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播電視志

廣東廣播電視志

《廣東廣播電視志》是廣東廣播電視志編委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廣東廣播電視志
  • 作者:廣東廣播電視志編委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10月
  • ISBN:7-218-02286-3
  • 編纂人員:張弦、林吉民、周浪波
  • 內容時限:1927-1987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廣東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包括廣播電視教育、發射傳輸接收技術、出版與研究、廣播電視管理等。

作品目錄

封面
廣東廣播電視志
著作權頁
圖片
廣東省廣播電視廳辦公大樓(許喬振攝)
題詞1
題詞2
題詞3
題詞4
1984年1月,鄧小平、楊尚昆、王震等領導同志與電視台領導、記者合影
中宣部領導同志視察我廳
中顧委委員王首道視察廣東電視台時題詞(林俊傑攝)
1983年,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中)登上越秀山視察廣播、電視發射冶和微波總站
1987年,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右一)視察省廣播電視廳、廣東電視台
1986年,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艾知生(前排左二)到廣東省廣播電視廳視察
1987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徐崇華(左二)檢查廣東電視台引進的技術設備(許喬振攝)
曾生、劉田夫等同志到廣東省廣播電視廳指導工作,廳長蔡輝致歡迎詞
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謝非(右)、王屏山(左)為廣東電視中心工程奠基典禮剪彩(林英漢攝)
1983年9月30日,廣東電視台二台(十四頻道)正式播出,省委負責同志開鈕啟播
田蔚同志(中)對省電視台領導談節目改革
建國初期的廣東、廣州電台(許喬振攝)
1959年9月在人民北路建成的廣播大樓
50年代建成的電視大樓
60年代流花湖畔的電台、電視台大樓外景
歷屆部分廳(局)台領導合影
電台編輯緊張地編髮稿件
電台《大眾科學》節目編輯在工作
電台《農村生活》節目編輯在工作
“德叔”們在和他的“朋友”們在演播
《英語廣播講座》編輯在審聽
音樂編輯和錄音員在錄製音樂節日
電台記者在進行錄音採訪
電台記者採訪西沙群島守島官兵
電台記者在廣州外貿中心採訪義大利廠商
電台打字員在列印新聞稿
立體聲廣播轉播車在現場作實況轉播
演員林兆明在電台播講長篇小說
省電台三台錄製大型立體聲文藝節日
本版圖中三位是全國節目主持人“開拓獎”評選的金獎獲得者
節日主持人李東在鑽研播音理論
《大眾信箱》節目主持人李一萍在播音(特別金獎)
節目主持人周郁在開機播音
電台國語播音員丁磊(男)、丹萍(女)在播音
電台廣州話播音員紀鋒(男)煒東(女)在播音
電台增音員在工作
電台節目組編輯在抄收氣象台發來的天氣預報
電台廣告編輯在接待客戶
電台群工組工作人員在接待聽眾來訪
電台技術人員在發射機房值班
電台錄音節目膠帶庫
電台圖書館
電台廣告製作間
1983年,廣東電視二台啟播儀式正在進行
在新式大型電視轉播車內轉播現場新聞
在深圳銀湖采拍中國作家代表團訪粵觀感
採訪鄧穎超同志
採訪曾生同志
在日本嵐山拍攝周恩來總理的遺物
1986年,採訪英女王
採訪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及夫人
1982年。在汕頭採訪李嘉誠先生,左二為省委書記吳南生同志
拍攝為英女王特製的菜式
在雲南拍攝潑水節
《國際縱橫》節目在錄製中
1985年,廣東電視台與日本NHK通過太平洋衛星現場直播《早安,廣州》
《早晨》節目主持人正在直播(許喬振攝)
十四頻道正在緊張地播出
錄製中心導演在緊張工作
繁忙的電視新聞剪輯室
錄音員正為電視新聞錄音
新聞的後期剪輯工作
字幕組在電腦打字室工作(謝杰成攝)
桂山島漁民收看電視
1984年,23屆奧運會特別節日《奧運之聲》主持人在播出中
製作《奧運之聲》節目全體工作人員和觀眾見面
電視台領導慰問趕錄奧運節日的工作人員
採訪郎平
採訪李寧
採訪童非
採訪李建華、胡鴻飛
1986年,《塞外體壇風情錄》攝製組在黃河上乘著羊皮筏子拍攝
《走馬體壇二萬里》攝製組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採訪(資料室提供)
電視台領導向參加第六屆全運會採訪的工作人員作動員
新型電視轉播車開到天河體育中心作六運會現場轉播
電視台第一次使用直升飛機在六運會作現場直播
召開全省廣播電視大會宣傳六運會(林俊傑攝)
設在天河體育中心的六運會現場直播室(林俊傑攝)
邀請足球隊教練在直播室作評論(林俊傑攝)
技術人員在調試能傳輸2200公里電視信號的萬向微波天線,確保六運會報導暢通(林英漢攝)
六運會期間,傳送組的技術人員正在檢查微波線路(中)
電視快棋賽直播
在白雲機場拍攝航空知識科教片
在海洋調查船上拍攝《開眼界》節目
製作《開眼界》節目(許喬振攝)
錄製《搖錢樹》節目
《百科園》節日在錄製中
《家庭百事通》的編導與節目主持人在研究製作節目
冒雨搶拍外景
製作少兒節目(林俊傑攝)
錄製童音合唱節目現場
在上川島拍攝《金色年華》節目
電視台與部隊合拍《南疆子弟兵》等節目
電視教育節目在全國評比中獲獎
在演播廳錄製交響樂
《共渡好時光·古漢城歡歌》拍攝場面
《一曲難忘》欄目編導與主持人侯玉婷、程前在錄製現場
1987年9月,在柏林拍攝《聯邦德國的音樂教育》
廣東省第一部電視連續劇《蝦球傳》兩鏡頭
《定情》中的小橋流水
《化蝶》中工作人員噴射干冰
《蝦球傳》導演耿明宸(左一)在緊張地工作
電視連續劇《雙星恨》導演張霓霞(左一)在指導錄製工作
《雕塑家的心愿》錄製鏡頭之一
《雕塑家的心愿》錄製鏡頭之二
著名戲劇家歐陽山尊與廣東電視台青年導演沈憶秋聯袂執導電視劇《燃燒的心》獲1983年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這些是工作照和劇照
錄製《紅線女專輯》
電視劇《海瑞傳奇》劇照
錄製著名舞蹈家趙青與姬麒麟合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萬花筒》節目拍攝現場(李經冬攝)
《萬花筒》節目《按章 辦事》劇照(林小文攝)
《萬花筒》節目《勝在參與》劇照(林小文攝)
1964年5月1日播出的首創電視小品《桃李訊》-鏡頭
系列小品《樂叔與蝦仔》
電視系列小品《朝見口晚見面》劇照
電視劇配音(許喬振攝)
粵語配音演員
國語配音演員
譯製部為電視劇《飄然大白》配音
《一周螢屏》和《百花園》節目正在編輯和錄製中
譯製部工作人員進行音效合成製作(謝杰成攝)
引進節目六鏡頭
《霍元甲》
《血疑》
《海蒂》
《大地恩情》
《排球女將》
《大自然的奧秘》
榮譽全國節目主持人“開拓獎”金獎獲得者譚國治(中)在領獎(許智傑攝)
全國節目主持人“如意杯”獎獲得者、全國十隹節目主持人程前(左)在主持節目
全國節目主持人“如意杯”獎獲得者侯玉婷
王怡斐(左)、鐘新寧(右)在主持《萬紫千紅》節目
節日主持人關白樺(女)、賈真(男)在採訪現場主持節目
體育節目主持人李偉健在體育健兒中間
少兒節目主持人陳雅芳在孩子中間
周鳳姬播新聞
主持人湯聰在演員中間
曾國成在播音
正在製作電視廣告片
在電視播出中心舉行“西鐵城”星辰表報時系統啟用儀式
香港蔡和平先生(前排左)應邀來電視台講授廣告製作經驗
電視台廣告部與香港蔡和平公司合作攝製鼎湖啤酒廣告
英國BBC廣播公司採訪廣東電視台製作丹麗香水廣告
播出的廣告片廣受好評
電視台觀眾聯繫組經常深入基層傾聽觀眾意見
電視台在匯報觀眾意見(林俊傑攝)
電腦處理統計8萬多封收視情況調查表
電視台開展的觀眾諮詢活動(上兩圖為林俊傑攝)
電視台開台時的第一部黑白攝像機
第一套電視中心機房設備
1995年9月,第一個電視導演控制台
第一次用微波接收機轉播廣州慶祝國慶十周年大會實況
1974年建成的國產彩色中心攝像控制台
1975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套彩色中心控制台
1975年投入使用的彩色中心機房
第一部國產彩色電視轉播車
國產彩色電視轉播車內立櫃設備
第一次引進的新型彩色電視轉播車
引進彩色電視轉播車內的設備
70年代16毫米新聞片彩色沖片車間
70年代的電視片剪接機(林英漢攝)
80年代播出中心立櫃機房
錄製中心音響控制設備
國產多聲道音響控制台
多功能編輯機
演播廳燈光控制台
新型電視電影訊道
計算機打中文字幕設備
新聞部錄音車間
字幕幻燈機房
用幻燈機播放欄目版頭
技術人員檢測機器
新式大型彩色電視轉播車
新式電視採訪車
剪輯室全貌
貯藏上萬小時節目的磁帶庫
圖書館一角(許喬振攝)
副省長王屏山祝賀舉辦學國語競賽活動
《學講國語》攝製組在烈日下緊張工作
播音員范小靜主持學講國語節目
1965年建成的全國第一座自立武多功能電視發射塔
1959年建在越秀山中山紀念碑頂的電視臨時發射天線
十四頻道發射台一角
電視發射機房控制台
微波接收天線
收轉中央廣播電台節目
五二二廣播發射台外景
五二二台技術人員在值班
茂名七三一廣播轉播台
韶關沐溪中波轉播台(梁耀章攝)
全省最大功率的鴻圖嶂電視轉播台
全省最高的信宜大田頂電視轉播台
粵北天井山電視轉播台
深圳梧桐山電視轉播台(周順斌攝)
陽江電視轉播台
新會圭峰山電視轉播台
深圳電視台
茂名電視台
汕頭電視台
全國第一個縣級台——開平電視台
茂名電台播音員在廣播
深圳沙頭角廣播站播音員在廣播
太平洋影音公司大樓(馮耀明攝)
500平方米錄音棚可供大型交響樂及各類音樂錄製用
音帶複製設備和恆溫淨化車間(馮耀明攝)
自動裁帶機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全套錄像編輯設備
英國引進的NEVE—V3系列48聲軌電腦控制自動調音台(熊世榮攝)
“太平洋”生產的錄音帶系列
“太平洋”生產的音樂、歌曲、戲曲唱片
“太平洋”攝製發行的錄像帶系列
“太平洋”出版的鐳射唱片
《廣東電視周報》
《廣東電視周報》出版百期時,發行量已超過百萬份。
《廣東電視周報》日常緊張的采編工作
1986年全國省級電視台節目交流會議在廣州召開(林俊傑攝)
京、津、滬、粵電台合辦的《元宵音樂會》在廣州聯合錄製節目
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向廣東電視台贈送機器儀式(林英漢攝)
廣東電台與匈牙利電台簽訂兩台業務合作意向書
廳教育考察小組與香港“無線台”訓練中心負責人(前排左二)合影
西德專家萊哈爾德·米克來省廣播電視學校進行學術交流
1964年,田蔚參加中國廣播代表團訪日時參觀東京N.H.K.電視台
日本電視代表團到訪,廳長蔡輝(前排中)、副廳長方元(前排左一)陪同
羅馬尼亞大使(中)和夫人來訪
捷克斯洛伐克電視代表團來訪
澳大利亞客人來訪
印度電視代表團來訪
廳領導蔡輝、梁振快等在領導幹部培訓班上作學習動員
局長班學員到龍門縣廣播電視局學習艱苦創業的經驗
佛岡縣廣播電視局重視幹部培訓,提高了幹部素質,連年被評為先進單位
電視台與德國合辦導演培訓班(林俊傑攝)
電視台與德國SFB.TTC合辦電視製作培訓班(林俊傑攝)
電視台與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合辦電視照明技術培訓班(林俊傑攝)
田蔚等老同志座談台史
電視台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林俊傑攝)
學安珂,為安珂豎塑像
1984年新建的廣播電視學校教學大樓
高頻實驗室
校長王文光上新聞專業課
學生在實驗
廳、台領導在審查字幕
電視台召開台務會議
廳領導深入天井山高山轉播台慰問座談
電視台領導檢查播出工作
廣視賓館外景
《嶺南視聽叢書》總序
《廣東廣播電視志》編輯委員會
《廣東廣播電視志》撰搞人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歷史沿革
第一章 建國前的廣東廣播
第一節抗日戰爭以前(1927-1937年)
第二節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第三節抗日戰爭結束至建國前夕(1945-1949年)
第二章 人民廣播電視事業初創時期
第三章 發展時期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五章 改革振興時期
第一節宣傳上的微觀改革
第二節宣傳上的巨觀改革
第三節技術和設施的進步
第四節全面發展與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編體制機構
第一章 省廣播電視體制機構
第一節體制
第二節行政機構
第三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
第二章 市、縣廣播電視體制機構
第三編廣東人民廣播電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創建與發展時期(1949-1966年)
第二節十年浩劫時期(1966-1976年)
第三節新的改革發展時期(1976-1987年)
第二章 新聞節目
第一節初創時期(1949-1959年)
第二節發展時期(1959-1966年)
第三節十年浩劫時期(1966-1976年)
第四節新的發展時期(1976-1987年)
第三章 體育節目
第一節最初階段
第二節曲折發展階段
第三節形成影響階段
第四章 社教節目
第五章 文藝節目
第一節初創發展階段(1949-1958年)
第二節迂迴上升階段(1958-1966年)
第三節風雨十年階段(1966-1976年)
第四節振興改革階段(1976-1987年)
第六章 大板塊節目與節目主持人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主持人大板塊節目的試驗
第三節大板塊節目的全面推廣
第四節主持人形式的發展和隊伍建設
第七章 播音工作
第一節艱苦創業時期(1949-1956年)
第二節探索前進時期(1956-1961年)
第三節發展提高時期(1961-1966年)
第四節“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第五節改革、創新時期(1976-1987年)
第八章 服務節目
第九章 信息服務
第一節組織結構
第二節信息短波節目
第三節電腦的套用
第四節信息經營
第十章 廣告
第一節初辦階段(1949-1966年)
第二節恢復發展階段(1979-1987年)
第十一章 地方記者站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地方記者的管理
第三節地方記者的作用
第十二章 民眾工作
第一節聽眾聯絡工作
第二節通訊員聯絡工作
第十三章 系列台的改革與珠江經濟台
第十四章 技術設施
第一節節目採訪和編輯
第二節節目錄製
第三節節目播出
第四節電源控制與空調
第四編廣東電視台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新聞節目
第一節電視新聞的發展進程
第二節電視新聞改革的三大步
第三節十年改革的成果
第三章 體育節目
第四章 社教節目
第五章 文藝節目
第一節創業發展時期(1959-1966年)
第二節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年)
第三節新的歷史時期(1976-1987年)
第六章 電視劇
第一節發展概況
第二節劇目製作
第三節製作體制
第七章 服務節目
第八章 交流與引進節目
第一節交流節目
第二節引進節目
第九章 譯製節目
第一節廣州話組
第二節國語組
第三節字幕組
第十章 聾人手語節目
第十一章 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人
第十二章 廣告
第一節初創階段
第二節探索、開拓階段
第三節迅速發展階段
第十三章 民眾工作
第一節民眾來信處理
第二節民眾專題座談會
第三節問卷調查
第四節發動觀眾參與節目
第十四章 嶺南台和珠江台的改革
第一節改革背景和指導思想
第二節辦出嶺南、珠江兩台各自的特色
第三節宣傳業務改革
第四節調整機構配備幹部
第十五章 對外宣傳
第一節宣傳力量
第二節製作
第三節輸出節目
第四節對外合作
第五節對外聯絡
第十六章 錄製播出和技術設備
第一節探索前進
第二節迂迴曲折發展
第三節技術設備不斷更新
第五編廣播電視教育
第一章 廣播教育台
第一節籌建
第二節教學內容與方式
第三節優勢與弱點
第二章 電視教育節目
第三章 廣播電視大學
第六編髮射傳輸接收技術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發射
第一節中波發射
第二節電視發射
第三節調頻發射
第三章 傳輸
第四章 轉播
第一節中波廣播轉播
第二節電視轉播
第三節調頻廣播轉播
第七編市縣廣播電視
第一章 市縣廣播電台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海南電台
第三節汕頭電台
第四節湛江電台
第五節茂名電台
第六節韶關電台
第二章 市縣電視台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深圳電視台
第三節珠海電視台
第四節海南電視台
第五節汕頭電視台
第六節韶關電視台
第七節湛江電視台
第八節茂名電視台
第九節開平電視台
第八編有線廣播電視
第一章 有線廣播
第一節有線廣播發展進程
第二節有線廣播的節目
第三節有線廣播的設施
第四節有線廣播的管理
第二章 有線電視
第九編出版與研究
第一章 音像出版放映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太平洋影音公司
第三節汕頭海洋音像總公司
第四節錄像放映
第二章 文字出版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廣東廣播》報
第三節廣播之路
第四節廣東電視周報
第三章 廣播電視研究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學術研究
第三節廣播電視技術研究
第十編內外交往
第一章 在廣東開展的全國性活動
第二章 和兄弟省(自治區)市的交往
第一節互訪交流活動
第二節會議交流活動
第三節節目製作、交換活動
第三章 和港澳台的交往
第四章 國際友好活動和出國訪問考察
第十一編廣播電視隊伍
第一章 隊伍的成長
第二章 隊伍的素質
第三章 隊伍的培訓
第一節職工教育的恢復與發展
第二節職工教育的鞏固和提高
第四章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節建國初期(1949-1957年)
第二節發展時期(1957-1966年)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第四節振興時期(1976-1987年)
第五章 廣東省廣播電視學校
第六章 人事管理的改革
第一節幹部管理許可權逐級下放
第二節領導幹部實行任期制
第三節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
第四節逐步改革勞動制度
第五節幹部、工人實行離退休制度
第十二編廣播電視管理
第一章 節目管理
第一節節目管理體系
第二節編前會制度
第三節四級審稿制度
第四節檢查總結通報獎勵
第二章 音像管理
第一節淨化音像製品
第二節逐級建立管理機構
第三節建立規章 制度
第四節音像事業健康發展
第三章 事業管理
第四章 技術管理
第一節技術管理沿革
第二節技術管理現行體制
第三節技術管理現狀
第五章 行政管理
第一節確定分級管理職權
第二節建立崗位責任制
第三節堅持集體辦公制度
第四節搞好集體福利事業
第五節運用管理新技術
第六節建立行政管理規章 制度
第六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建國初期
第二節50年代
第三節60年代後
第四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第七章 器材管理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基本任務
第三節逐步實現管理科學化
第十三編廣播電視企業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廳屬下企業
第一節廣播電視服務部
第二節廣東電視塔文化遊樂中心
第三節廣視賓館
第三章 省電台、省電視台屬下企業
第一節廣東省廣播發展公司
第二節廣東電視服務中心
第四章 市廣播電視局屬下企業
第一節惠州音像出版社
第二節佛山珠江音像出版公司
人物誌
田蔚
安珂
附錄
一、廣播電台播出情況表
二、廣東電視台播出情況表
三、廣東省廣播電視基本情況表
四、廣播節目獲獎一覽表
五、電視節目獲獎一覽表
六、建國後廣東廣播電視部分檔案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