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

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

《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是張靜創作的經濟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6月。

該書以20世紀50年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鄉村地權市場為研究對象,力圖從多學科整合的角度入手,通過實證分析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個體農民為交易主體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鄉村地權市場,來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傳統農村社會的非正式制度約束和非制度性約束對農民行為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
  • 作者:張靜
  • 首版時間:2011年6月
  • 字數:246千字
  • 類別:經濟史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鄉村地權市場為研究對象,系統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土地制度變遷、中共中央的相關政策演變以及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鄉村地權交易情況,分析了鄉村地權市場的多元化特徵,探討了鄉村勞動力市場和地權市場的整合狀況,構建了制度約束及非制度約束影響小農行為的理論模式。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前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地權占有和使用狀況
第二章 50年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的實證研究
第三章 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的特徵分析
第四章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鄉村勞動力市場
第五章 制度變遷與農戶經濟行為

創作背景

土地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土地與農民的關係構成了農村的一對基本關係。地權則是全部社會關係的高度濃縮,它在本質上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歷史的延續性上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尤其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問題主要是土地問題就已引起廣泛的關注,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學術團體,甚至國際史學界、人類學家都對中國的廣大農村進行了持久的、系統的問卷調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9年以前,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因而中國國內對地權純粹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傳統中國農村地權分配和地權交易的研究多集中於民國時期和前近代社會,或針對中國農地制度的弊端,集中於提出各種農地制度理論模式的預設。至於對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地權市場的實證的量化分析和考察並不多見。儘管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土地買賣、租佃關係以及僱傭關係只存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但對歷史的反思可以為當代的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迪。基於此,《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第一,土改結束後,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發生了根本變革,農民土地所有製取代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該階段農村土地制度的特點是: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於農民手中,農民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使用者。農民的土地產權得到保護並可以自由流動,政府允許買賣、租佃、典當、贈與等地權交易行為的存在。個體農民占有和使用土地的制度前提下,土地買賣、租佃關係和僱傭關係的繼續存在主要緣於當時廣大農村生產力的落後、個體農民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占有的分散以及國家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正規金融組織不健全、國家農貸尚無力顧及絕大多數農民、農村私人借貸不能健康發展等因素。
第二,受減租減息、土改和土改複查等民眾性政治、經濟運動的影響,土改結束後的土地買賣、租佃率和僱傭率大大下降。政府從恢復和發展農民個體經濟的角度出發,曾一度鼓勵土地買賣、典當和租佃以及僱傭自由,提倡租額和工資由租佃、僱傭雙方自由面議,使土地租佃率和僱傭率有所上升。但由於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中共領導人對農民個體經濟基礎上的土地買賣、租佃關係和僱傭關係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尤其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後,把上述關係看作是農村出現資本主義自發趨勢和兩極分化的主要標誌而加以批判、限制,最後通過建立起蘇聯式的集體農莊徹底消除了土地買賣、租佃和僱傭關係存在的合法土壤。總的來看,20世紀50年代初期,各種形式的地權流轉和僱傭關係一直處於被抑制的狀態。
第三,土改結束後發生的土地買賣、租佃和僱傭關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截然不同。首先,上述關係主要發生在貧僱農和中農等占農村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之間。其次,這種土地關係的局部調整是對土改中實行的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做法的一種糾偏。土改中實行的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做法,雖然滿足了多數農民的眼前利益,但這種分配方法沒有考慮到每個家庭勞動力與土地的合理配置問題,土地買賣關係中有一部分就是對這種情況作出的一種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良性調整。而部分喪失或缺乏勞力的老弱孤寡和烈軍工屬戶主要靠地租收入而維持生活,對他們而言,出租土地是在勞力短缺時的一種權益選擇,是介於土地拋荒和產權轉讓之間的一種理性選擇。最後,從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的角度來看,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以及圍繞土地經營而發生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是勞動力和土地最佳化重組的一種理性選擇。從出租方面來看,農民出租土地主要是由於勞動力缺乏、田遠耕作不便、從事其他職業等方面的原因,多屬於調劑勞動力和土地的性質,以出租土地進行剝削為目的的只占極少數。大部分中農和貧僱農租入土地並不是由於生活貧困所致,而是為了各自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建國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鄉村地權市場探微》
2011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004-9485-0

作者簡介

張靜,山東淄博人,歷史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經濟史和區域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