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氣象局

廣東省肇慶市氣象局

廣東省肇慶市氣象局在廣東省氣象局和肇慶市人民政府領導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依法履行氣象主管機構的各項職責。創建於1953年,為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內設機構7個、直屬單位5個,下轄高要、四會、廣寧、懷集、德慶、封開6個縣(市、區)氣象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肇慶市氣象局
  • 外文名:zhaoq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一)歷史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靠桂東南,珠江主幹流西江穿境而過,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土地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全市戶籍總人口約427萬人(2014年數據)。2008年底,國務院批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肇慶整體納入珠三角範圍。下轄端州、鼎湖2區,廣寧、懷集、封開、德慶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另設有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肇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40.6℃,極端最低氣溫-4.2℃,年平均降雨量約1665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平均日照1688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484毫米,影響肇慶的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颱風、強對流、西江洪水、雷雨大風、低溫陰雨、高溫和乾旱等。
肇慶最早開展氣象活動, 可追溯到1923年在高要縣宋隆曾設立雨量觀測站。1927年在新興縣,1936年在羅定縣也曾設立雨量站。當時,肇慶地區還沒有正規的氣象台站。新中國建立後,根據全國氣象事業的部署和規劃,圍繞適應本地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肇慶地區氣象台站的建設。1953年6月建立了高要縣氣象站,隨後相繼建立了懷集(1956年8月)、廣寧(1956年9月)、德慶(1956年11月)、羅定(1957年10月)、新興(1957年12月)、封開(1958年9月)、四會(1959年1月)、鬱南(1962年1月)、雲浮(1965年1月)共10個縣氣象站。1958年9月24日成立高要專區肇慶氣象台。台址位於肇慶市區府前路。氣象觀測場在肇慶東郊高要農業示範場。1959年8月升格為氣象局。1965年10月,肇慶專區氣象局遷到花園后街李崗(即文明路一巷四幢)。2010年10月,正式搬遷到肇慶市信安五路12號(市邊檢對面),並更名為西江流域(肇慶)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占地面積23畝,建築面積5324平方米。
(二)概況
肇慶市氣象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6個。其中,高要、廣寧2個是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封開、德慶、四會、懷集4個是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國家基本觀測站,擔負任務與觀測項目與一般觀測站相同。
肇慶市氣象局既是廣東省氣象局的下屬單位,又是肇慶市人民政府主管氣象工作的職能部門,實行上級業務部門為主與本級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下設辦公室、業務科、行政執法辦、氣象台、防雷設施檢測所等科室。已在全市建有2個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4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個國家級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站,3個農業氣象站,106個區域自動站,建設了懷集、廣寧、封開3套閃電定位自動觀測儀,廣寧、德慶、封開建設了3個GPS/MET水汽觀測站,還安裝了5套能見度自動觀測儀和一套生物舒適度監測儀。建成了以衛星通信為主、地面公用數據通信網為輔的氣象業務和政務通信體制及高速光纖通信網路,傳遞分發氣象信息。對外提供非常豐富的產品,包括短時(0-12小時)天氣預報、短期(三天內)天氣預報、中期天氣預報(4-10天)、長期(月、季、年度)天氣趨勢預報、森林火險、城市火險、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氣候診斷與評價。組織實施西江防汛、防雷減災等決策氣象服務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專項氣象服務,為肇慶市黨、政、軍領導和市三防、應急辦等決策部門指揮生產、組織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另外,氣象部門還提供與公眾生活、交通、經濟緊密相關的專業氣象預報。
準確的天氣預報,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經濟損失,而且可以極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肇慶氣象事業始終堅持為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防建設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以“主動、及時、準確、科學、高效”為職業宗旨,日日夜夜嚴密監視天氣變化,為全市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及時向公眾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緊急警報以及颱風、暴雨、寒冷等預警信號。
60多年以來,在幾代氣象工作者的不懈奮鬥與努力之下,肇慶氣象事業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改革開放,特別是最近20年以來,氣象事業飛速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儀器不斷投入使用,尤其觀測範圍超過400km,具備多項先進功能的WSR-98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系統已於2013年正式投入運行。肇慶氣象在經濟迅猛發展的肇慶市各項建設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氣象預報服務已覆蓋了農業、林業、工礦、城市規劃及建設、交通運輸、旅遊等行業,氣象服務的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