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

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

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坐落在韶關市翁源縣下莊,占地2.6萬平方米,展廳面積共6千平方米,由下莊希望鈾礦陳列館、專家樓、地質科、土法煉鈾遺址、科普長廊、輻射環境監測站等部分組成。2021年3月建成對公眾免費開放。

基地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黨史、軍史及核工業的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立足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宏大背景,活化利用原廣東翁源下莊鈾礦基地舊址留下的歷史遺蹟,展現了廣東核地質人創造的“探明了中國第一個大型花崗岩型鈾礦床;找到了中國花崗岩型鈾礦最大聚集區——粵北鈾礦聚集區;建成了中國第一條簡法鈾水冶生產線,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提供了67.3%的核原料”三個“全國第一”的光輝業績,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提前成功爆炸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壯國威、壯軍威作出的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
  • 地理位置: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
  • 占地面積:26000 m
  • 開放時間:每周星期三、五、六、日及法定節假日(含調休)開放。 時間:9:30開館,11:30停止入館,12:00閉館; 14:30開館,16:30停止入館,17:00閉館。 
  • 別名:韶關市翁源縣壩子鎮 
  • 主要功能: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地質科普教育、紅色文化旅遊、黨史學習教育
  • 開館時間:2021年3月23日
  • 預約電話:0751-2531179 
簡要介紹,歷史沿革,英模人物,王明健與“土法煉鈾”,李增貴與希望鈾礦6號功勳坑道,鞏志根,李同強,資質榮譽,

簡要介紹

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坐落在韶關市翁源縣下莊,占地2.6萬平方米,展廳面積共6千平方米,由下莊希望鈾礦陳列館、專家樓、地質科、土法煉鈾遺址、科普長廊、輻射環境監測站等部分組成。2021年3月建成對公眾免費開放。
基地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黨史、軍史及核工業的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立足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宏大背景,活化利用原廣東翁源下莊鈾礦基地舊址留下的歷史遺蹟,展現了廣東核地質人創造的“探明了中國第一個大型花崗岩型鈾礦床;找到了中國花崗岩型鈾礦最大聚集區——粵北鈾礦聚集區;建成了中國第一條簡法鈾水冶生產線,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提供了67.3%的核原料”,三個“全國第一”的光輝業績,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提前成功爆炸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壯國威、壯軍威作出的突出貢獻。

歷史沿革

核工業華南地質局沿革
  中國地質部第三局二O九隊,1955.9-1959.3,先後駐北京市、四川重慶市;
  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西南二O九隊,1959.3-1963.12,先後駐四川重慶市、成都市;
  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南二O九隊,1964.1-1971.10,先後駐四川重慶市、成都市,廣東韶關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二O三師,1971.11-1978. 4,駐廣東韶關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二十七支隊,1978.5-1983.12,駐廣東韶關市;
  核工業部華南地質勘探局,1984.1-1988.9,駐廣東韶關市;核工業華南地質勘探局,1988.10-1994.11,駐廣東韶關市;核工業華南地質局,1994.12-1999.5,駐廣東韶關市;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1999.6,駐廣東韶關市;2001.4,駐廣東廣州市

英模人物

王明健與“土法煉鈾”

1958年-1961年,在中國地質部三局的領導下,以王明健為主要技術帶頭人,自力更生,勇於創新,在下莊率先建立起我國第一條簡法鈾水冶生產線(又稱土法煉鈾),為全國其他省區提供了寶貴的簡法煉鈾經驗。下莊土法煉鈾生產線為全國各地培訓了數以百計的技術人員,向國家提供的重鈾酸銨(俗稱“黃餅”)占當時全國同期同類產品三分之二,為中國第一顆核子彈試驗提前成功爆炸爭取了寶貴時間。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說:“這一批重鈾酸銨,為進一步生產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顆核子彈具有重要意義。
王明健(1933.6--2020.7),湖北省南漳縣人,1956年7月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1958年擔當中國第一條土法煉鈾水冶工藝生產(簡法煉鈾法)技術負責重任,成功研發“6092”新型萃取劑,大大提高核子彈核燃料重鈾酸銨(黃餅)的生產效率和成品質量,獲得多項榮譽。1959年榮獲新中國第一屆全國勞模,1977年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全國勞模,1988年榮獲國防部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2016年載入我國“兩彈一艇”人物譜史冊。2020年12月在中國核地礦事業創建65周年之際,被中國鈾業有限公司授予“中國鈾業功勳人物”稱號。
王明健把青春獻給了中國人民最需要的事業!他曾說:“人生最美好的是當你停止生存了還能以你的發現發明繼續為人民服務,把知識和智慧留給人民!”

李增貴與希望鈾礦6號功勳坑道

1959年,李增貴就作為先進代表參加全國群英大會。1960年,在坑道班長李增貴的倡議下,希望鈾礦6號坑道掘進隊128人分成三個班,若干個戰鬥小組,在工長、班組長的帶領下,把坑道當作戰場,比、學、趕、幫,爭分奪秒搶進尺創高產。提前上班,推遲下班,打破八小時工作制。風鑽工、放炮工、裝運工、輔助工團結協作,忘我奮鬥,李增貴甚至經常連續乾三個班才下山,他帶領的班組被當時共青團韶關地委授予“火車頭青年班”。在奮戰千米坑道中,開展轟轟烈烈的以任務帶革新,以革新保任務的技術革新運動。在生產中抓住了打眼、爆破、運輸、供電、安全等關鍵環節,創造了一套新的施工生產方法,在爆破材料緊缺的情況下,改進爆破方法,改善裝岩和運輸條件,革新成電機車自動掛鈎,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終創造了坑道月掘進1330米的全國紀錄,加快了希望礦床的勘探和提交。
293大隊先後有300多人患上職業病,李增貴也因矽肺病於1975年英年早逝,但是核地質人無悔無怨,為了原子能事業,為了建立強大的國防,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時代華章。

鞏志根

鞏志根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7年10月,鞏志根來到下莊從事鈾礦地質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等職,曾主持揭露勘探過1個大型鈾礦床、1箇中型鈾礦床和1個小型鈾礦床,為探索、落實中國花崗岩型鈾礦化作出了積極貢獻,是我國第一個花崗岩型鈾礦田——下莊礦田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91年他榮獲全國地質行業最高榮譽獎第二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3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0年被中國鈾業有限公司授予“中國鈾業功勳人物”稱號。

李同強

李同強是下莊礦田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高級工程師,河南省人,1959年畢業於長沙地質學校。1979年在二九三大隊基層分隊任地質員、技術負責;1984年任大隊地質科長、副總工,1987年任大隊總工程師。李同強以“交點”找礦模式作指導,先後落實了石角圍超千噸富礦基地和仙人嶂近千噸的富礦床,在開闢新區方面落實了竹筒尖礦床。1993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資質榮譽

  基地是廣東第一個傳承紅色地質文化的教育平台,是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地質科普教育、紅色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文宣陣地,是廣東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地標,同時還是廣東南嶺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2021年1月,評選為省直機關關心下一代工作活動基地。
2021年11月,評選為國家AAA景區。
  2021年11月,評選為廣東省地球物理學會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2月,評選為廣東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2022年12月23日,入選翁源縣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
  2023年3月,評選為廣東省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5月30日,評選為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年12月28日,入選中共翁源縣委黨校(行政學校)現場教學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