驗證實驗室建設,提升行業標準整體質量水平和利用效率。
四、突出文化引領的紡織時尚升級行動
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將材料創新、工藝創新、理念創新轉化為時尚表達,更好匹配消費需求變化。促進傳統民族文化、現代潮流文化等資源和產業相融合,增進文化自信和市場認同,提升時尚傳播、滲透和引領能力,更好實現消費引領與價值轉化。培育代表中國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品牌,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
(十三)多維度產品創新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把握有效需求增強產品創新。加強流行趨勢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在終端產品的設計套用,完善從纖維原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創新研發體系。從需求出發,推動融合創新,加快行業與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結合,拓寬產業場景和市場邊界。最佳化產品結構,圍繞市場消費升級趨勢,提煉和總結市場消費新特徵。把握需求變化,系統性開發健康舒適、綠色安全、易護理、生態環保、運動功能、安全防護等紡織產品。
提升時尚與科技創新融合水平。在紡織時尚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中,融合體現先進技術、流行趨勢、品牌文化,滿足人們功能、時尚、綠色的升級消費需求。注重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結合,加大智慧型穿戴、綠色健康、複合功能性產品的開發力度。持續深化人工智慧技術與時尚產業融合,豐富時尚創新與消費的實用場景,強化以智慧型預測、智慧型設計、智慧型時尚供應鏈、智慧型行銷為一體的時尚產業鏈綜合管理效能, 廣泛套用個性化定製與柔性製造等生產模式。
立足紡織特色打造泛時尚生態體系。以文化創意、生活方式為紐帶,加強紡織與家居生活、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等領域的互動與融合發展。推動紡織傳統技藝更好地與現代生活融合。促進紡織時尚與藝術、建築、文學、音樂、電影、動漫、珠寶、汽車等領域的跨界合作。加強與不同設計行業的交流合作。最佳化提升專業展會、時裝周、設計大賽等時尚交流平台,發揮其融合產業發展、推動區域創新、促進跨界時尚資源深度聚合的作用。
(十四)深度融合傳統文化擴大全球影響力
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紡織時尚體系。加強紡織時尚文化基礎研究,總結時尚文化的基本構成、發展特點和套用框架,推動形成體現中華紡織服飾文化、符合當代生活方式、契合全球時尚語境的紡織服裝美學體系。汲取傳統和全球文化元素,多維度開展比較研究、跨界研究,提煉挖掘其背後的豐富內涵,支持設計開發。強化紡織時尚文化教育、宣傳和推廣。
推進中華傳統文化與時尚融合發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研究和轉化,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與商業開發,加強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品的活態傳承與市場套用。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的價值,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時尚產品。打造具有標誌意義的紡織非遺品牌與時尚活動平台。加強現代化紡織工業文化研究,開展紡織工業遺產保護、拓展紡織文博事業、發展紡織工業旅遊、挖掘紡織工業美學等。
(十五)品牌和渠道持續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
培育代表中國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品牌。提升品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支持優勢品牌和設計師參與國際展示,加強國際化行銷,擴大中國時尚原創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時尚創意能力,促進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優秀設計師等團隊與製造品牌、消費品牌、流通平台等開展跨領域創意設計合作。建設世界紡織服裝產業製造品牌第一梯隊,按照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堅持優質和高效,構建規範化、標準化、精益化生產運營體系,品牌供應鏈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整合資源不斷創新終端零售形態,加強流行趨勢預測、時尚創意設計和精準數據行銷,引導消費品牌提升集成創新能力,形成一批消費支撐力、時尚引領力、文化承載力、國際競爭力強的紡織行業消費品牌。強化時尚資源集聚,推動區域品牌創新體系建設。加速集聚國內外時尚資源,重點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中心,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為重點構建時尚新生態,著重打造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紡織時尚策源地。依託專業市場、新型時尚產業園區、都市產業圈和特色產業集群,整合集聚優勢時尚資源,提升區域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優勢,提高資源集聚整合與高效能再分配能力,持續構建完善紡織時尚產業鏈生態。明確區域品牌特色定位,制定區域品牌戰略規劃,從生產製造效能提升、強鏈補鏈、外部協同、渠道拓展、品牌行銷推廣等方面著手,系統化推進區域品牌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區域內優勢品牌的帶動作用,持續推進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協同發展,培育千億級區域品牌。提升渠道資源創新,探索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新模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數位化市場需求挖掘分析系統,加強與網際網路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強化與平台、社群、場景等新業態融合,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新模式。加快推進實體零售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升級最佳化分銷體系。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強化海外物流倉建設,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五、踐行紡織綠色製造和履行社會責任行動到 2035 年,在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和履行環境責任取得積極進展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廣泛套用,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行業實現碳達峰後穩中有降。
(十六)分階段完成紡織行業雙碳目標和任務
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二次能源消費比重,引導企業使用綠電,擴大太陽能等新能源套用比例,加快推進企業或園區實施煤改氣(汽),加快利用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補充能源,加快分散式能源中心建設。
穩步推進節能低碳轉型。推進行業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套用,通過原料替代、流程降碳、工藝降碳,實現生產過程降碳。推進鍋爐、電機、變壓器、空調機組等通用設備能效提升,加快工藝、技術、裝備革新,推動企業從局部節能、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加強高溫廢水餘熱、廢氣餘熱、低品位余能等回收利用。開展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加快企業對標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或國際先進水平,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提升。
推動信息化數位化管理賦能。利用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數位化技術對重點工藝流程和用能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形成節能低碳的信息化、數位化管理,實現精益生產管理,用能計量更加精確,定期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能源審計、能效診斷和對標,發掘節能潛力,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制。
加強行業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範建設。創新紡織雙碳先行示範區、示範園、示範企業、示範項目等各級各類應對氣候變化試點,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行業經驗和先進做法。發揮品牌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全面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評價,豐富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暢通綠色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七)全面建設紡織行業綠色製造體系
完善紡織現代化綠色製造模式。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紡織現代化綠色製造模式,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管理要求貫穿於產品設計、製造、物流、使用、循環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以製造模式的深度變革推動紡織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實施綠色評價,推進原生、再生紡織品服裝產業鏈信息追溯、評價和認證,提升紡織產品綠色供給數量和質量,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範企業、綠色工廠標桿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綠色低碳工業園區。
推動印染產業健康安全發展。堅持印染產業以東部沿海發展為主,中西部地區根據環境承載力適度發展的產業布局。堅持印染產業園區化發展方向,不斷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構建園區和企業協同減污降碳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減污降碳水平。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綠色製造、智慧型製造、高品質產品製造的能力和水平。堅持“產品+市場”兩手抓,提升產品市場需求性和引導性,大力提高產品的自營貿易比例。
全產業鏈清潔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強化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結合的系統減污理念。加強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套用,開展套用示範,推動企業主動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加強無毒無害化學品開發和套用,減少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大力推廣使用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化學品。
提高用水效率。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和廢水資源化利用,加大企業循環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力度。加快完善行業節水標準,推動企業用水效率對標達標。加大力度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創建一批典型節水示範項目和標桿企業。
加強污染物治理。推廣先進適用環保治理裝備,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治理能力,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等重點污染物產排量。強化強制性標準約束作用,對高鹽、高氨氮等高難度廢水開展深度高效治理研發套用示範。加快推進有機廢氣(VOCs)高效處理,選取低耗高效組合工藝進行治理,推廣重點裝備的廢氣收集和處理技術套用,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加快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形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消減“雙降”試點示範。
建立綠色化規範化標準體系。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加快節能、節水、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制修訂,完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評價標準,加快氣候變化領域的基礎通用標準、新興領域標準、共性關鍵技術標準建設,做好標準國際銜接。重點推動碳足跡核算方法、數據質量、認證等標準制定。
(十八)構建紡織產業鏈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實施集中供水、集中供熱、協同治污的循環化改造。推進產業園區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構建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園區內企業採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推進園區企業餘壓餘熱回收利用,實施園區“綠電倍增”工程。促進園區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
實施網際網路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推動企業、園區開展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實現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最佳化管理。推動主要用水、用能設備和工序的數位化改造和上雲用雲,推廣“工業網際網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擴大綠色纖維供給能力。開發秸稈、玉米芯、甘蔗渣、菌草、竹等非糧生物基原料,加強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己內酯(PCL)、聚 3-羥基烷酸酯(PHA)等可降解纖維材料的開發、生產與套用;積極開展再生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PLA)、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動植物蛋白纖維、生物基聚醯胺、生物基聚酯、生物基氨綸等生物基纖維材料及製品的研發、生產和套用,加強綠色纖維相關認證體系建設。
完善廢舊紡織品再利用體系。持續推進化學法再生滌綸、再生錦綸、再生氨綸、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品種的短板和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構建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的產業體系。建立並完善“網際網路+回收”的廢舊紡織品回收渠道,建立並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相關規範和標準,引導合理布局建設分揀中心和資源化利用分類處理中心,建設廢舊紡織品回收及資源化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消費理念,增強再生紡織品設計和再製造能力。
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從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培育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發揮行業引領作用。鼓勵化學纖維製造、紡紗、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等全產業鏈企業參與綠色纖維及製品認證,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十九)完善行業可持續和社會責任體系
強化紡織品生產者社會責任。鼓勵企業落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提高社會責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導有關機構和企業研究制定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目標及路線圖,積極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提高纖維材料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有關機構和企業研究廢舊紡織品資源價值核算方法和評價指標,逐步構建支撐再生紡織品生態價值的市場機制。
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服務平台。加快推動行業本地全生命周期評價(LCA)資料庫建設,完善碳排放數據計量、收集、監測、分析體系。打造集碳足跡核算、信息披露、認證、碳標籤等服務為一體的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服務平台,培育一批專業化服務機構,為企業、園區提供低碳規劃和低碳方案設計、低碳技術驗證、碳排放和碳足跡核算等服務,促進綠色低碳產品開發和綠色消費擴大。
推進行業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建設。立足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建立並持續完善行業 ESG 信息披露體系、ESG 績效評估體系和 ESG 能力提升支持體系。支持行業企業建立“信息披露-績效評估-能力提升-信息披露”的 ESG 工作閉環系統,並與利益相關方共建良好的行業 ESG 工作生態。推動各類投資主體在行業投資中充分考慮被投資對象的 ESG 披露水平和績效水平,引導投資向 ESG 績效良好的企業和項目傾斜。在海外推行 ESG 投資,提升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和行業可持續競爭力並樹立負責任的形象。
六、建立協調聯動的紡織區域融通發展行動
在雙循環格局下,將產業發展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推動產業與區域發展聯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東中西融通發展的生產力布局。推動以大型企業、重大項目為牽引的跨區域轉移,以產業布局最佳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圍繞各地區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培育特色集群,以產業發展釋放區域潛力。
(二十)形成紡織現代化先行區
提升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建設水平。將城市群作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重要空間載體,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高端製造中心,提升全球影響力、引領力。強化世界級產業集群先行示範效應,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西地區、山東半島等紡織產業發達區,加快培育具有世界領先的創新能力、製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成熟產業集群地區立足價值鏈中高端,進一步突出先進和綠色製造優勢,提高協同製造、精益製造和綠色製造水平,打造高端製造中心。凝聚全球創新要素資源,發展國際水平的創新中心、設計中心和消費中心。
發揮領先企業鏈主效能。引導領航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領先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釋放聚合效能,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引導領先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方向,集聚要素資源,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構建產業鏈中穩定高效的生產、供應、研發等專業化協作配套關係。提升企業針對細分市場的服務水平,鼓勵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二十一)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融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大勢,以產業集群培養、建設與升級帶動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發展。促進紡織產業在城鄉間的銜接與轉換,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激活縣域農村的土地、勞動力、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等資源。擴大農村勞動人口本地就業規模。挖掘培育鄉村各類技能人才,設立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促進技能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振興。
引導企業擴大在中西部地區投資力度。助力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以資源條件為基礎,不斷完善產業體系、服務配套和綜合投資環境,充分發揮行業創富產業作用。加強傳統文化、區域優勢、特色經濟、新型城鎮化的融合。以紡織非遺為切入點,對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做創造性的重組,探索以紡織非遺為主題元素的鄉村休閒、生態旅遊、綠色康養等興業富民多元業態。
(二十二)促進邊疆發展紡織特色產業
發揮要素稟賦潛力和優勢,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增強邊疆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內生髮展能力,打造一批邊疆地區特色產業的專精特新企業。以邊疆民族地區為重點,深入發掘貴州苗繡、青海藏毯等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線點,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時尚產品。推進邊疆地區特色紡織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發展釋放區域潛力。發揮邊疆獨特區域優勢,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內蒙古、廣西、雲南、新疆等具備紡織產業發展基礎與潛力的邊境省區擴大承接產業轉移,因地制宜,培育優勢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內蒙古構築國內精品級的高端羊絨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廣西承接產業轉移,打造與大灣區、東協國家緊密協作的供應鏈協同體系。雲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推進產業升級。新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優勢,建設向西開放的樞紐核心。推動東部地區產業集群與西部地區產業集群建立全方位對接合作關係,推動東部地區產業組團式、鏈條式轉移,形成跨區域協作和利益共享。
七、推進雙循環的國際化供應鏈提升行動
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全方位提升紡織行業國際貿易及投資合作質量水平,構建穩定、安全、高效的國際化供應鏈體系,牢牢把握產業安全發展主動權,成為國際紡織產業合作和全球產業治理的重要引領者,開創產業全球合作新局面。
(二十三)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並提升國際化水平
鞏固提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地位。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為基礎,發展先進制造,鞏固我國紡織行業的規模和體系優勢,成為保障國際供應鏈穩定運行的核心力量。持續強化行業在纖維材料、紡織面料、紡織裝備等關鍵領域的自主研發及製造能力,掌握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及布局調整的主動權。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加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提高對研發、品牌、渠道等關鍵資源的掌控,提升國際市場影響力。
穩步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堅持高質量發展對外貿易與投資,促進紡織行業進口與出口、貿易與投資、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積極最佳化出口貿易結構,發揮好進口貿易在保障原料安全、最佳化要素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繼續發揮好外商投資對於產業升級的支持作用,在高新技術纖維、高端產業用紡織品、高端紡織裝備領域鼓勵引入國外資本及配套技術與人才。有序推動我國紡織企業開展海外生產力布局和優質資源配置投資,促進國內先進技術裝備出口和管理經驗外溢,引入海外優質原料、高端技術及人才等資源。在開放中實現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促進全球產業生態完善和發展效率提升。
積極參與全球產業治理。主動參與和維護紡織產業相關國際組織活動,與全球紡織行業主要相關方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在國際合作中加深了解和互信。構建貿易、技術、投資、社會責任等產業合作平台,發揮自辦展會在加強國際國內商貿交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紐帶、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的視窗等方面功能。
(二十四)推動出口結構和業態模式最佳化升級
加快外貿出口轉型升級。提升供給質量與效率,鞏固紡織面料、中高端紡織製成品出口競爭力。結合國際產業布局調整趨向,擴大纖維新材料、紡織裝備出口規模,培育出口新增長點。推進紡織行業質量認證的國際化接軌,以同標同質促進紡織服裝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順暢流通。順應國際市場需求與國際貿易規則綠色化、可持續發展動向,推動出口產品碳排放、碳足跡測算,紡織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認證,供應鏈溯源,供應鏈盡責管理等工作,提升對外貿易綠色化水平。
最佳化出口市場結構。鞏固已開發國家中高端市場份額,依託國內產業研發與製造能力基礎,全面提升中高端紡織製成品品質優勢和產品附加值;通過跨國併購、模式創新等多種方式,開展海外零售渠道建設,提升渠道控制力和主動權。有效提升市場多元化水平,把握新興市場特點,定位細分市場,挖掘需求潛力,充分依託國家自貿區體系、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政策條件,利用好出口信保、衍生金融工具等風控措施,降低市場開拓風險。
發展國際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跨境電商健康、有序創新發展,搭建海外銷售網路平台體系,提升渠道控制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以數位化智慧型化技術賦能貿易模式創新,推動建立線上線下融合、境內境外聯動的行銷體系。促進跨境電商模式創新,發展“跨境電商+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專業市場”等模式,打造內外貿一體化區域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離岸貿易模式,在海外建立訂單中心,降低貿易成本,適當規避貿易環境風險。
(二十五)構建具備高效供應鏈優勢的國際化發展格局
加強對國際市場關鍵要素資源的整合。做好優質棉花、原油、速生林材及漿粕等大宗紡織原料的國際採購合作,建立多元、穩定、可控的採購渠道和合作關係,規避地緣政治、貿易環境風險,降低採購布局過於集中的負面影響,提升原料供給安全性。鼓勵有條件的紡織企業在海外投建、收購農場、牧場等天然纖維種養殖基地、石油-煉化及生物基原料基地,保障原料供給安全。
有序推進全球化生產網路體系建設。提升我國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和韌性,以國家高水平自貿區體系為基礎,在具有較好要素資源條件和穩定投資環境的地區,穩妥有序推動產能布局,建設符合現代產業體系要求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強化國內產業體系在全球化布局中的資源調配中心和技術裝備支持中心地位,穩定國內化纖、印染、紡機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完善核心國產化技術裝備研發套用和國際化服務水平,提升國內企業總部在技術、資金、人才、國際國內採購渠道等方面的主動性和控制力。
培育國際化發展領航企業。培育發展具有跨國資源整合和國際化布局能力的大型骨幹企業,鼓勵企業以提升發展效率和安全穩定性為戰略目標,通過綠地投資、兼併重組等多種形式,在海外布局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發設計中心、國際品牌行銷中心等,提升骨幹企業對國內產業鏈的引領帶動作用和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資源控制力、影響力,在紡織行業發展形成 10 家左右產業鏈縱深布局、高水平國際化發展的世界 500 強企業,100 家以上擁有高效跨國生產體系和供應鏈體系的國際化骨幹企業。
(二十六)持續高水平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合作
打造“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全球快速反應製造體系。充分利用好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環境穩定、投資環境最佳化、便利化措施增多等有利條件,加強與東南亞、中亞、西亞等亞洲周邊國家的雙、多邊產業投資合作,開拓非洲、中東歐、南美洲等新興投資市場,根據投資環境和要素配套條件,投建服裝、棉紡、非織造布等生產加工基地,結合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水平,合理配套發展織造、針織、印染等產業鏈環節,提升海外布局整體效率。推進負責任、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共建合作,在投資中融合 ESG 風險管理和評估體系。
實施“一帶一路”紡織產業共建示範項目。以產業園區共建為抓手,打造“一帶一路”共建合作紡織示範項目。指導有條件的骨幹紡織企業單獨或組團合作,在海外投建紡織產業園區和重點產業合作項目,發揮好我國紡織行業在園區化規劃布局、現代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優勢,以及國產化技術裝備競爭力優勢,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鏈國際合作標誌性項目。支持國內企業“抱團出海”,協作參與海外園區投資共建,提升合作效率和風險防範能力。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歐班列重要節點城市和地區,發展絲路跨境電商,打造“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合作示範項目。
八、促進數字經濟與紡織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
深度融入數字時代,圍繞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快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產業的融合創新套用,打造數位化支撐下的行業發展新型能力,推動行業整體實現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全面支撐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立。
(二十七)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產業深度融合創新
全面提升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智慧型製造發展水平。突破一批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紡織數位化、智慧型化關鍵技術,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紡織智慧型製造裝備、工業軟體和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紡織企業廣泛開展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擴大數位化、智慧型化裝備以及生產管控系統套用覆蓋面,提升企業數位化綜合集成套用水平。開展紡織行業數位化轉型試點示範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面向細分行業的智慧型車間、智慧型工廠,帶動智慧型製造技術裝備及系統解決方案在行業內套用推廣。到 2035 年,數位化車間在行業內基本普及,企業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升。
加快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建設。鼓勵骨幹企業打造以自身供應鏈協同為核心的“鏈主式”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帶動上下游合作方協同聯動。以產業集群、產業園區為載體,建設區域性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動集群企業“上雲用數賦智”,促進區域產業鏈融通、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開展紡織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基地建設,引導產業集群加快智慧化轉型。建設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面向紡織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推動資源最佳化配置與創新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到 2035 年,紡織行業基本建立起與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相適應的覆蓋全產業鏈的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數位化平台廣泛服務產業集群、中小企業。
推動紡織大數據平台體系建設。建設行業性、區域性紡織大數據平台,促進重點企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等多級數據採集匯聚,形成基礎大資料庫,做好數據分類及綜合管理。以大數據資源為基礎,結合套用場景開發紡織行業運行監測、決策支持、風險預警、公共服務等產品化功能。鼓勵企業適當開放生產、銷售數據,由可信第三方開展大數據開發服務,鼓勵具有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係的企業共建安全可信的大數據共享空間,有效深化工業數據價值化套用,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驅動產業業態與模式創新。
(二十八)推動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
實施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在紡織重點地區建設 15 個行業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為所在地區產業集群提供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位化轉型診斷諮詢、供需對接、優質資源集聚、人才培訓、樣板打造等服務,並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和需求,提供低成本、輕量化、平台型、見效快的數位化解決方案。
開展服務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試點示範。遴選 60 個具有不同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作為試點,積極推動產業集群的數位化建設,打造數位化轉型示範產業集群,服務 3 萬家紡織中小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並提升集群在企業數字畫像、經濟運行分析、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服務能力。
(二十九)加強行業重點領域和套用場景的融合
促進研發設計、市場行銷、產業鏈協同等領域的數位技術套用。開發具有行業特色的數位化智慧型化研發設計工具,包括時尚分析預測工具、色彩趨勢分析工具、智慧型輔助設計工具、擬真展示工具以及智慧設計公共服務平台等,以數位化融合助推創意設計能力提升。推動數字展廳、數字展會的套用,利用數位化手段拓展產品宣傳推廣渠道,提升線上服務能力。推動紡織行業電商平台數位化升級,提升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企業的供應鏈協同功能,打造覆蓋線上線下全業務流程的平台體系,實現產、供、需一體化管理。探索建設紡織行業跨境電商大數據平台、海外物流智慧平台等載體。發展貫通產業鏈的流行趨勢數位化平台、跨領域協同創新數位化平台、數位化供應鏈平台。
豐富智慧型化技術套用場景。加強人工智慧等技術對行業的賦能作用,大幅提升行業生產、銷售、物流等方面的效率和互聯互通水平,包括面料、服裝、家紡產品的研發設計,企業生產計畫調度最佳化,化纖長絲、紗線、面料等產品的外觀質量檢驗,紡紗、印染等生產過程的工藝參數最佳化,紡紗、服裝、家紡等生產過程的物料精準配送,服裝和家紡產品的市場行銷分析,紡織產業鏈上下遊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等方面。
增強數位化支撐下的融合創新能力。基於數位技術促進紡織行業創新發展,促進紡織產業鏈主要環節的網路化協同與產能共享利用,發展服裝和家紡產品的個性化定製,發展面向中小服裝企業的平台化設計,推進紡織機械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加強智慧型化紡織產品的開發套用,發展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服裝家紡產品行銷新模式和新技術。
(三十)構建行業數位化融合發展生態
建立高效協同的數位化融合創新體系。以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基礎,深化產學研合作創新。推動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重點科研創新平台加快數位化升級轉型,提升協同創新效率,擴大平台支撐輻射面。
培育推廣行業數位化解決方案。針對紡織行業共性需求和主要細分行業特點,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制造端網路和消費端網路高效融通,推出一批符合紡織行業特點和需求、套用效果顯著的數位化解決方案,促進成長一批適合紡織行業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服務商。
推進紡織行業公共服務體系數位化轉型。提升行業數位化轉型公共服務能力,拓展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診斷、標準宣貫、解決方案套用推廣等服務功能,助力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與融合發展。開展公共服務平台自身的數位化改造升級,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覆蓋面,提昇平台服務能力和效率。
強化行業數據治理與網路安全。開展紡織行業數據資源產權、流通、開發套用等基礎制度及標準規範研究工作,強化大數據匯集套用領域的行業自律,落實數據安全及個人、商業信息保護法律要求。加強企業、園區網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和風險管理,開展紡織企業工控系統安全性評估、監測、預警等工作。
九、支撐現代化發展的紡織人力資源建設行動
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對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作用,創造有利於人才培養、引進並促進高質量就業的產業環境,到 2035 年擁有一批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紡織科技領軍人才、時尚設計領軍人才和國際知名企業家,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三十一)多層次培養行業領軍人才
發揮企業家領軍人才對行業創新發展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優秀企業家的示範引領作用,擴大紡織行業優秀企業家的社會影響力和全球知名度。以質量為核心,穩步提升進入世界500 強、全國 500 強、品牌排行榜的紡織企業數量。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和重大科研項目,擴大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養規模。
建立帶動行業創新發展的科技領軍人才隊伍。推動形成利於科研活動和人才成長的紡織行業科技人才培養環境,聚焦行業前沿知識、技術進展和現實問題,著力培養更多國際一流的紡織行業科技領軍人才、高端創新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滿足科技創新需求的基礎研究人員、戰略科學家、高技能人才以及複合型人才等多層次人才梯隊。
提高時尚領軍人才的國際影響力。完善時尚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構建以產業為支撐、企業為平台、院校為載體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產業學院建設,逐步破除學科邊界,培養一批具有跨領域經驗和跨界思維的複合型時尚專業人才。著重培育代表中國時尚、風格鮮明、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時尚設計領軍人才。培養具備多元文化跨界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新銳設計師。
(三十二)科技和專業人才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進一步最佳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適應紡織現代化發展需要,持續推進高等院校教學制度改革,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加強跨學科專業培養。適應基礎研究、戰略性創新研究、跨領域研究的需要,推動構建基礎學科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和雙導師、多導師協同培養制度,擴大紡織科技和管理創新人才的培養規模。
多元化加強專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組建“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完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分層分類的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體系建設,發揮骨幹企業作用,推動專業人才繼續教育、知識更新和創新實踐。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積極開展人才資源戰略合作,引導東部地區人才到中西部地區掛職交流、支邊支教等。
加強培育複合型時尚設計人才。培養設計創新+智慧型化人才、行銷管理+數位化人才等新時代緊缺型、複合型人才隊伍。加強科技概念型、藝術概念型、虛擬服裝設計等紡織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培訓。增強大學生時裝周、時尚設計新人獎評選等活動影響力,打造多元化的時尚設計人才孵化平台。
(三十三)規模化職業隊伍匹配行業現代化水平
最佳化就業環境。推動全社會形成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就業環境與社會氛圍。廣泛宣傳現代化紡織工業情況,提升年輕一代對未來紡織產業發展的認同。
穩步提升紡織行業職業技能人才規模。進一步豐富技能職業人員的培養和成長路徑,穩定職業隊伍。著力推進紡織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不斷最佳化行業勞動和技能競賽體系,改進行業工人技能評價方式,培養更多紡織勞模、大國工匠、技能人才,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紡織勞動者大軍等。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工人隊伍規模。圍繞“科技、時尚、綠色”行業發展新要求,不斷提升紡織產業工人隊伍的規模、質量和穩定性,形成合理的產業工人梯隊。推動產業工人在技術自強中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在文化自信中創造更大的價值與貢獻,以更高質量的產業工人隊伍支撐產業加快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
內容解讀
《行動綱要》中對推動行業進步的紡織科技創新、突出文化引領的紡織時尚升級、踐行紡織綠色製造和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協調聯動的紡織區域融通發展、推進雙循環的國際化供應鏈提升、促進數字經濟與紡織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撐現代化發展的紡織人力資源建設等七個方面提出具體行動內容。發展目標是到2035年,紡織行業創新能力與發展優勢持續強化,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優勢明顯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