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前身是醫學基礎部,初建於1959年1月,1998年9月更名為基礎醫學院。2005年1月學院召開的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確定今後工作重點是:與時俱進,促進教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積極構建和諧的基礎醫學院。
學院現有學院辦公室、教研科兩個行政科室和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病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物理學、寄生蟲學、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公共體育教研部、實驗生理科學實驗室、實驗技術中心(含形態學實驗室)14個教研室(部),附設有套用化學研究所、人體形態學研究所、病原生物學研究室。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2個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物化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8個學科9個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自治區級重點學科2個:病理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十五”期間廣西高校普通本科專業精品課程2門: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自治區級重點課程8門:病理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實驗生理學、生理學、有機化學。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現有教職工200人,其中教師129人,教師中博士學位15人,在讀博士生16人,博士導師6人,碩士導師35 人;專業技術人員有正高職稱(教授)17人,副高職稱46人,中級職稱94人,初級職稱22人。
教學科研
基礎醫學院全體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院承擔學校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護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檢驗等七個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七年本科生、五年本科生、外國留學生、專科生以及各類成人教育等多專業、多層次的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現共開設必修課程31 門,選修課程62 門,年課時約 4.9萬學時。近五年來承擔教學課題80項,發表教學論文200多篇,出版各類教材70多本,獲教學成果 5項。
獲全區教育教學軟體大賽一等獎2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全國教育教學軟體大賽一等獎1項。
學院歷來重視科研工作,特別是近五年來科研設備與研究條件有了顯著改善,取得豐碩成果。2000—2005年共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 項,省(部)級項目27 項,廳(局)級項目7項,校級科研項目33 項,橫向課題:22項,科研經費294.6 多萬元;教職工公開發表第一作者論文共500多篇。獲省(部)級科研成果 4項。 學院十分重視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日本、德國、美國、英國、丹麥、斯洛維尼亞、法國、瑞典等國家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
歷史沿革
廣西醫學院建院初期,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均直屬院長領導。教學單位稱為教研室,民國32年(1943年)8月,改稱為科。1955年6月21日,廢科建組,改稱為教研組。當時,基礎課共有14個教研組:化學教研組、物理學教研組、生物學寄生蟲學教研組、人體解剖學教研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組、生理學教研組、生物化學教研組、病理學教研組(包括病理解剖學及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教研組、微生物學教研組、俄文教研組、體育教研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研組、公共衛生學教研組(包括衛生學、保健組織、流行病學)。
1959年1月6日,成立基礎部,負責組織領導各基礎課教研組的教學、科研、師資培養等工作,教職工共177人。方中祜兼任主任,鄧時忠任副主任,楊啟超任秘書。所屬教研組調整為13個:化學教研組、物理學教研組、人體解剖學教研組(原人體解剖學教研組和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組合併)、生理病理生理學教研組(原生理學教研組與病理生理學教研組合併)、生物化學教研組、病理解剖學教研組、藥理學教研組、微生物學教研組、生物寄生蟲學教研組、外語教研組、體育教研組、馬列主義教研組、衛生學教研組。
1960年10月,學院決定成立醫療系,取銷基礎部,增設衛生系、兒科系、藥學系籌建小組。各基礎課教研組分別在醫療系和衛生系、兒科系、藥學系籌建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1961年6月,按照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精神,決定衛生系、兒科系、藥學系的籌建工作暫停。各基礎課教研組的教學、科研、師資培養等各項工作,在院長直接領導下進行,基礎部沒有配備行政人員,只設立中共基礎部總支委員會。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基礎部黨總支及各教研組的組織癱瘓,教學、科研、師培等工作中斷。
1970年為連隊建制,稱為教工連,於雲昌任教工連領導小組組長;下設三個班,設班長、副班長,在駐院工軍宣隊領導下開展活動。1971年4月,成立基礎部革命領導小組,由軍宣隊員任負責人,配備基礎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未設主任、副主任)。並將原13個教研組合併為8個:醫用人體學教研組(包括原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的全體人員以及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學部分成員)、病理學教研組(包括原病理解剖學及部分病理生理學成員)、衛生防疫學教研組(包括原寄生蟲學、衛生學及微生物學學科部分成員)、微生物學教研組、藥理學教研組、軍體教研組、外文教研組、理化教研組(包括原部分生物化學、化學、物理學成員)。
1971年至1976年,廣西醫學院招收三年制大學普通班,基礎部各教研組按照學校醫教組的統一安排進行教學,包括基礎與臨床結合、和學生一起下鄉開門辦學等。
1972年6月,張敬民、李志尚、陳貞嫻任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74年3月,增派趙志宏任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74年5月,恢復成立基礎部黨總支。
1977年,在基礎部革命領導小組直接領導和基礎部黨總支的保證、監督下,各教研組積極進行恢復培養五年制本科生的各項準備工作。從77年9月,全國恢復統一高考招生,恢復為本科五年學制。由於當年高考日期延遲,77級學生相應延至1978年2月才入學上課。
1979年7月6日,廣西醫學院決定各教研組一律改稱教研室,並將基礎學科調整為15個教研室:化學教研室、物理學教研室、生物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生理學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病理解剖學教研室、病理生理學教研室、藥理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研室、外文教研室、體育教研室、馬列主義教研室,另有一個附屬單位:電鏡室。1980年,外文教研室改為外語教研室;, 1990年3月,微生物學教研室改名為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1982年9月,廣西醫學院黨委決定馬列主義教研室直屬院黨委領導,為系(處)級的教學單位;1983年1月,黨委決定體育教研室為學校直屬教研室;蛇毒研究室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但是,以上三個單位的黨政組織關係仍隸屬於基礎部。
1980年9月—1983年6月,陸含華任基礎部主任,1980年9月—1981年12月,過慧敏任副主任。1982年3月—1984年10月,張明安任副主任。1984年10月—1989年7月,潘世琦任主任,檀進發任副主任。1989年7月,檀進發任主任。1985年9月—1990年4月,蔣德昭任副主任。1989年11月,況子雯任副主任。1988年4月,汪延洋任秘書。
80年代以後,基礎部的組織機構日臻完善,逐步配備主任、副主任、辦公室主任、秘書等,黨建、教學、科研、師培各項工作穩步開展。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學院決定學生劃歸基礎部管理,各年級配備了年級主任、副主任。1990年,學校決定實行院系(部)兩級學生管理體制,醫學系前兩年半上基礎課的學生劃歸基礎部管理,上基礎課的研究生也歸基礎部管理,各年級配備了年級主任、副主任。
1987年,病理教研室被評為廣西區重點建設學科,鄧卓霖教授是重點學科帶頭人。
除了本科學生外,基礎部還承擔專科生、進修生、研究生、留學生等各層次學生的基礎課教學工作任務。
1994年5月,基礎部組織部分科室領導先後到河南醫學院、同濟醫學院、湖北醫學院、湖南醫學院、衡陽醫學院等兄弟院校參觀學習,在充分總結兄弟單位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該部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將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分解為教研室管理、教學工作、師資培養、科研與科技開發等4大項目、10個目標、58項具體要求,並制定出具體目標、具體要求、考核評分標準(總分120分),每年12月底檢查評比一次。學校對此非常重視,充分肯定了基礎部《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是一項教學管理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的重要措施;它的特點是將政治思想、行政管理、教學、科研師培及科技開發工作等任務分別制定出目標,實行量化管理,它是落實國家教委(教高[1994]10號)檔案的一項重要措施。學校在同意從1995年起在基礎部試行的同時,並在學校經費預算中建立校長教學管理基金用以支持教學改革所需經費,獎勵在教學管理改革中做出成績的部處系及教研室。接著,體育教研室、化學教研室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有關檔案和《基礎部教研室目標管理任務書》的內容,結合教研室的情況制定了具體實施細則,並與年終評優及崗位津貼掛勾。基礎部肯定了體育教研室和化學教研室的方案。
從1995年至2000年,每年十二月,由學院(部)領導、教師代表、專家、工會領導等組成的檢查小組,深入各教研室查看擋案記錄、聽取匯報,對照目標管理總綱要求,認真細緻地進行考核和量化評分。並在每年年終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新的任務和執行情況,對《任務書》進行修改和補充,使之不斷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經過6年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1995年,達標率只有14.3%,1999年,達標率達100%。達到預期目的。1998年,該院教學實驗室全部通過自治區教育廳評估。同年,《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的探索》被列入第四屆廣西普通高校教學成果立項項目和廣西醫科大學成果立項項目。2001年5月,《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的探索》獲廣西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5年至2000年,在實施《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期間,基礎醫學院共表彰先進集體43個次,先進個人175人次;122人次獲學校先進教學教育獎,其中授予師德標兵2人;優秀教師38人次,先進教育工作者23人次,獲區級以上榮譽稱號7人次,其中1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1年1月15日—16日,召開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區教育工會謝學高主席、學校黨委書記劉唐威、校長唐步堅、副校長何如昆、王昌輝、仇小強等領導參加了大會。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第一個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二級學院。大會的召開,對加強學院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統一認識、明確目標、團結奉獻、開拓進取、共創輝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2年7月10日,在基礎醫學院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全體代表認真總結實施《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的六年期間的管理經驗,充分肯定了《任務書》的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基礎醫學院工作管理條例》,經教代會原則通過後,連同《基礎醫學院教研室和實驗室工作條例》一起,從2002年9月正式實施,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主人翁責任感,集中反映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時代特徵。
1998年9月21日,全校中層領導機構設定調整,撤銷基礎部,成立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撤銷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部總支委員會,成立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委員會。金嬿為首任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委員會書記,莫寧為首任院長。12月26日,舉行隆重掛牌儀式,衛生廳副廳長劉唐威、校長高楓為學院揭牌。
實施人才教育,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從1998年到2003年,學校對教學管理、教學計畫、課程設定、教學組織進行了充實和調整。1998年11月24日,增設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研科。1998年12月10日,學校決定病理解剖學教研室及實驗室劃歸第一臨床醫學院管理。1999年6月21日,外語教研室更名為大學外語部。1999年6月20日,生理、藥理、病生三個教學實驗室合併,成立“實驗生理科學實驗室”,莫書榮任主任,梁桂寧、陳家歡任副主任。1997年 月 日,體育教研室更名為公共體育部。2001年5月9日,成立藥學專業領導小組,該專業和領導小組歸屬基礎醫學院管理。2001年9月18日,組織學與胚胎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寄生蟲學、病理學四個教學實驗室合併成立“形態學實驗室”。2002年3月1日,病理教研室及實驗室連同一附院病理科的全體人員及設備劃歸基礎醫學院管理。2002年4用1日,生物學教研室更名為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更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2002年,學校迎來建校68年來最高規格的考試——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這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無疑是對廣西醫科大學每位教職工的一次最高規格、最重要的考試,對提高該校本科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搞好評估責任重大。對此,學院非常重視,迅速成立迎評工作領導小組和相應的辦事結構,確定第一責任人,制定“基礎醫學院迎接教育部評估工作進度計畫表”。先後召開五次全院職工大會,一次全體黨員大會,13次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會議,18次迎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期間召開學院第一屆第二次教職工代表大會。廣泛動員,認真學習,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唐步堅校長、仇小強、劉華鋼和夏寧副校長多次親臨指導。經過廣大教職員工的能力,全面系統地整理了擋案材料295多盒,照片資料33盒。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評估。
1999年1月12日,藥理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與兒科學、腫瘤學、耳鼻喉科學等五個學科作為學校首批重點學科。
2000年12月,藥理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2003年8月,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三個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地圖信息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雙擁路22號醫科大學基礎學院101館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