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以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建築裝飾為例

本書首先分析了諸多已有的中西方建築裝飾概念存在的問題,重新界定了裝飾的概念,從裝飾與建築本體之間關係的角度提出了“本體性裝飾”和“附加性裝飾”的概念,並從哲學的高度總結了它的三層作用:實用、美化和表達意義。其次,通過具體分析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建築裝飾在演變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和審美因素),以及“本體性裝飾”和“附加性裝飾”演變和更替的關係,提出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是一種在錯綜複雜觀念下的一致、互動的關係。第三,本書肯定了裝飾在建築中的價值,認為就目前建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言,具有裝飾的建築將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針對裝飾在建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認為需要本著“回歸基本原理”的精神,提倡“理性的裝飾”,並把“理性的裝飾”思想歸納為四條原則:時代性原則、地域性原則、大眾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最後,結合具體的工程實踐,將核心理論和觀點予以印證。 本書適合從事建築設計、建築裝飾、藝術設計的工作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閱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築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以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建築裝飾為例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ISBN:7564104953
  • 品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 作者:姜娓娓
  •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日
  • 開本:16開
  • 定價:7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分析了諸多已有的中西方建築裝飾概念存在的問題,重新界定了裝飾的概念,從裝飾與建築本體之間關係的角度提出了“本體性裝飾”和“附加性裝飾”的概念,並從哲學的高度總結了它的三層作用:實用、美化和表達意義。其次,通過具體分析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建築裝飾在演變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和審美因素),以及“本體性裝飾”和“附加性裝飾”演變和更替的關係,提出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是一種在錯綜複雜觀念下的一致、互動的關係。第三,本書肯定了裝飾在建築中的價值,認為就目前建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言,具有裝飾的建築將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針對裝飾在建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認為需要本著“回歸基本原理”的精神,提倡“理性的裝飾”,並把“理性的裝飾”思想歸納為四條原則:時代性原則、地域性原則、大眾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最後,結合具體的工程實踐,將核心理論和觀點予以印證。
本書適合從事建築設計、建築裝飾、藝術設計的工作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閱讀。

圖書目錄

緒論
0.1 建築裝飾的理論綜述
0.2 研究的意義
0.2.1 建築裝飾的概念發生巨大變化,並有模糊化與暫時化的傾向
0.2.2 20世紀是中國建築和社會文化變化最大的時期
0.2.3 國內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缺
0.3 研究的方法、範圍和本書框架
0.3.1 研究的方法
0.3.2 研究的範圍
0.3.3 本書框架
第一部分 理論基礎
第一章 本體與附加
1.1 現有概念的剖析
1.1.1 西方的概念
1.1.1.1 概念演變的四個階段
1.1.1.2 Omament Omamentation與Decoration的辨析
1.1.2 中國的概念
1.1.2.1 傳統概念的寬泛性
1.1.2.2 當代概念的模糊性
1.2 重新界定裝飾的概念
1.2.1 什麼是裝飾
1.2.2 本體性裝飾(Noumenal Omament)
1.2.2.1 結構裝飾化(Structure Omamentalized)
1.2.2.2 裝飾結構化(Omament StructuraIized)
1.2.3 附加性裝飾(AppIIed Omament)
1.2.3.1 建造的裝飾(Omament Constructed)
1.2.3.2 附加的藝術(Applied Decorative Art)
1.2.4 兩者的關係
1.3 裝飾在建築中的地位
第二章 美與意義
2.1 建築裝飾的三個層次
2.1.1 第一層次:功能與構造的需要
2.1.1.1 裝飾的起源
2.1.1.2 建築裝飾的起源
2.1.2 第二層次:美化建築
2.1.2.1 藝術加工
2.1.2.2 美的原則
2.1.3 第三層次:表達意義
2.1.3.1 象徵意義
2.1.3.2 身份和地位
2.1.3.3 民族文化
2.2 由來已久的哲學思辨:“美”與“意義”
2.1.1 美與意義的結合
2.1.2 美與意義的分離
2.3 現代主義建築:重審美而輕意義
2.3.1 現代藝術
2.3.1.1 為藝術而藝術
2.3.1.2 意義的模糊
2.3.2 現代主義建築的裝飾觀念
2.3.2.1 裝飾就是罪惡
2.3.2.2 追求空間勝於意義
2.3.2.3 對意義模糊的批評
2.4 後現代主義建築:重意義而輕審美
2.4.1 POP藝術:從形式到意義
2.4.2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裝飾觀念
2.4.2.1“鴨子”與“裝飾化棚屋”
2.4.2.2 對重意義而輕審美的批評
2.5 小結
第三章 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
3.1 技術因素
3.1.1 直接套用的技術
3.1.1.1 工藝
3.1.1.2 材料
3.1.2 間接作用的技術
3.2 經濟因素
3.2.1 對裝飾的制約
3.2.2 對裝飾的促進
3.3 社會文化
3.3.1 哲學思想
3.3.2 社會心理
3.3.3 道德標準
3.3.4 政治因素
3.4 審美因素:與姊妹藝術的類比
3.5 小結
第二部分 具體分析
第四章 1920年代末-1940年代:駁雜的裝飾
4.1 駁雜的裝飾
4.1.1 裝飾的分類
4.1.1.1 西方體形+西方裝飾
4.1.1.2 中國體形+西方裝飾
4.1.1.3 西方體形+中國裝飾
4.1.1.4 中國體形+中國裝飾
4.1.2 裝飾的手法
4.1.2.1 布雜式裝飾
4.1.2.2 裝飾派裝飾
4.1.2.3 新古典主義式裝飾
4.1.2.4 現代主義的無裝飾
4.2 與經濟因素的關係
4.2.1 中國固有之形式的裝飾
4.2.2 裝飾派裝飾與現代主義的無裝飾
4.3 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4.3.1 1925年以前對西式建築的崇尚
4.3.2 1925年以後民族情緒的高漲
4.3.2.1 傳教土的本土化運動
4.3.2.2 政府的民族意識形態需求
4.3.2.3 知識分子冷靜地看待西方
4.3.2.4 日本建築界追求本土化對中國的影響
4.4 與姊妹藝術的類比
4.4.1 服裝的西體中用
4.4.2 其他藝術的中西合璧
4.5 小結
第五章 1950年代-1970年代:民族化的裝飾
5.1 民族化的裝飾
5.1.1 布雜式裝飾
5.1.1.1 西洋建築的輪廓意象
5.1.1.2 中國建築的輪廓意象
5.1.1.3 中西合璧的輪廓意象
5.1.2 新古典主義式裝飾
5.1.3 簡化的略有中國味道的裝飾
5.2 與經濟的關係
5.2.1 裝飾批判
5.2.2 與現代主義反對裝飾的比較
5.3 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5.3.1 前蘇聯布雜思想的影響
5.3.2 與台灣的比較
5.3.3 裝飾的暫時恢復
5.4 與姊妹藝術的類比
5.5 小結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多元化的裝飾
6.1 多元化的裝飾
6.1.1 附加性裝飾
6.1.1.1 新古典主義建築裝飾
6.1.1.2 後現代主義建築裝飾
6.1.1.3 地域主義建築裝飾
6.1.2 本體性裝飾:晚期現代主義的裝飾
6.1.2.1 結構裝飾化
6.1.2.2 裝飾結構化
6.2 與經濟技術的關係
6.2.1 技術因素
6.2.2 經濟因素:經濟本位與暫時性
6.3 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6.3.1 全球化的衝擊
6.3.2 大眾文化的衝擊
6.4 與姊妹藝術的類比
6.5 小結
第三部分 原則與方法
第七章 理性的裝飾
7.1 複雜思想下的建築裝飾
7.1.1 裝飾與基因的類比
7.1.2 中國現代建築裝飾發展的三條脈絡
7.1.3 中國古典建築基因的價值
7.2 對建築裝飾的評價
7.2.1 對本體性裝飾的評價
7.2.1.1 結構裝飾化與建構
7.2.1.2 裝飾結構化
7.2.2 對附加性裝飾的評價
7.2.2.1 建造的裝飾
7.2.2.2 附加的藝術
7.3 裝飾有沒有未來?
7.3.1 當代的質疑
7.3.2 縱向例證:摩天樓的演變
7.3.3 橫向例證:當今世界建築師的作品
7.3.3.1 建築師的分類
7.3.3.1 裝飾所占比例
7.3.3.2 裝飾的新趨勢
7.3.4 類比例證:姊妹藝術中的裝飾
7.3.4.1 與音樂的類比
7.3.4.2 與服裝的類比
7.3.5 結論
7.4 回歸理性的裝飾
7.4.1 時代性原則
7.4.1.1 時尚與經典
7.4.1.2 現代與傳統
7.4.1.3 時代性原則
7.4.1.4 實例分析
7.4.2 地域性原則
7.4.2.1 全球化與地域性
7.4.2.2 地域性是立足點
7.4.2.3 地域性原則
7.4.2.4 實例分析
7.4.3 大眾性原則
7.4.3.1 大眾與精英
7.4.3.2 大眾與先鋒
7.4.3.3 大眾性原則
7.4.3.4 實例分析
7.4.4 經濟性原則
7.4.4.1 永恆性與暫時性
7.4.4.2 經濟性原則
7.4.4.3 實例分析
第八章 工程實踐:徐州漢畫像石館擴建工程
8.1 工程背景
8.1.1 兩漢文化的徐州
8.1.2 漢畫像石館的特點
8.1.3 徐州漢畫像石館擴建
8.2 總體構思
8.2.1 與自然環境的結合
8.2.2 與人文環境的協調
8.3 建築裝飾的原則
8.3.1 時代性原則
8.3.2 地域性原則
8.3.3 大眾性原則
8.3.4 經濟性原則
8.4 本體性裝飾
8.4.1 疊澀
8.4.2 模殼
8.4.3 斜面屋頂
8.5 附加性裝飾
8.5.1 明器
8.5.2 石闕和石亭
8.6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