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廣西植物標本館的前身為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標本室,成立於1935年,是當時任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陳煥鏞教授親自創立的。在了解廣西植物標本館歷史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廣西植物所的簡史。
1934年,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先生,為了適應廣西地方經濟建設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需要,邀請了世界著名植物學家、時任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的主任陳煥鏞教授考察廣西大學並籌建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並於1935年元月成立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陳煥鏞教授任所長,所址設在廣西梧州廣西大學公園內——即梧州鴛鴦江岸邊的白鶴山上。這是廣西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我國較早的植物學研究機構之一。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成立之後,得到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大力支持,贈送復份標本7000餘份和柚木標本櫃10副,以此為家底,當年就建立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標本室。
1938年夏,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撥歸廣西大學農學院領導,並於當年9月隨院部搬到廣西柳州沙塘。1944年夏,日寇南侵,植物研究所隨農學院往廣西南丹疏散,由於鐵路運輸受阻無法到達南丹,後來隨廣西大學校本部疏散到貴州溶江。1944年8月溶江發生罕見洪災,標本室大部分標本受損。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9月,農學院、植物所隨從廣西大學校本部遷回到柳州鷓鴣江。1946年6月,廣西大學各部又遷至桂林。校本部設在將軍橋,而植物所隨農學院遷到良豐雁山。1946年夏天,標本室再次得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贈送復份標本40000餘份。1947年7月1日,植物研究所恢復由廣西大學校本部領導,更名為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解放後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農學院於10月份脫離廣西大學獨立建制,經濟植物研究所再次歸農學院領導。1954年1月,中科院將廣州的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與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合併,建立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而原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改為華南植物所的廣西工作站,後於當年7月份更名為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1958年10月,廣西分所直接隸屬於中科院領導,更名為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後來歸屬仍有多次變更,現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與中科院雙重領導。
幾十年來,雖然所的歸屬曾多次變更,但植物標本館的建設從未停頓過,而是不斷充實、擴大。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對廣西植物資源的廣泛深入調查,例如1959年為期一年的廣西野生植物資源普查,1962年的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綜考。1963-1966年的廣西植被區劃,1979-1980年的弄崗自然保護區綜考,1981-1982年的廣西大瑤山自然保護區綜考和其他多次專項調查採集,採到了大量的標本,再加上開展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復份標本交換業務,使館藏標本大幅度增長,發展到今天館藏維管植物標本40萬份、對華南乃至西南及其鄰近地區植物研究具重要意義的標本館。
重點研究方向
(1)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學:完成《廣西植物志》第四、五、六卷的編研出版,著手開展英文版的編研工作;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熱點地區(如岩溶區、北部灣經濟區及自然保護區等)的區系地理調查及重要植物資源(如極小種群植物、能源植物、環境淨化植物、高效碳匯植物等)調查。
(2)植物專科專屬的系統發育與分子進化:重點開展我所已有豐富積累和前期研究基礎的重要科屬(如蕁麻科、秋海棠科、蘭科、樟科、苦苣苔科、八角科、豆科、蜘蛛抱蛋屬、花椒屬等)及廣西-東協重要分布和關鍵類群植物物種的系統發育、起源與進化的生物地理學研究。
(3)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學:重點開展廣西外來入侵植物的入侵與爆發機制、特定生態系統外來物種防治技術研究及農林牧業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物種的風險性評估和安全管理技術研究,為廣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重要依據。
(4)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結合計算機和信息科學,依託豐富的廣西植物標本信息和遷地保護植物信息,重點構建廣西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重要野生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廣西特有植物和具有重要或潛在經濟價值植物物種)的野外分布、環境條件、儲量等巨大信息量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平台。
館藏特色
廣西植物標本館自廣西植物研究所1935年建立初始,就開始進行植物標本的採集、保藏和研究工作。在經幾代植物學家的艱苦創業後,廣西植物標本館館藏維管束植物標本已達40萬份,共收錄國內外植物物種約12000種,涵蓋了廣西植物8000多種,其中模式標本4000餘份,涉及150科1100餘個分類群,館藏標本年代最早的採集於1889年。就館藏標本數目和整體規模而言,廣西植物標本館均位居我國前列。
廣西植物標本館的標本來源以廣西各地為主,其中尤其以石灰岩地區的植物標本最為齊全,占本館館藏標本的30%強,是全國館藏廣西石灰岩石山地區植物標本最多的植物標本館。在石灰岩石山地區植物研究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標本館還廣泛收集華南、西南和東北等國內其他各省區的標本,並同時積極與周邊國家和其它國家的標本館建立標本交流關係,收藏了美國、英國、日本、印尼、紐西蘭、越南等國的部分標本。在世界樟科、獼猴桃科、豆科、千屈菜科、柿科、苦苣苔科、茶科、蘇鐵科等的標本積累較為豐富。所有這些,都是幾代植物學家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尤其是與陳少卿、黃志、梁向日、高錫朋、劉心祈、譚沛祥、陳照宙、陳立卿、李蔭昆、李中提、覃浩富、鐘濟新、梁疇芬、李樹剛、鄧先福、徐月邦、韋發南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艱苦創業、苦心經營分不開的。館藏的大量標本為廣西相關的植物學專著的編寫、植物地理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植物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空間布局
本標本館由一棟四層建築構成,總建築面積為2000平方米,其中,一樓為研究人員辦公室,並設有保全值班室、消防監控室、會議室和繪圖室;二樓有管理員室、標本預處理室、模式標本室和標本庫(被子植物由木蘭科至柿科);三樓有管理員室、資料室、副份標本庫和標本庫(被子植物由山欖科至唇形科、單子葉植物、區系標本);四樓有標本裝訂製作室、網路信息工作室、資料室、消防設備室和標本庫(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區系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