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新工藝,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和國家產業政策,“總體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現已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省部級科學技術成果鑑定和自治區建設廳組織的項目驗收,並由廣西建設科技協會頒發了《建設科技新成果推薦證書》。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廣西北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
- 總部地點:廣西
- 成立時間:2010年6月17日
- 公司工藝: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
簡介,相關理念,
簡介
2010年6月17日,由國家發改委原副司長牛根穎高級經濟師、從事環保科技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宋女寧高級工程師、從事生物技術的中國農大863科技中心副主任陳偉教授、從事無公害食品的中國農大林波博士等8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在清華大學做出的《科技項目論證報告》中,對北洋公司垃圾制肥技術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變廢為寶,資源再利用,符合城市發展的規劃前景”,建議考慮能否“用於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並建議“適時申報國家環保、科技部門的相關計畫”。 這一涉及環境保護和現代農業兩大領域的發明專利,必將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技術可以這樣概括:垃圾制肥,國內領先,無廢排放,變廢為寶。
相關理念
一、停止生活垃圾填埋和直接焚燒發電是必然趨勢 填埋生活垃圾或用生活垃圾直接焚燒發電,我國各地抗議之舉越來越多,而有識之士或機構停止填埋和焚燒發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廣州市番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擱淺,廣西桂平市的垃圾填埋遭拒,這在全國各地不乏其例(北京、上海、重慶、南京、武漢、深圳、蘇州等城市均因籌建焚燒發電項目遭到當地公眾抵制)。今年全國兩會,民建北京市委的提案指出:“目前的基點應該主要放在減少填埋,減少焚燒。首先是儘快禁止有機物填埋或焚燒”,“最終目標是實現垃圾無填埋、無焚燒,全部循環利用。”並指出:“有人認為利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能就是最好的利用,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是一種低效的利用。”曾擔任國家環保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現為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秘書長的楊鵬稱,“在中國的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占60%~70%,含有大量水分,因此一定不能焚燒,而應採用制肥等方式處理,回歸自然。塑膠占10%左右,這部分垃圾應該回收利用”。較早創建垃圾焚燒方式的德國,也最早提出了禁止焚燒。德國立法,嚴格規定有機物禁止填埋、禁止焚燒。按照德國的規劃,到2020年,實現所有的城市垃圾不填埋、不焚燒的目標,全部再利用。日本是在利用生活垃圾直接焚燒發電得到慘痛教訓後,實施家庭垃圾嚴格分類才保留焚燒發電的,依我國的國情難以做到。
我們認為,生活垃圾不填埋,不焚燒,既能節約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也能杜絕填埋(氣爆、滲漏)、焚燒(致癌煙氣飛灰、燒結廢渣)難以避免的二次污染。外國能做到不填埋,不焚燒,我們也能做到,而且要比外國做得更好。北洋公司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嘗試,昭示填埋和直接焚燒生活垃圾的歷史必將結束,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將掀開新的一頁!
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技術的比較優勢
北洋公司經過近10年的研究攻關,獨闢蹊徑,發明並陸續完善了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技術。它既解決了填埋法處理垃圾浪費有價資源且占用大量土地以及氣爆、滲漏造成的污染問題;又解決了焚燒法處理垃圾投資大成本高且難以避免的二惡英煙氣等二次污染問題;同時還解決了一般堆肥法處理垃圾導致肥料重金屬超標,且發酵周期長、肥效低、土壤和農作物易受污染的問題。就生活垃圾處理而言,它沒有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是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垃圾最好的方案。若從發展農業的角度看,化肥污染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農作物綠色產品需要的有機肥料則嚴重缺乏生產原料,而生活垃圾中有一半左右是有機物,一旦去除重金屬污染,則是個廉價又龐大的原料市場。利用垃圾有機物制肥,變廢為寶,發展農業,其深遠意義遠遠超出垃圾處理本身。它解決了有機肥原料嚴重短缺的問題,為生產有機肥料開創了新的原料市場,對生產綠色農產品將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垃圾制肥項目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不像垃圾填埋場和焚燒發電項目那樣,因考慮二次污染而必須遠離城區,它可以在城區內適當位置擇地建廠。若土地緊缺,有5畝地左右(向空中發展)就可建一個日處理50-100噸的垃圾處理廠(不帶生活區);若土地寬裕時,40-60畝地可建一個日處理100-150噸垃圾的花園式工廠。如果城市垃圾量大,可在市區不同方位建多個垃圾處理廠,做到當天垃圾當天處理、就近處理,減輕運輸負擔及途中運輸污染。無論空中建廠或是地面建廠,均能做到零排放、無污染。再說,採用該技術的建廠投資只需填埋或焚燒投資的1/4左右,不僅縣級財政能夠承受,有些民營企業甚至個體經濟也能接受。這一技術對民間投資的吸引力,將減輕國家投資負擔,有利於市場化套用。
三、垃圾制肥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關鍵,一是解決生活垃圾分選,以便分類回收有價資源;二是將大約一半左右的垃圾有機物經生化處理,製成生物有機肥,為綠色農業提供高品質肥料。北洋公司從生產工藝到機械設備,進行多年科技攻關,實現了設備與工藝的完美結合,除回收金屬、塑膠再生外,還生產出沒有受到污染、適合農作物生長且達到國家標準的生物有機肥。
北洋公司的技術創新表現在:一是自主研製高立式多樓層垃圾分 選裝置,藉助物料自身重力的作用,降低輸送過程中的能耗,較臥式分選大幅度減少占地面積,適合城鎮推廣套用;二是通過技術改造實現雙相壓迫螺旋推進球磨機細化製漿,為剔除有害的重金屬離子、快速發酵生產精肥奠定了基礎;三是自主研製曝氣式絡合絮凝重金屬剔除沉澱器,剔除重金屬離子污染,確保產出有機肥料的安全性;四是科學配伍、強制攪拌及太陽能可控溫生物發酵,促進有機物腐熟達標,使生產周期由40天左右縮短到7天以內。該工藝技術先進、適用,具有投資省、占地少、耗能低、無污染、生產周期短、產品質量穩定等優點。採用該技術的南寧市吳圩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廠已建成投產。正如該項目鑑定意見所說,“既能有效解決生活垃圾污染問題,達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生活垃圾的目的,又能生產出符合農業部行業標準(NY525-2002)的有機肥,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和國家產業政策,具有較高的推廣套用價值。”經廣西科技情報所查新,未見國內有採用相同工藝處理生活垃圾、生產有機肥的報導。“本項目總體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這是該科技成果《鑑定證書》的結論。這種新的垃圾處理方式,符合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針,又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
四、推廣垃圾綜合處理制肥技術有百利而無一害
推廣套用垃圾處理新技術是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際行動,不僅企業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還能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新聞周刊》曾以“垃圾政治”為題,列舉大量實例,對各地垃圾處理問題作了全面剖析,說明生活垃圾不單是一個環境問題,它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各地民眾對垃圾填埋及焚燒發電項目的抗議、抵制之舉,已經影響了黨和政府與人民民眾的關係,干擾了社會和諧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制肥技術,則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也為開發生活垃圾的潛能,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1、環境效益:零排放,無污染,且因就近建廠減少了途中運輸對沿途大氣的污染,較其他處理方式難以避免的二次污染,環境效益顯而易見。
2、社會效益:變廢為寶,安排就業,帶動建築、建材、機械製造、塑膠等行業發展,特別是為農業所需有機肥生產開闢了新的原料市場,其社會意義更值得一提。
3、經濟效益:按同等處理規模比較,項目投資僅有焚燒發電或衛生填埋投資的1/6-1/4;項目占地面積不到焚燒發電或衛生填埋占地的1/6;項目實現利潤約為焚燒發電或衛生填埋的5倍;投資回收期(2年左右)較其它各種處理方式都短得多(衛生填埋或焚燒發電投資回收期在10年以上)。
五、垃圾制肥項目建設的意義 1、垃圾污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得不加以治理
據有關部門的資料,2008年我國655個城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已達1.54億噸。如果加上2000多個縣城、20000多箇中心城鎮及農村垃圾,總量將超過3.5億噸。專家一致認為,十年前的“垃圾圍城”,如今已是“垃圾危機”。城鎮生活垃圾如不加以妥善處理,不僅影響城鎮景觀,還污染了與我們生命至關重要的大氣、水源、土壤和農作物,對城鎮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這些年來,雖然國家重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相繼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但由於處理技術本身的缺陷,且城市化進程又快,不僅總的處理率依然偏低,而且無害化處理率更低。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場中,27%沒有按規範要求採取防範措施,39%沒有垃圾滲瀝液收集、處理設施,對周圍地下水體、地表水體、土壤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垃圾直接焚燒發電產生的煙氣飛灰有毒有害,燒結爐渣也難以處理;有機物堆肥方式粗放,肥效低,品質差,用於農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提高部分農作物產量,但土壤遭受粗堆肥中重金屬污染,農產品的安全、衛生難以保障,危害人類健康。可以說,我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還停留在無害化和減量階段,垃圾分揀不徹底,大量未經分類就填埋或焚燒的垃圾,既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又會產生二次污染。垃圾圍城、垃圾公害日益突出,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迫在眉睫,這已成為國家環境保護的一個重大課題。及時處理城鎮垃圾,是建設優美、整潔、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鎮不可缺少的條件,並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2、利用垃圾資源制肥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我國耕地保有量為1.2公頃,即18億畝。按常規每季每畝施化肥150公斤,每年兩季,即0.3噸/年,那么全國需要肥料5.4億噸,以每噸化肥1500元計算,投資約8000億元。需要說明的是,長期單純施用化肥後患無窮。總結近30年的經驗教訓,前10年施用化肥增產效果明顯,解決了“吃飽飯”問題;中間10年因過去使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需要用有機肥做底肥改良土壤的時候,有機肥跟不上而繼續使用化肥,結果小麥、甘蔗等作物減產,水果病蟲害增多,農民積極性受挫,不少土地荒蕪(專家有詳細論證);近10年,化肥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土地板結、強酸、粘重、土壤微生物減少等等,其原因是,化肥是“生理酸性”,常年施用,土壤中腐殖質分解消耗極快,鹼基流失嚴重,土壤凸現大量的游離酸,導致硫酸亞鐵泛濫,硫酸鋁沉積,形成大片“富鋁化”土地,即土壤中毒,進而導致作物中毒、人體中毒。這比市場上食品硝酸鹽超標、農藥殘留要殘酷得多。2008年7月18日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視頻會議上說,我國土壤污染總體形勢相當嚴峻,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約占全國耕地的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區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所造成的,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總體形勢相當嚴峻。為了我們現在,也為了子孫後代,必須用有機肥來改正單純施用化肥的錯誤,這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六、垃圾制肥的市場前景
本項目垃圾分選後所得廢舊塑膠,經廢舊塑膠再生設備加工成再生顆粒後銷售;垃圾有機物經去除污染並生物發酵製成有機肥料銷售,;垃圾分選後所得金屬和其它有用物質,直接銷售。有機肥料是本項目的主要產品,它的廣闊銷售市場決定了垃圾制肥的市場前景。
有機肥作為“十一五”重點扶植的肥料品種之一,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中央1號”檔案多次提出“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2008年5月28日,溫家寶總理再次重申“引導農民合理施肥,鼓勵增施有機肥”。 國家還相繼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相關計畫及政策,對農產品進行質量安全控制,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有機肥的市場需求。在剛剛結束的首屆有機肥發展論壇上,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處副處長楊帆呼籲,當前最大的任務就是大力宣傳,積極引導農民再次認識有機肥,科學種田,倡導有機農業,並且在國家政策和產業規模上相關跟進(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地還出台政策,每噸有機肥給農民補貼200元,減輕農民負擔),以整體提升有機肥產業在化肥行業中的競爭力。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市場形勢的變化為有機肥突破重圍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本項目生產的生物有機肥,優於國家標準,體現了多功能、低成本、省勞力、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特徵,可增加土壤速效養分含量,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且肥效穩而長久;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可促使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質本身的分解、轉化及土壤中氮、磷、鉀等養份的釋放,從而加速土壤中生物小循環過程,進一步提高土壤有效肥力;可改善農作物生長狀況,提高農作物品質,消除化肥及農藥污染,為人們提供綠色食品。因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生物有機肥料均為單菌肥,本項目發明是利用一種群菌酶,內含80多種菌體。該菌體對垃圾中的有機物進行發酵、酶化處理,生產出高效能生物有機肥。它在土壤中能抵制病蟲害,促使土壤中養分的轉化和輸送,改善作物營養條件,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只要加強宣傳推廣,給作物基地免費或讓利試用,提供經費請科研院所組織大田對比試驗,讓更多人認識有機肥,相信有機肥,肥料銷售就不成問題,就能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垃圾制肥的主導產品是有機肥料,有機肥料越來越大的銷售市場,就為垃圾制肥技術及其項目,預示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遍布全國的市、縣、鄉鎮垃圾制肥廠,將為我國的現代化農業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