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白沙中學在田墘鎮田墘圩紅樓及後面天主教堂。1925年,該址曾是田墘區農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沙中學
- 內院:80.6平方米
- 又稱:紅樓
- 占地面積:105.84 m
- 知名校友:黃旭華、劉宴濤
學校簡介,發展歷程,
學校簡介
1927年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時期,田墘區蘇維埃政府也設此處辦公,把牆壁塗上紅色,故稱"紅樓"。1940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組成一支"抗日合作軍"。1940年至1942年,抗日合作軍一個營的部隊常駐紮在這裡,部隊由該營營長朱金銘帶領。1942年農曆八月初一日凌晨,由於漢奸告密,駐紮"紅樓"的合作軍官兵突遭日軍包圍襲擊。抗日合作軍奮起抗擊,在突圍中,營長朱金銘等81位指揮員中彈犧牲,只有部分官兵衝出重圍,安全轉移。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震驚東江地區的"紅樓事件"。舊址由"紅樓"及後面天主教堂二座建築組成。前面是紅樓,坐西向東,為中西合璧式建築,占地面積105.84平方米。中間是內院,面積80.6平方米。后座占地面積110.88平方米。皆為兩層建築。左右兩邊是廂房,與正座各隔開1.5米寬的通道。左廂房通面寬15米,進深6.5米,占地92.5平方米。右廂房通面寬21.1米,進深6.5米,占地面積137.15平方米。皆為兩層建築。正座的左後側還有一座兩層中西合璧式建築,面寬3間11.2米,進深7米,占地面積78.4平方米。紅樓總占地面積為659.5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069.54平方米。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紅樓"建於1919年,原是田墘知名人士遊子乾先生倡議、籌款建造的田墘學校。遊子乾先生,清宣統年間補廩生出身,民國初年曾任紫金縣縣長,為政公正廉潔。後回田墘故里,發現故鄉尚無學校,百姓子弟無以求學,故親自倡議,發動各界人士捐款辦學建校。當時,最富有的是當地的鹽場主,游先生曾發動廣大鹽工罷工,逼使鹽場主捐出大量資金,遂於1919年建成。紅樓與後面天主教堂相距只3.6米。教堂建於1916年,坐南向北,面寬6.8米,進深17米,占地面積115.6平方米。仿西式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至今該址牆壁上還保留著當年合作軍進步官兵書寫的標語。
發展歷程
田乾這一紅樓的出名是在1941年9月20日發生的國民黨部隊158師472團朱金銘營長率部194人進駐於此,並在晚與駐在汕尾的前來圍剿的日軍發生戰鬥的地方。由於在日軍瘋狂的圍剿下,朱營長率部突圍和抵抗。是役犧牲了朱營長以下的官兵81名,被俘42名,陣亡戰馬一匹。自此,紅樓便與田乾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每當到這一時間,田乾人民便會自覺去憑弔陣亡的壯士。
紅樓的由來是在1927年,中共海豐縣委第七區委員會在此設立,當時為了革命的需要。就將整幢占地600多平方米的三間二層仿西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外牆,全粉刷為紅色,喻意著紅色的革命,故人們便把這幢原為白沙中學堂的校舍,改稱為“紅樓”。於是,紅樓之名便在田乾人民叫開了。
紅樓不僅是我地下黨利用教師身份從事地下活動的地方,也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據史載,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我黨地下工作者李勞工、楊小岳、劉錦漢、顏漢章、梁覺群等都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七區區委書記林洪和其夫人陳騰英、以及繼任書記許昌志、時任校長的李中和進步教師李波、游樹勛等,都以此為掩護下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並在學校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學習《論持久戰》、編排獨幕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勝利後,七區負責人余葉和白中教師、地下黨員陳高、馬思周等還利用讀書會的形式,組織進步師生學習《延安整風》、彩排《白毛女》和演唱革命歌曲《古城頌(延安頌)》。
一九二八年春,農軍獨立營(縮編)營長黃強率部與七區赤區隊曾漢英率領的隊員在此會師。並在牆壁上的寫下“兵士本身是工農”,“兵士是工農化身”等用漆油寫成的標語。這些標語到了改革開放前,由於牆體受侵蝕,而逐漸剝落。
在土地改革時期,彭湃的戰友陳修、陳魁亞等趁彭湃掌握海豐縣的教育大權,在白中的教學中滲進革命思想教育,使該校培養了一大批進步學生,莊啟錫等先後參加了革命。並於1925年,楊小岳利用教工會特派員的身份和師生劉攬、陳榮棠等秘密建立了地下黨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