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上海1946.12)

《建國(上海1946.12)》,綜合類刊物,月刊,1946年12月15日創刊於上海,由中華建國同志會編審委員會編輯,主編為胡哲民。建國出版社為該刊發行所,位於上海長樂路六一一弄一六號,發行人為鄢燮宇。位於上海嘉善路一八五號。益文書局則負責該刊印刷。該刊的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該刊之編者認為“建國為中國中心問題”,並表示:“我們熱忱於建國工作的分負。能建國則可長治久安,千秋萬世。中國為富強康樂之國,子子孫孫為享盛世樂太平之民。我人於此,誰不為天下先,用是本刊之使命”。由此可知,該刊重點關注中國的建國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國(上海1946.12)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6年
  • 出版周期:月刊
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刊登內容

《建國》在內容方面則歡迎“關於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建設等改進問題之論文、計畫、批評”;“人民生活寫實”;“提高固有文化思想或伸張正義之史話、文藝等”;“譯述各種科學上之發明”;“與我國有益之政治、經濟等譯文”。例如,該刊中刊載有大量討論國民大會和制憲的文章,這即是對政治方面問題的關注。這些文章包括《共黨為何不出席國大》《國民大會組織及其職權的行使》《人民對制憲問題的展望》等,體現了該刊同人支持國民政府的立場。此外,該刊中對國共關係、國際關係和外國情況等問題的討論,亦是屬於政治領域。至於經濟、教育、學術等方面的文章,該刊中亦有不少,如《一年來我國經濟界的回顧》《現代青年應有的修養態度》《先秦諸子重農思想之背景》等。
《建國》是一份抗日戰爭結束出版於上海的刊物,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其主要關注中國的建國問題,刊載了不少討論相關問題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故而對於研究這一時期中國人的建國思想有一定的幫助。同時,該刊尤其注重討論政治問題的文章,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也有一定的價值。

文化傳統

《創刊號引言——建國第一》胡哲民
建國為中國目前中心問題,亦為全國人士迫切關注,中華民國雖已成立三十五年,舉凡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等皆未入正軌。而外患內亂,不遑寧息,致建國大業受到極大的阻難,建國底基本原則雖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作根據,然而千頭萬緒,豈得一蹴而成,先決條件為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始克有效。關於如何集中與運用,更須慎重周詳,嚴別緩急,所忌者粉飾誇張,不實在,否則不特建國的目的不能達到,抑且徒損國家元氣,害及民主,建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經緯多端的實際工作,實際行動,合理的主張,這一問題尚夾雜著許多暗礁,我們不得不多方面努力。
事實上建國大業雖說不簡單,但是有途徑可循,最感覺困難的為窒礙的如何排除,民國未肇建以前,為了推翻專制異族的滿清,有了革命,對革命前途的障礙予以掃蕩,同時歐美政治典型的東漸,清庭的猙獰面目,暴露了政治上的無能,腐化,又加著種族思想的鴻溝,人民多已覺晤,終至辛亥武昌起義,不旋踵而全國回響,達到先期革命底目的,其後封建思想終未根絕,如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曹錕賄選,不是你打我,便是我打你,由軍閥們爭權奪地,造成了內政分裂與軍事割據局面,害得一群群老百姓焦頭爛額,痛苦萬分,國民黨於十三年改組於廣州,接受了人民的要求,十五年誓師北伐,因了軍閥的擁兵割據,不得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軍事為手段,兩年之間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乃能繼續負起八年的艱苦抗戰,獲得最後勝利的來臨,人自慶幸,以為中國今而後為世界五強之一,應該是建國的機會,乃事有不然者,國內又掀起軒然大波,由政治協商,第三方面從事調解美國的折衝,都沒有完滿的解決,破壞交通,掠城略地,弄得烽煙不息,老百姓受盡了痛苦,國家元氣的斷喪,工商業衰落,國民經濟宣布破產,停停打打,嚴格地說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孰是孰非,老百姓的心目中自有一個雪亮透明的鏡子在。
從好的方面看,此次國民大會的召開,顯現了政治改進的曙光,或許是建國的開端,姑不論國大代表產生方法如何,只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立場上,能夠創製完美無訾的憲法,為中國今後的新生,則建國前途的窒礙或有排除的一天。
我們不樂觀,也不過分的悲觀,徹頭徹尾認識了中國前途是有希望的,目前的陰霾固為建國的障礙,由歷史的教訓,有競爭才有進步,有破壞才有建設,有思想才有文明,相對的有壓制必有反抗,革命僅是建國的手段,是建國的外衛,並不是建國的基本條件,過去,國民黨繼承了革命未了任務,由軍事的進展對窒礙的排除,由政治的進步肩負起建國的擔子,我們熱忱於建國工作的分負,能建國則可長治久安,千秋萬世中國為富強康樂之國,子子孫孫為享盛世樂太平之民,我人於此,誰不為天下先,用是本刊之使命,特明白揭櫫於國人之前:
第一,由最時髦的民主建國說起,因了過去的內亂外患,教育設施不曾普及,人民知識水準的低落,生活的驅使,只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然“民主”這調調兒響徹雲霄,除了幾處大都市之外,大多尚感生疏,引不起興趣,試看各地民意機構產生的情形,就可以測驗一切了,作者久在民間,亦曾實地訪問過許多地方,把訪問的對象分成為農、工、商、學、士紳、知識婦女等;綜合的結果,認為馬上試行民主政治尚非其時,如果在匆忙中實行,地方上的治權終必落在集中特殊階級手裡,行政效率減低,非驢非馬,反而為將來推行真正民主的窒礙,而特殊階級者流必定強己意為民意,至於如何建設地方,興辦教育,造福社會人群,恐怕是胸無成見,唯利是圖,不特徒滋社會的不安,而是民主政治上的污點,實行民主,人民要有選舉、制創、複決、罷免四權行使的訓練,過去訓練不夠,老百姓或根本不明四權為何物,連這個最時髦而起碼的條件都不完備,一旦實行民主,不有點格格不入嗎?為了政治上的爭論,各黨派的叫囂,不明事理及尾巴主義者的一唱百隨,民主,民主,大概非實行不可,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我們極願意從訓民著手,以純人民的立場作人民的工作。
第二,從嚴重的經濟做起,我國以一農業國家,自經資本主義侵入之後,加以頻年內亂外患,久不寧息,八年對日抗戰,弄得國勢已貧,財用枯竭,農業,工商業都走入衰落的極端而宣布破產,勝利之日方臨,統一之局又變,更形成惡劣嚴重的局面,欲圖挽救此種難關,尚覺不易,何能談到經濟建國,然我國人口眾,領域大,礦藏富,農工商業非真不能興起,交通水利非不可以助成經濟之發達,要在運用得法,要在無內亂,能統一,建國大業繫於經濟者十居八九,應有遠大的目光,尤應有實際合用的計畫,分別先後緩急,今後願與各專家學者作有系統,有計畫的商討,或補充經濟條件的不足,同時我們正在可能地實踐實行。
第三,向文化與教育上努力,文化為立國先決條件,我國文化為最悠古,最高尚,最文明、最理想、最實際,但變故太多,不知申引獎勸,不知活用,倒如政治思想,見於周秦諸子的,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各種學說,降及唐宋以下諸朝亦各有時代背景,而固有文化美德為歷來治亂準則,德盛則治,德薄則衰,現世因歐風東漸,異說雜陳,幾為建國的大魔障,教育亦然,至今全國尚有百分之八十文盲,教育的不普及固由經濟條件為轉移,但師資的缺乏以及教育制度不完備有是極大的弱點,建國首在有人才,人才須由教育培養而來,我國專門人才有如鳳毛麟角,既無一貫的人才教育組織系統,又無獎勸、考核、銓敘的規定,記得某專門學者協會,形式上每年舉行一次大會,所提出來的不是幾遍無關痛癢的論文,就是一些零碎的可憐計畫,空洞無物,不足以裨益國家,不足敷用於建設,今後除努力於實用科學人才教育之興辦外,將邀請國內才識兼備的人才,作大規模有系統的調查研究,從事實際的設計,提供政府的抉擇與參考,我們也極願意作一部門的建國工程,如實業,工業,發明科學等。
第四,從複雜的社會中做改進倡導的示範,中國錯綜複雜的社會,正在畸形的發展,只是不安,紊亂無序,越出了社會的範圍,固有歸究於經濟的崩潰,政治的窳敗,文化精神的消失,教育的不普及幾種重大的因素,但是不能長此下去,須知社會由人類組合而成,社會的不景氣仍然是認為的因素,人類能使之,必能改進之,要在為與不為耳,原始社會的一般條件不如今日之完備,而其不安無序的情形決無今日之甚,且能進化至良好的狀態,延續維繫幾千年,目下的社會形象大致可別為(一)心理的,(二)病態的,(三)物質慾念,(四)組織弱,(五)天演等;由上述形象的總和造成畸形複雜的社會(見拙著社會問題考問集)所以風氣的轉移可繫於一二人之敦化力行,社會的進步亦須倡導糾舉,敦化力行也是一種醫社會至好的良藥,互信共信,互助,博愛,正心,誠意。敬業樂群去弊除害這些道理,古有明訓,我們能夠是實事求是來倡導,來作改進社會的示範。
第五,申張正義:完成建國大業,除以上所列條件之外,申張正義正義亦為重要,所謂正義不張,大道不成,大業不就,願中國之危難,不是唯物,全在唯心,以定律論,正義不特國家之所需,社會之所需,人類之所需,為事事之所需,世無無正義之國,有之則敗,如德國日本不知有正義,終至敗亡,社會人類亦然,正義包含思想、行為、言論、觀感,所以能明辨“是”“非”以從“是”叫作正義,語有云:“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一個很好的反照,這裡可以舉一反三,恕不能多作論列,不過我們所要的正義,因為我們深處在人類社會上,更非保持正義不可,我們為了不欲見人類走上死亡線上,發出善意的呼籲與實際的援助,就是正義,為驅逐噬害人類的毒蛇猛獸而不惜犧牲自我,就是正義,而今正因了正義的不申張,搞得美惡不分,是非不明,几几乎連國家民族都不能自拔,這還像什麼世界,所以,我們不惜大聲疾呼申張正義,需要正義,擁護正義。
末了,我們保證自己所選擇的目標,極力的力行,實踐,建國第一,因見於建國的艱難,謹本同仁之志願,為我建國工作聊盡天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希望全國熱心建國有遠大抱負者攜手並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