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民俗全知道》是2017年6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德良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民俗全知道
- 作者:葉德良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83356
《廣東民俗全知道》是2017年6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德良 。
《廣東民俗全知道》是2017年6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德良 。內容簡介本書全面收錄及介紹廣東各地區民間的習俗,內容涵蓋廣府、潮汕、客家等文化形態,從節慶、婚喪、時令、手工藝等領域全方位記錄廣東地區民俗的知識...
鬧花燈,流傳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的傳統民俗舞蹈,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簡介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裡要把燈與火...
廣東早茶是一種廣東民間飲食風俗。早茶是漢族社交飲食習俗,多見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尤其是在廣東。廣東人飲早茶,有的是當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圍坐一桌,共享天倫之樂。廣東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由於飲早茶是喝茶佐點,因此當地稱飲...
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崖州志》中就記載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
舞火狗源於廣東省龍門縣藍田瑤族傳統的民間習俗。相傳,先祖靠狗奶養大,要瑤民永記狗作為“再生之母”的恩德,規定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團圓節(中秋節)之夜,舉行舞火狗活動。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綁上黃姜葉,頭戴竹笠,並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們邊舞拜,邊反覆唱著古老的民歌;最後,火狗隊游舞...
近代廣東東莞風俗,於檐下、床頭或受嚇的地方,燒幾支香及冥紙,將孩子衣服在火焰上方前後擺動,手拿菜刀或剪,在地上拍響,再將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東方米糧,西方米糧,南方米糧,北方米糧,四大五方米糧。某月某日某某(小孩名)童年來歸啊!請到九天玄女、接魄童郎,畀返某某肚膽來歸啊!”等等。...
潮汕文化,也稱潮州文化,隸屬嶺南文化,廣東三大文化之一。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潮汕文化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和豐順縣湯南、留隍兩鎮,還有說法包括了汕尾市。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以海洋文化為主,既具有...
游神賽會,是廣東潮汕一項隆重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游神賽會,即是由游神和賽會兩種民俗活動組成。游神,又叫營神,就是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該民俗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二月進行。期間又夾有元宵節,有些地方把游神與游花燈融為一體,更為熱鬧壯觀。此段時期,城鎮商店剛好送走舊歲,喜逢新春開業;在...
平遠船燈是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的傳統民俗文化。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區乃至廣東省內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遠船燈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清帝喬裝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風暴,險些喪生,幸投宿於一漁船,船家祖父和孫女與其言談之中,帝獲悉漁家飽受漁霸欺凌,不得溫飽,甚為惻隱。翌晨臨別時,特贈...
三是史書記載廣東土人好拜鬼神,而閩南人更甚,所以明清廣東的解除禁海之後,沿海地區新遷入的大量閩南人比某些早到的客家人更容易接受年例,早期客家人就沒有這樣好拜鬼神。四是儘管到後來客家人在信仰和習俗上已經很入鄉隨俗,也安居樂業了,但在一片客家地區的腹地,如打算帶頭做年例的只有一兩個村莊,那樣只有...
賣身節又稱遇仙節,翻身節,是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的地方民俗和民間宗教節日。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東坑賣身節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在東坑鎮舉行的民俗活動。相傳明朝萬曆年間這一天,東坑鎮的塘唇村一盧姓大戶雇長工耕作,人們聞之前來受僱“賣身”,而其他大戶亦前來挑選工人、逐漸形成規律,其間人來人往,商貿成行,...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傳於廣東潮汕地區一帶的飲茶習慣。潮州工夫茶藝是中國茶道的核心代表,在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傳統制茶技藝...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廣東...
2009年10月16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馬塘廟會 馬塘廟位於雲安區富林鎮漠陽江畔南岸的馬塘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由關帝廟、玄帝廟、戲房三間瓦木結構的建築一字形連貫而成。占地面積1480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馬塘廟會按約定俗成的祀奉習俗,...
南獅,又稱“醒獅”。它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後,隨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起,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獅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沿革 起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
2024年6月3日,“龍舟水”再襲廣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暴雨傾盆,廣州多個區延遲上學,佛山部分鎮街停課。民俗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雨”與“龍”是聯繫在一起的,仲夏期間正是二十八宿中的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方位之時,在《易經·乾卦》中曰:“飛龍在天”,《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
潮劇廣場戲又稱踮腳戲、出街戲,是潮劇的民間遊藝形式,廣泛流行於潮汕農村,深受廣東勞動人民歡迎。“鳳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報賽忙”;“打起鑼鼓一百三,戲班送戲到門腳”;“望到頸長長,落雨竹笠當,棚腳炒烏豆,腳腿企到酸”——這些潮汕謠諺所描繪的便是潮劇廣場戲源於民間、行於民間又為民間所喜聞...
1994年和2006年,《粵北民俗大觀》和《中華舞蹈志·廣東卷》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現狀 如今,青蛙獅已經離現代青年人的距離愈來愈遠,青年知道青蛙獅的寥寥無幾,只剩下一些花甲耄耋的老人還保留著那曾經的輝煌記憶,每每坐在村子大門樓下問及老人這一傳統技藝之時,老人們眼裡露出淡淡的微笑同時又是後繼難行的無奈...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於廣東省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及福漳省建州等地的區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等劇地方藝術為體一的民間廣場舞蹈,中國香港和泰國等地也流行。火遍全球的英歌舞被民眾親切地稱之為“中華戰舞”或“中華街舞”。英歌舞始興自嶺南,成為嶺南文化的...
廣東省台山市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字、鐵枝、飄色)(台山浮石飄色)”廣東省吳川市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字、鐵枝、飄色)(吳川飄色)”廣東省陸河縣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字、鐵枝、飄色)(河田高景)”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94。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參與申報的“抬閣(宜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