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北京領導的要求廢除與西方列強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簽訂,中國和蘇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協定簽訂後,中共...
自由民權運動,19世紀70年代,各種不滿現狀的政治力量掀起了要求開設民選議會、實行君主立憲、減輕地稅、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政治鬥爭,是在日本明治時代發生的一場政治及社會運動。自1874年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遞交以來,該運動的分子就向明治...
明治維新(日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1853年美國艦隊到日本,次年迫使幕府簽訂《神奈川條約》,1858年又強迫其簽訂通商條約。荷、俄、英、法相繼援例訂約,幕府威權喪失。西南各藩下級...
6月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帝國主義野蠻殘暴的大屠殺告全國民眾書》,指出“全上海和全中國的反抗運動之目標,決不止於懲凶、賠償、道歉等”,“應認定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其主要目的”。
第四節 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鬥爭的初步成果 第三章 華盛頓會議前後北洋政府的廢約鬥爭 第一節 華盛頓會議前夕的廢約活動 第二節 華盛頓會議期間的廢約鬥爭 第三節 華盛頓會議後北洋政府的廢約活動 第四章 國共合作,廢約運動呈現新局面 ...
不平等條約,權利多傾向於強國,義務偏重於弱國,實質上違反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在國際上遭廣泛譴責。1949年前的中國被迫與外國締結的諸多不平等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外交交涉陸續予以廢止。基本介紹 不平等的條約的概念,最先在1920年代...
作者指出,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進程,有著其獨有的特點。與其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不同,中國的廢約並不是在革命勝利或宣布獨立的一夕之間以一攬子廢除的方式實現的,它是幾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北京政府的修約運動、南京政府的“革命...
並掀起恢復中蘇邦交運動。全國各地紛起回響。在民眾運動的壓力下,北京政府被迫派王正延同蘇聯代表進行復交談判。1924年5月,正式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這一運動成為全國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的發端。
《抗戰期間廢除不平等條約史料》是1983年正中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泉。內容簡介 1943年1月11日,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在華盛頓簽字,中英同名條約在重慶簽字。 中美、中英新約的簽字是中國人民長期...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簽訂《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和《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美國、英國在華治外法權的廢除,是中國人民長期進行民族解放運動及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一...
《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是2010年9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啟華。內容簡介 擺脫條約束縛,是近代中國外交主要目標之一,然而“修約”長期被“廢約”遮蔽,否定修約歷程與成果後,“廢約...
8月下旬,連續向各省督撫下令,要求“從嚴查究”,以嚴阻抵貨運動的繼續發展。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為保住在華利益,最終放棄了續約要求。10月以後,抵制運動平息。最終,雖然清政府實現了對於該條約的廢除,但並沒有建立起新的條約。但...
《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是一部由唐啟華所著書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擺脫條約束縛,是近代中國外交主要目標之一,然而“修約”長期被“廢約”遮蔽,否定修約歷程與成果後,“廢約史”...
《中德協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為之後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運動提供了條件。關於《中德協約》簽訂的意義,張水木認為,這是結束中德交戰狀態的和平條約;由於雙方能懇切合作、互敬互重,本著領土主權的尊重和...
中共北方區委的領導李大釗、趙世炎、陳喬年參加大會,大會主席、中俄大學校長徐謙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大會決議:“通電全國一致反對八國通牒,驅逐八國公使,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撤退外國軍艦,電告國民軍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戰。”要求把...
該協定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外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歡迎,並由此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要求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愛國運動。大綱及申明書全文 一九二四年五月三十一日 北京 大中華民國、大蘇維亞社會聯邦共和國,願將彼此...
1925年5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五卅運動,共有1700多萬人參與,全國上下到處響起“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運動浪潮以浩大的聲勢席捲全國,將國民大革命推向了高潮。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26...
共120天。途中,孫中山多次發表宣言,表明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孫中山北上之行,促進了國民會議運動與1925年夏興起的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在全國範圍的開展,啟發了民眾的反帝反軍閥思想,推動了後來北伐戰爭的爆發。